河南红茶一路“走红”
中国茶网河南站讯: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河南红茶正在从一个命题成长为一项大产业。
河南红茶一路“走红”,源于创新发展理念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完美结合,也是科学发展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从命题到行动
在素来不产红茶的河南发展红茶产业,是一个大胆的命题。
2009年12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指出信阳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尝试开发茶叶新产品红茶,增加群众收入,并欣然命名“信阳红”。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省委书记的这一命题,让一直深为信阳毛尖产量小、加工链条短而苦恼的信阳人眼前一亮。
信阳市委、市政府、有关茶企和茶叶专家立刻积极响应,联合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就研制出了具有信阳特色品质风味的“信阳红”。2010年9月,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信阳红”品质鉴定专家组对“信阳红”给予高度评价。接着,信阳市主要领导身披大红礼仪带,走上郑州、福州、上海、武汉、北京的街头,请市民和游客品尝“信阳红”,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信阳红”风暴。
河南红茶的新纪元由此展开。
小茶叶大产业
茶山还是那座茶山,茶园还是那些茶园。不同的是,我省茶产业从原来的绿茶一枝独秀,随着“信阳红”的横空出世,呈现出“红”“绿”相映、比翼齐飞的可喜局面。
两年多时间里,“信阳红”又带出了十几朵靓丽的姐妹花:南阳“桐柏红”、三门峡“函谷红”、洛阳“牡丹红”……河南红茶的异军突起,更搅动了外省新派红茶市场的春水,云南、贵州不断有人来河南取经,河南红茶“红”动全国。
红茶的研发成功、批量生产,使夏秋季鲜叶变成了宝,我省的茶业产值也直线提升。2011年,全省红茶生产采摘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红茶产量6100吨,产值16亿元,其中出口颗粒红茶500吨。仅在信阳,红茶生产企业就有60余家,年产量突破6000吨,占该市茶叶总产值的28%。
红茶,俨然成为河南茶产业的一张新“名片”。
小茶叶大民生
河南红茶的横空出世,不但创造了国内高纬度地区出产红茶的历史,更激发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给茶乡面貌、茶农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省茶园面积已突破180万亩,其中开采面积110万亩,干毛茶总产量4.95万吨,茶叶产值超过60亿元,茶产业已发展成为豫南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以夏秋茶为原料的红茶,更是茶农增收的新渠道。信阳市茶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开发“信阳红”后,信阳茶农亩均增收1500余元。不仅如此,红茶产业链条的拉长,还拉动了就业,带动更多人从事茶叶的生产加工。2011年,仅浉河区就吸引外来采茶人员30余万人。
红茶走俏,加快了茶园土地整体流转的步伐。在信阳,许多茶园实行了土地流转,由企业集中连片开发,外省著名茶企也纷纷抢滩落户。红茶成就了传统茶乡经济的新亮点。
小茶叶大文章
从绿茶到红茶的品种丰富,从种茶、采茶、制茶到制茶机械、茶叶包装的链条延伸,是一篇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大文章。
据调查,我省尚待开发的茶树种植资源多达400万亩以上,目前鲜叶利用率不到30%,潜力巨大。同时,红茶作为一种纯天然饮品,前景广阔。业内人士认为,河南红茶虽然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技术体系、技术标准还不完善,但品牌形象提升和市场空间拓展的潜力很大。
目前,省政府已出台《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提升我省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今年,茶产业还被列入我省重点打造的11大类农业现代化产业集群。
乘着我省打造“中国北方茶叶之都”的东风,河南红茶必将更“红”。
武夷山市茶叶茶叶经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