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茶热粥温暖一座城
中国茶网温州站讯:夏熬伏茶,冬施热粥,红日亭免费伏茶点已成为温州的道德地标,吸引着全国的关注。昨天上午,由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省文明办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调研组,来温参加“红日亭道德现象”专题调研座谈会。中央文明办一局副局长董青在会上表示,“红日亭现象”树立了一面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值得认真学习和总结。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剑谨主持会议并讲话。
“伏茶地图”绘就原生态慈善
座谈会上,红日亭爱心老人的代表孙兰香作简单介绍。红日亭有40多年烧伏茶的历史,每年夏天,附近老人便会在亭前摆出大茶缸,向路人免费供应祛暑的茶水。施粥,是这一坚持了40多年的爱心善举的自然延续。如今,这群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人,每天要用40多公斤大米煮18锅粥,免费供应给600多位市民,其中大多数是收入微薄的打工者。
因为朴素,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动人。红日亭老人们的坚持和付出感动着众人,也召唤着更多的市民、企业加入爱心队伍。座谈会上,来自森马集团的代表就表示要向红日亭捐赠物资。
爱心之火,逐渐燎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自发组织烧制伏茶免费供应。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有500多个免费伏茶点遍布温州城乡,绘就了一幅“伏茶地图”。
来自温州多个单位、部门的专家、学者,就“红日亭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温州大学教授张小燕一直关注温州社会的“草根爱心现象”。她认为,红日亭是温州精神文明建设的风向标,并非孤立的、单一的现象。以伏茶点为代表的温州的向善,是乐善好施这一传统的现代演绎,是人人可为的、人人可做的温州社会群体道德实践。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有个“温州现象”
座谈会上,胡剑谨向调研组一行介绍了温州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情况。她说,近年来,温州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与民间爱心行动紧密结合,精心组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富而好仁、富而好礼温州人”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温州民间自发组织的慈善爱心行为蔚然成风,呈现出从区域献爱到满城送爱、从个体献爱到团体集爱、从草根献爱到官方助爱的特点,形成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温州现象”。温州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深入挖掘、认真总结“红日亭现象”,积极引导民间慈善行为,努力推动我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红日亭为代表的温州爱心伏茶点不仅在温州、浙江,甚至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中央文明办一局副局长董青说,老人们用一杯茶、一碗粥传达着善心、善念。“红日亭现象”突出了一种爱心善念,彰显出一种道德、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树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对全国道德建设和社会新风尚的形成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值得认真学习和总结。
董青表示,温州的伏茶点是一条道德建设的链条,有政府的支持引导,有老人和志愿者的无私付出,有市民、企业的热情参与,而来喝茶吃粥的人,感受这份温暖,再把这种爱心、善念传达出去,形成了一条情感的纽带。他也希望,温州当地党委、政府将这种民间自发公益行为引导好、保护好,让这种得人心、暖人心的好事坚持下去。
据悉,在温期间,调研组还将前往鹿城区红日亭伏茶点、龙湾区状元亭伏茶点等处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
长条形茶叶德轩龙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