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残疾青年返乡创业 誓做寿乡种茶第一人
图为邓福勇在山上采茶。
走进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乡洪晚村,这里空气清新、山峦清秀、河水清澈,是一个适宜种植高品质、原生态茶叶的绝佳之地,邓福勇的茶园就在这里。
邓福勇虽然还没有正式对外销售茶叶,但是他的茶园却在巴马当地小有名气:尝过他炒制的茶叶的人,都想跟他高价购买;目前,已经有7户农民加入他创办的生态茶种植合作社,带动农户种茶500多亩,还有越来越多的农户想加入他的合作社。
“生长在巴马是我的福气,我要打造真正属于长寿之乡的生态茶叶!”邓福勇说。
这位志向远大的青年,其实是一名肢体二级残疾患者。
邓福勇,巴马县燕洞乡洪晚村六设屯人,1980年生。2004年,在一场严重车祸中,邓福勇双腿遭遇粉碎性骨折。经过抢救,他的双腿保住了,但被植入了钢板、钢架,无法走动。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在床上躺了8个月的邓福勇,竟奇迹般地站起来了。经过2年的复健、调养,邓福勇终于可以下地活动,但他再也干不了重活。
他的一位朋友建议,你去当采茶工吧,主要用手,不是很累。2006年,邓福勇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云南一家茶园,当了一名采茶工。做了两年,邓福勇学到了不少种茶、采茶的技术。他发现,当地的茶叶一般都能卖每公斤6000元至8000元,好点的甚至卖2万元/公斤,而茶叶的采收期长达50年,看到种茶利润这么高,他决定回老家种茶。
2008年,邓福勇带着从云南拿来的白毫茶茶种,在老家燕洞乡洪晚村的后山上,租了80亩荒坡,开始试种生态茶。
每天,邓福勇骑着摩托车,拖着夹有钢板的双腿,来回奔忙在各个茶园之间,除草、施肥,对待每株茶苗,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细心呵护。茶叶好不好,肥料很关键,生态茶种植要求严格选用放养的牛、羊粪便。为找到合适的茶肥,他甚至到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去拉羊粪。
经过精心护理,80亩茶苗全部成活,且长势良好,亩产达10公斤以上,按照市场每公斤1000元保守价计算,亩产值将达1万元,年收入可达80万元。
茶叶在地广人稀、气候条件适宜的家乡试种成功,让邓福勇看到了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的希望。2013年,邓福勇带动新力村、洪晚村的群众组建合作社,大面积种植生态茶。同时,他还引进南宁的一家茶叶公司,借助政府发展生态旅游的东风,将自己的茶叶种植基地建成集观光、品茶、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茶文化基地”。
“到时候,这一片的山坡都将种满茶叶,以后游客不仅可以来这里观光、旅游,体验生态茶园,还可以在茶园对面的休闲山庄吃农家菜!”望着满山遍野的茶苗,邓福勇积极规划着美好蓝图。
“邓老板包收购包销售,每年提供种子和肥料,还给生活补助,这么划算,为什么不种呢?”新力村茶农王世丰道出了心里所想。2013年,他和哥哥王世杰种了上百亩的茶叶,如今,茶苗已开始悄悄冒出新芽,预计到明年就可以采摘了。望着满山绿油油的茶树,哥俩笑开了花。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扩大生产规模,种出更好的茶叶,让长寿之乡出产的生态茶名声更加响亮,以带动更多的山区群众致富。”邓福勇说。今年,他贷款购置了30多万元的茶叶加工设备,并打算新建一间茶房,为产业增收打牢基础。
在邓福勇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巴马县残联伸出了援助之手,去年,为他送去了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资金5000元、“党员扶残温暖同行”工程资助1000元,今后,还将继续对他的创业活动开展帮扶和进行技术指导。
一路走来,颇多艰辛,邓福勇不抱怨,不等待,不乞求,而是坚强去奋斗,勇于承担责任,争做主宰命运的强者,用残疾的身躯撑起了一片天。
盆栽茶叶树紫泥茶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