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正浩”深耕红茶市场 传统茶企转型新思路
中国茶网讯:10月8日,“卢正浩”天猫旗舰店“红茶节”拉开大幕,这也是继“春茶节”、“828奉茶节”之后,“卢正浩”为传统茶企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提供的又一种新的思路。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寻求转型。但是基于传统商业思维的桎梏以及互联网基因的缺失,多数传统企业的转型之路走得颇为艰难,传统茶企尤是如此。如何能在一窝蜂的转型浪潮中,立于潮头,是很多传统茶企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想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传统茶企为何急于转型。
过去,不少茶企认为,“只要能盈利,不求大规模”,这导致国内茶企大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并没有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能够对茶叶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的科技型茶企还很少,“有品类,无品牌”的现象普遍存在;消费者在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而大多数茶叶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门店卖茶中,单一的销售渠道已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此外,渐趋饱和的绿茶市场、普遍低迷的茶市、线下门店不断走高的沉没成本以及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都迫使传统茶企放下身段,融入转型的时代浪潮之中。
作为一家老牌茶企,“卢正浩”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2010年,“卢正浩”成立了电商事业部,从此踏上漫漫转型路。思维方式的重构是转型的先导,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茶叶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将之贯穿整个转型过程中;业务模式重构是转型的深入,在对既有业务线进行整合并按照互联网思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B2C与C2C等双边市场业务;产业链重构是转型的辅助,对原有的茶叶产销产业链,用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企业自身的转型;产品定位重构是转型的关键,只有设计符合互联网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为用户带来一流体验,带来新客户,增加用户粘性;营销手段重构是转型的实现方式,“卢正浩”打出“线上线下”双线组合拳,在营销和推广的阶段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策略。
积极的转型也带给了“卢正浩”可喜的回报,2015年,卢正浩联合天猫官方共同发起的“春茶节”、“828奉茶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隔一月,再次热推“红茶节”更显其“先声夺人”的气势。老牌绿茶——西湖龙井企业,扛起“红茶节”的大旗,底气何在?也许从其历时八年研制的龙井红茶——钱塘梅红,便可见一斑。那么,“卢正浩”选择在此时热推“红茶节”胜算如何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购物已成常态;且适时寒露方过,天气转冷,正是饮用红茶的时候;相较于绿茶,潜在的红茶市场亟待开发,此三者之谓“天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双十一”、“双十二”为代表的网络造节运动此起彼伏,互联网成了各路商家竞相逐鹿的新战场,相较于线下门店而言,成本相对低廉的网络平台有“一两拨千金”之效,此谓“地利”。多方调查显示,女性用户占了淘宝用户群的七成以上,而饮用红茶的人数也以20-40岁的女性居多,因此在女性为主的淘宝举办“红茶节”契合度很高,此谓“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具的“红茶节”势必会成为茶企标杆性的网络节事。
由研制钱塘梅红初涉红茶,到“红茶节”的主办,“卢正浩”不断深耕红茶的背后,不难发现其转型中透露出的新思路——茶叶的快消品化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保证茶叶品质,降低“绝对价格”,提升“相对价格”,“卢正浩”发起成立了兴农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茶叶的快消化创造条件;“卢正浩”奉行“人至诚,茶至臻”的理念,通过茶叶的品牌化,降低消费者的信任成本、识别成本和选择成本,也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消费者的便利性;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打通,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产品线,都使茶叶的快消品化成为可能。
站在茶产业的角度,茶叶快消品化,才能提高茶叶资源的利用率、茶园土地的产出率和茶农的劳动效益,增加茶叶企业的经营效益,提升整个茶产业的运营效益,推动茶产业的良性发展;站在茶行业的角度,茶叶快消品化,才能做大茶行业。总之,茶叶快消品化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商机,正等待着更多像“卢正浩”这样的传统茶企力行而后知之真。
茶叶主要产地奇澜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