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企业在仙茶故乡的发展
红红的汤,醇醇的香,浓浓的味,雅安藏茶连结藏汉情谊,从喝茶人到制茶人,辛苦与快乐并行,扎根世界茶源,朗赛名山齐发展。
我是一名出生在拉萨地地道道的藏族人,毕业于西藏大学。2001年,父亲次仁顿典在四川雅安名山兴办朗赛茶厂后,我与雅安、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五年来,四川名山朗赛茶厂已成为向西藏人民主供藏茶的专属生产厂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回顾在仙茶故乡——雅安名山办厂的历程,我们既体验了创业的艰辛,也享受了企业发展带来的喜悦,更感恩于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藏汉专家、工人的辛勤付出。
藏汉工人生产藏茶
我们家是拉萨市的老商业户,改革开放之初,就在拉萨市区开设了雪域酥油茶商行,主要销售边销茶等民族特需用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藏族同胞对藏茶口感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西藏同胞说:“想喝从前那种老藏茶,红红的汤,醇醇的香,浓浓的味”,说“这一辈子就想喝到茶马古道大增多的茶”(大增多的茶其实就是雅安生产,经康定转运进藏的边销茶)。
西藏群众要喝正宗砖茶,富裕起来的西藏人亟盼喝好茶,但原来和我们有供销关系的国营藏茶企业因解体转制而停产,大部分新建起来的私营藏茶厂设备简陋、工艺水平不够,做不出藏民需要的好藏茶。怎么办呢?我的父亲萌发了到内地兴办藏茶厂、走自产自销发展之路的念头。全家支持父亲的想法,因为这不仅是藏民的愿望,也是传承茶文化的历史重托,更是加强藏汉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荣使命。
2001年初,恰逢西藏自治区鼓励集体和个人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走出西藏,到内地经商办企业。我们顺势而为,来到雅安开始建厂考察,访茶马古道,看茶叶基地,参观边茶企业。通过实地考察让我们坚定了在仙茶故里——名山县(现改为名山区)投资办厂的决心。我们征地20亩,初期投资800万元新建朗赛藏茶厂,在当地政府“一站式服务”下很快办理完相关登记手续。同年10月,年产边销茶5000吨的生产车间便竣工投产。随后,朗赛藏茶厂争取到全国边销茶定点生产和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资格。
各界茶叶专家齐聚朗赛茶厂
朗赛茶厂建厂后得到四川、西藏两地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名山县委确定由县委统战部联系我们,他们多次来“朗赛”现场办公,不断为我厂排忧解难。2003年,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专程来到朗赛茶厂视察调研,嘱咐我们“第一要做藏汉民族团结的表率,第二要把边茶这篇文章做好”。
为了实现让藏民喝上好藏茶的心愿,我们请来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经验的大师傅帮助抓生产、搞经营,在他们的“传、帮、带”下培养了大批汉族、藏族技术骨干。接手企业后,我认真学习、研究、实践,获得了高级评茶师、检验员专业资格。通过技术攻关,把“金叶巴扎”、“仁增多吉”这两种失传的高级藏茶从历史拉回到现代,“金叶巴扎”、“仁增多吉”成为“朗赛”的主打品牌,被佛教界高僧名师赞为“茶中之王”。如今“金叶巴扎”和“仁增多吉”已被评为西藏自治区著名商标,“金叶巴扎”也正在申报国家驰名商标。
川藏公路(秋江 摄)
传统藏茶产业是微利产业,怎样才能实现双赢?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决定:研发新品,争取效益,稳定边销,扩大内销,拓展外销,力争出口。我们投资100万元,新建速溶茶车间,聘请专家主持研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速溶酥油茶、藏式甜奶茶和清茶等精品,推向市场,因口感好、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欢迎。2006年,朗赛茶厂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科研合作,试制出四川省首批低氟优质边销茶,无偿赠送给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受到藏族同胞的好评肯定。2007年,“朗赛”又新建“特制藏茶车间”,成功开发出适合大众口感、可供各族饮用的“金叶巴扎”系列中的雅安藏茶“黑魁”,“黑魁”被评为四川省第九届“峨眉杯”特等奖。
我们做好茶的同时十分注重与市场对接。积极维护好原有的市场渠道资源,细分销售区域,对市场进行网格化分片管理,建立了几十个专卖店,树立2个标准化朗赛藏茶旗舰卖场,建立了一条现代的“天路茶道”。近年来,我们积极调整、顺应市场销售渠道变化,开淘宝店、微店、网站,开展线上、线下产品销售,积极做强做大朗赛藏茶。加大广告宣传,每天在西藏电视台四个频道投入30分钟广告,宣传雅安藏茶、重塑雅安藏茶形象、持续打造雅安藏茶在藏区的良好口碑。
在做好企业的同时,我们以感恩的心回馈社会,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做好扶危济困等活动,发挥在藏区的影响力,做好维护民族团结工作。“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我们朗赛茶厂虽也受灾,但我们一方面搞好自身抢险救灾,尽快恢复生产,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捐款捐物,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4•14”玉树地震,我们毅然向玉树灾区捐助100多万元的急需物资。
川藏公路(吴和政摄)
雅安藏茶连结藏汉情谊,愿和谐之花开遍大地。
浙江茶叶店茶叶怎么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