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亭·茶歌·茶风——益阳茶文化民俗

2021-02-08 13:05:09热度:105°C

益阳茶文化声名远播,切莫只认为时贤俊彦、学士文人独领风骚,真正形成丰腴文化土壤、优良人文环境者,为历朝历代益阳人民。千古亭作证:万千民俗事象才孕育出益阳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亭是一种上面有顶,四周敞开的建筑物,流行于全国各地。《园冶·亭》: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多为竹、木、石等材料建成。底平面一般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和扇形等。亭顶与之对应,一般为翘檐式。常建在路旁或大道上,供行人饮茶解渴,观赏休息、谈经说道。

益阳茶亭起源甚早,自汉代始,便有兴建。宋时流行、清代为盛。清同治十二年七修《益阳县志》载:乡间大道多有茶亭,数以百计。后安化一带,茶业兴旺,茶亭更多。

茶亭的兴建,一般都是当地大户人家或为官者捐资,少数是乡民投资投力共建。建亭风俗很有讲究,相亭是必不可少的,即建亭前择卜亭地和四角定位。其标准:后有竹倚、前有所凭,左右完固,地势平夷,四水来潮,亭基滋润。一般恭请精通阴阳堪舆的老师傅或风水先生亲自察看,下罗盘、定方位、看山家定四脚。亭的大小,由捐资者确定,有钱人“内七外八”,即亭内占地0.7亩,包括屋檐面积,外达0.8亩。财力不足者不以此为据,特别是山区择平地不易,亭的面积因地而异。面积大小及四脚确定后,仔细量出“中宫”所在,即亭的中心点,以中宫为基点行奠基礼,就地点烛、烧香、酹酒,用锄头铁锹破土,立高竿,竿头挂一匹长红布,然后选择吉日,动土开基。开基之日,乡民自发燃放鞭炮,欢欣鼓舞、热闹非凡。至竣工之日,捐建者还会大摆筵席,用好酒好菜款待建亭者和众乡邻,连过往行人也可饱吃一顿。

茶亭设施一般为醒目的亭联,风格各异的亭檐,满亭桌椅板凳,青瓷花碗,西南面有一烧茶房,并备有大量茶叶。建亭者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田地产收入作为亭产,或捐白银,以供沏茶者酬工和每日茶水开销。过往行人和乡邻乡亲都可在此饮茶休闲,品茶评茶。大茶亭可聚近百人,小茶亭也能坐二三十,是当地名不虚传的休闲中心、信息中心和茶叶研究中心。

1928年,桃江县的彭子仁在该县松木塘与杉树仑结合部的大道旁修筑了穿坳仑茶亭,置田31.5亩,土3亩,作为亭产。其亭宽大,可供16桌人喝茶。特别是亭联两首,颇邀时誉,后载入《中国亭联集锦》和《百业谐联大观》。其一:“生计尽关心,长途辛苦,坐片刻稍息疲劳,哪管春秋冬夏;光阴同过客,逆旅奔波,喝一杯全消渴癖,任凭南北东西”。其二:“穿破名利关头,想只因富贵身家,过此尽属康庄道;坳上清闲地位,看不上江山风月,少座都为畅快人”。

许多茶亭捐建者还乐施好善,遇有灾祸之年,在亭中备有大米食品布匹,捐给难民充饥御寒。民国九年,由周华亭倡修的沧水铺茶亭,亭长12米,横跨大道,楼上存放棺材,以济猝死途中无力安葬者。其亭联也不逊色:“萍水相逢同坐坐,关山难越且迟迟”。横额:“沧浪清兮”。

许多茶亭还广传仁义礼孝。位于安化小淹乡石门潭的奉义茶亭,是1937年由龚怡发遵母陈护英遗命所建,取名“奉义”。陈护英“秉性坚贞,夙怀慈善”,28岁丧夫,抚龚怡发为嗣。见行人过此,欲饮无茶,欲歇无荫,且常有绿林啸聚,匪迹出没,临终嘱子:“暂不买田,先建茶亭。”怡发谨遵不渝,逾四载亭成,行人称便。至今亭房依旧,楹联尚存:“奉命岂敢忘,建小亭数椽,献予先慈偿夙愿;义心尽所表,烹清泉几盏,聊为过客洗尘劳”。

千古茶亭,见证了历史风雨,为人民换来了温馨,喝的是茶水,品的是茶香,说的是茶道,唱的是茶风。

茶风留韵

益阳茶文化中的民俗事象浩如烟海,传统深厚,并各具特色,风味无穷,最动人心弦的恐怕要数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又称“十番鼓”、“十欢”。它最早起源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通常在节日、喜庆宴会、迎神赛社中,聚十多人,以金革丝竹演奏。其曲目由若干曲牌与锣鼓经连缀而成。原以打击乐为主,后发展为锣鼓与丝竹合奏。其乐器、乐曲则因事因地而异。叶梦殊《阅世篇·纪闻》载:“万历末,与弦索同盛于江南”。

安化、桃江许多上年纪老人谈起十番锣鼓津津乐道:幼年喜看十不闲,主要道具是一个架子,上系大锣、底鼓、钹等打击乐器。一人操作,演员手打脚踩不得闲。他们有时还追着看几场,有个老人还唱起了民歌:“打十不闲的不害羞,背着架子鼓满街溜;南京熟了南京去,北京熟了北京游;南北两京都不收,回到老家度春秋”。这与《阅世篇·纪闻》“十有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不谋而合。

正宗的十番锣鼓乐器有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铛锣;人各执一色,惟木鱼、板以一人兼司二色,百姓特别喜爱,就如《桃花扇·选优》:“我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益阳十番锣鼓之热闹,有无名《竹枝词》为证:“山神庙里夜人繁,山神庙外月当关;老少饮茶烟点火,子弟场中较十番”。

至康熙年间,益阳十番锣鼓不用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钟……番者更番之谓。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铙之属,则为粗细十番。表演者各有绝技。

采茶灯由十番锣鼓演变而来,乐器减少,表演者增多。每逢春节期间,大人吹打乐器,由孩童饰采茶女,挚花篮,每队8或12人不等,又以两少年为队首,擎彩灯,缀以扶桑、茉莉诸花。采茶女载歌载舞,进退作止,皆视队首。至各衙门或巨室前表演,赏以银钱酒果。自正月初一至十五夕而止。其唱词分12个月,内容主要是表现采茶女一年中生产活动及生活情景。

采茶戏的规模就更大了。《益阳县志·礼俗篇》载:“自元旦至元宵,沿街鼓吹歌唱……或妆扮女子,唱采茶歌,比户游行,谓之‘采茶戏’。”男女老少,乐此不疲。

由此可见,益阳自万历至今400多年的春节采茶戏声势之浩大、场面之热烈、时间之长久、影响之深广非同凡响,奠定了我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品牌。

说到采茶戏,不得不提花鼓戏,它属于我国戏曲的一种类别,盛行于湖南、湖北、安徽,均由十番锣鼓嬗变,从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因以鼓作伴奏乐曲而得名。其艺术风格与采茶戏相近,故湖南衡阳花鼓戏也称为采茶戏。

益阳花鼓戏历史悠久,流派众多,有西湖路、益沅路、宁乡路、湘澧路等,素有“花鼓戏窝子”之称,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异彩纷呈。不论过年过节,还是百姓的红白喜事,包括老人寿庆,小孩三朝,都要叫上戏班子热闹一番。1959年元旦,益阳花鼓戏作为优秀曲种选调怀仁堂为全国农业大会演出,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同观看,演员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还有我们当今在农闲或节庆日子里经常看到的地花鼓,一男一女手执扇子、手帕登台演出。表演上讲究“说、唱、做、舞”四功。按其地域特点,可分三个流派:安化山区传统厚重,盛行武术,故有武打成分;桃江、赫山丘陵,受莲花落影响,讲究板头,唱腔优美;沅江、南县湖区,受洞庭民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尤以表现采茶、制茶、售茶、品茶的地花鼓,表演者转圈时动作随之变换,使人觉得诙谐风趣,故有“茶花鼓”之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十番锣鼓唱茶风,声名远播五大洲。

茶歌传情

益阳茶文化源远流长,民俗事象灿若星辰,尤为突出的是人民群众以口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大量茶歌,则以其鲜明的思想艺术特色自立于茶文化之林,独具风采,自树一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茶歌的大量创作和广泛流传,才使得益阳茶文化更加光彩夺目,蔚为大观。

先看一首流传甚广,益阳人几乎个个会唱的采茶小调:

采茶(小调)

正月(那个)采呀茶又是新年,姊妹(那个)双双又进茶园,摘了细茶归呀家去,采了(那个)细茶又出茶园。大户人家称几呀担,小户人家称几钱哪,称的那称几担,称的那称几钱哪,茄八哥哥也,湖北大姐呀,称咧称几钱。

再看一首饱含激情的劳动茶歌:

五个月采茶

正月采茶正月中,姐妹双双进园门,

姐妹同来把茶采,多采细茶转回村,

采的采百担哎,收的收千斤。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动了心!

二月采茶是春分,姐妹双双绣手巾,

两旁绣起茶花朵,中间绣起采茶人,

茶的茶花朵哎,采的采茶人。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采茶人!

三月采茶是清明,朝官娘娘渡河关,

手拿花色三个字,轻轻打破月门关,

三的三个字哎,月的月门关。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月门关!

四八采茶四月八,唐朝有个李元霸,

无敌将军来比武,手拿铜锤八百八,

来的来比武哎,八的八百八。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八百八!

五月采茶是端阳,辕门斩子杨六郎,

杨家有个杨宗保,穆家有个穆桂英,

杨的杨宗保哎,穆的穆桂英。

茄八哥哥哎,湖北大姐穆桂英!

这里有两类人物和两个事象饶有风趣。茄八哥哥原为益阳方言,古书指荷花上的茎为茄,民间借指男性,意为刚健男子。湖北大姐在众多茶歌中经常出现。由此可见两个事象,一是益阳自古茶叶众多,茶业兴旺;二是吸引大量湖北等外省人前来采茶劳务,经商销售。因而使得益阳茶叶显赫朝野,千两茶、黑茶走俏东南亚、苏联和世界博览会。

在益阳劳动茶歌中,表达情绪、反映时令、憧憬未来的不下万首,《采茶歌》可为代表。

采茶歌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入茶园,

多采细茶赶集市,换了柴米换油盐。

二月采茶是花朝,姐在绣房绣荷包,

两边绣起茶花艳,郎哥绣在花中间。

三月采茶三月三,朝官娘娘渡河关,

弹起琵琶茶歌唱,轻轻唱开月门关。

四月采茶四月八,好茶留给郎哥呷,

碗中映出郎笑脸,妹子见了乐哈哈。

仪式茶歌是人民群众在各种各样的典礼仪式进行过程中所伴随的韵语或歌唱,虽渗透了不同程度的宗教迷信色彩或统治阶级的意识,但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也不乏其精华。

祭茶歌

惟神有灵,威仪肃明,

保我茶民,赖以安宁,

山色一统,日进斗金。

赞十杯茶

一盅茶,茶敬天,天赐良缘,

天长地久,情意绵绵。

二盅茶,茶敬地,地发千祥,

鸳鸯一对,双凤朝阳。

三盅茶,敬祖宗,祖德流芳,

三元及第、三喜临门。

四盅茶,世事如意,四时花木早逢春,

早生贵子跳龙门。

五盅茶,五子登科,五龙捧寿,

五兄打马奔朝庭。

六盅茶,松鹤同春,同偕到老,

千岁百岁,良好姻缘。

七盅茶,七品堂皇,七上毛兰七姊妹。

八盅茶,八仙庆寿,八卦定乾坤。

九盅茶,九门提督,九曲黄河入海流。

十盅茶,十全十美,十子荣归茶喝十杯。

茶歌中的情歌数量甚多,因其艺术性较高而流传深远,显示出历代益阳人民健康而深挚的情感。

跑江湖

情哥撑篙把排开,情妹站在河边哭哀哀。

哥哎!你河里驾排要站稳,

过滩卖茶要小心;

妹哎!哥是十五十六下汉口,

十七十八下南京,我老跑江湖不要妹操心。

踩茶歌(两首)

妹在房中品茶香,哥在作坊踩茶忙;

茶香飘出好几里,衣裤汗湿总成双。

一天踩茶冒喝茶,口冒干烟到姐家,

双手接过一大碗,茶在碗中开莲花。

还有山山岭岭、湖畔茶洲的茶歌对唱气势恢宏,脍炙人口:

唱得姣莲伴拢来

男:月亮出来像把镰,转来转去在天边。

月亮团圆要十五,和妹团圆要哪年?

女:郎唱山哥唱得乖,唱得茶花朵朵开,

唱得蜜蜂伴花转,唱得姣莲伴拢来。

各自到死不断丝(思)

男:见妹正是采茶时,哥今思妹妹不知,

蜘蛛结网檐前挂,不来飞将枉费丝(思)。

女:识哥恰值卖茶时,郎有心事妹早知,

好比蚕和蜘蛛子,各自到死不断丝(思)。

更有上世纪中叶,一曲极富益阳地域特色的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到了中南海,传遍了五大洲,让益阳茶歌声名遐迩。

茶叶储存温度茶叶是苦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