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人茶俗

2021-02-08 12:33:36热度:219°C


第十一世班禅坐床10周年庆典活动的喇嘛提供斋、斋饭  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最早饮茶的群体之一

早先,由于茶叶得之不易,所以,吐蕃民间普遍都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珍品来看待,只有地位较高的阶级阶层才能享用得到。吐蕃前期,藏族社会中能够饮茶的主要是宗教人士和上层贵族,普通百姓到后来才逐渐能够喝到茶。 “由于藏族对僧人(喇嘛)十分崇敬,他们的饮茶习惯极易被人效法。特别是吐蕃最后一位赞普达玛(839—842在位)时大力灭佛,寺院被毁,大批僧人被迫还俗,这些融入民众中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和烹茶之法直接传播于普通的人民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藏族社会的饮茶之风,最先应是从寺院的僧侣,特别是高级僧侣中开始流行的,寺院的僧侣是藏族社会中最早饮茶的群体之一。

寺院僧侣茶叶的来源

从寺院僧侣具体每天所消费的茶叶来源上看,又与普通藏民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般藏族百姓需要喝茶,茶叶大多是自己花钱从市场上购买才能得到,而寺院僧侣们所需的茶叶,来源渠道却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部分是来自自己家庭的供应,一部分靠自己帮别人念经得到供奉购买或者外出化缘得到以外,另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茶叶是由寺院接受施主们的布施,然后以集体统一供应的方式得来的。施主一般是以钱给寺院布施,然后由寺院代为购买茶叶,熬茶后再分给僧侣们饮用。也有一些施主是直接给寺院布施茶叶的,特别是在那些比较重要的宗教节日期间,这样的布施就相对多一些。

由于寺院僧侣终日坐禅和诵经,喝茶的次数很多,而且量也很大,因此,寺院的用茶就自然增加,为此,藏区的各大寺院每年都有一定的收茶节日,藏语叫“滚芒嘉”。收茶节日期间,信徒们纷纷拿着砖茶到寺院为喇嘛滚茶,发放布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一带的藏族,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这样一个看法,认为“有茶就是幸福”。所以,他们平时或者节日期间给寺庙、活佛及僧侣们供奉时,其它的供品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随意酌情增减并无大碍,但一般都不能缺少茶叶。

藏传佛教信徒给寺院布施茶叶,既可以是信徒个人的行为,也可以以集体的方式进行;既有本地或者附近的信徒给本区域内的寺院布施的,也有远在千里之外的信徒不辞辛劳地前往各地寺院布施的。这类布施活动的典型代表,就是明清时期的进藏熬茶贸易。

所谓熬茶,又称“煎茶”,这是一种由信徒向藏传佛教寺院发放布施的宗教活动,一般是由熬茶者向寺院僧众布施金钱或者酥油茶,而寺院的僧侣们则为之唪经祈福。过去,那些富裕的人家,平时请寺院里的僧侣们为自己念太平经,或者是在遇到特殊事件的时候,请僧侣们念经消灾,自己则拿出数量相当可观的金钱或大批量的茶叶供奉给寺院。而进藏熬茶贸易则与之有所区别,“准噶尔部封建贵族以及广大蒙古族牧民,由于信奉喇嘛教,所以,曾多次派遣喇嘛信徒和使者,赶着牲畜,沿途贸易后,赴西藏向喇嘛庙寺院僧众,进行熬茶布施活动。史称为‘入藏熬茶’或称‘进藏熬茶贸易’活动。”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一种贸易活动,不如说是信徒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而进行的一次朝圣活动。  寺院餐不离茶的生活习俗

自佛教在国内传播,茶与佛教就开始结下不解之缘,最后形成了茶禅一味。所谓茶禅一味,就是要断荤腥以恢复元气。虽然在对待荤食方面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汉传佛教僧侣一般忌食荤食,而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侣是可以食用牛羊肉。但是,在日常生活所需的饮料当中,茶都是两者的至爱之物。由于茶具有提神醒脑、清心降火等功效,历来是佛教僧侣们修炼打坐时的一种理想饮品。出家人长时间参禅打坐,极易疲劳,念经久了也容易使人犯困,而喝一些茶水则可以帮助清醒、振奋精神。从文化意义上说,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解决生理上的需要而已,同时还要符合人们心理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茶的自然功能可使僧侣们的身体健康;而茶道的精神则可使僧侣们能够更好地体悟佛法,因此对僧侣们的生活具有双重的合理意义。佛教讲究克制自我,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实践,广行节俭,要求修炼的僧侣们有崇高的精神修养,而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简朴。茶对于广大僧侣们来说,既可矜守俭德,又可从品茶中体悟自然和参悟佛性。

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侣们,通常是每日集体饮三次茶,即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的诵经礼佛活动后,由寺院统一熬茶分给他们喝。在林耀华等人执笔编写的《西藏社会概况》中,记载着新中国成立初期藏传佛教寺院僧侣们一天的生活情况,其中在饮食上就体现出明显的餐不离茶的特点:“寺内的日常生活,早晨从5点到7点,全寺喇嘛都到措钦大殿念经吃早茶,以后各回自己僧舍休息或学经。到9点或10点,每个扎仓的喇嘛各集于所属的扎仓大殿内诵经吃午茶。午茶时间有时超过3个钟头。午后三四点钟时,每个康村的喇嘛各集于自己所属的康村殿中诵经吃茶。”现在,许多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侣们,晚上还要聚集在“康村”(即根据寺僧籍贯设立的学经组织,又称“孔村”等)内喝茶祷告,藏语称为“康恰”。

寺院僧侣的集体茶饮,并不像俗人家中喝茶那样随便。许多寺院的集体供茶是由专门司茶役的僧侣来负责的,到了供茶的时间,僧侣们按照自己原来的位置坐好,不能随意乱坐,相互间也不能大声谈话说笑,然后从自己的怀里取出随身携带的茶碗放在跟前,司茶的僧人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给僧侣们的碗里斟上茶。僧侣们喝茶时,一般都不会发出很响的声音。特别是在举行比较重大的法事活动的时候,集体饮茶的规则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每当举行法事仪式时,由司茶僧人依次给每个人斟茶。大经堂森严神秘,僧人们排排坐着,诵读经文。待斟茶之际,十几位青少年司茶僧人,光着脚,提着茶壶给众僧斟茶,壶中的茶倒没了就飞快地往壶中灌茶,灌茶又有专人负责。”

实际上,由寺院统一安排的每天三次集体茶饮,对于许多僧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寺院的集体供茶不足,所以许多寺院的僧侣都习惯自己备有一口专门用于烧茶的小锅,平时备有少量的茶叶,念经打坐之闲暇则可自己熬茶来喝。由于藏传佛教的许多僧侣都有自己单独的僧舍,因此自己有条件熬茶饮用而不至于影响到其他僧人的生活。

哲蚌寺喇嘛在打酥油茶  酥油茶、奶茶的制作

在藏传佛教的寺院中,僧侣们所喝的茶主要有酥油茶、奶茶和青茯茶等。提到酥油茶,许多人都不会陌生,而且一些人还可能立即联想到藏族,因为酥油茶是很多地方藏族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一种饮料,寺院的僧侣们也很爱喝。酥油茶味美气香,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和提神等多方面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老、弱、病者和产妇,常喝酥油茶可以增加食欲,振奋精神,恢复健康;对于僧侣们来说,酥油茶是一种上好的饮品。

要制作酥油茶,必须先准备好酥油。酥油是从牛羊鲜奶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奶油,藏族有自己的一套提炼酥油的土法:先将鲜奶略微加热,然后倒入“雪栋”(即打酥油时用的大木桶),接着用“甲捋”(即木制的搅拌器,底部呈蜂窝煤状,带有柄)在“雪栋”内用力上下抽压奶水数百次,直至油水充分分离,将浮在表面的鹅黄色脂肪质捞出,挤干水分,便是酥油,最后装入皮口袋密封。

有了酥油便可以做酥油茶了。酥油茶的制作是这样的:先用水将茶慢慢地熬成浓汁,然后过滤掉茶渣,将茶水倒入酥油桶(一般是用一些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也可用竹节截锯而成,高约七八十厘米,一般有碗口大小,底端有带孔圆盘的搅拌器),加入酥油和盐(讲究一些还可加葡萄干、核桃仁、鸡蛋等),接着在桶内反复上下抽压多次,直到油、茶、盐充分融合即可。打好的酥油茶香味浓郁,香甜可口,喝后生津止渴。

安多地区奶茶的制作过程比较简单:先在铜壶内加水将茶熬煮好,过滤出茶水,然后将新鲜的牛奶倒到装着茶水的铜壶里,接着加热煮沸茶水,再往壶里添少量的清水,持续加热到茶水与牛奶充分融合,茶水的颜色显得很浓酽时,最后加适量的盐搅拌均匀即可饮用。藏族制作茶饮的茶炊和饮茶的茶具都很讲究。例如,打酥油茶的茶桶,制作的工艺就十分精美:一些酥油桶是用楠竹制成的,藏语叫做“甲董”,桶上套上几道铜皮箍或银皮箍,这样使得桶更加坚固耐用,箍上刻有各种各样的花纹,看起来相当美观。也有一些酥油桶箍是用藤条或竹篾箍成的,做工也很精细。富有人家和寺庙高级僧侣所用的酥油桶,有一些是银质甚至金质的。过去,寺院集体熬茶大多是用较大的铜茶锅,大者口径丈余,茶锅口、腹、底均呈圆形,造型与许多宗教法器极为相似,显得别致美观。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喝茶一般喜欢用碗,为了方便卫生,一般是人人自备茶碗,专碗专用。“据藏史记载,当茶叶传人吐蕃时,赞普就请来内地的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制作出了16种茶碗,碗上分别绘制和镂刻有鸟衔茶叶、游鱼、鹿等图案。现今使用的茶碗多为陶、木和玉石碗。”藏族僧俗人家所用的瓷碗,有许多是内地生产,然后再运销到藏区的。青海玉树一带的藏族僧俗人家,爱用一种“八宝碗”来饮茶。“八宝碗”名称的由来,是因为碗壁上画有“八宝”图案。“专门销往藏区的‘八宝碗’,多画藏传佛教‘八宝’。依次为金轮、右旋海螺、宝伞、胜利幢、妙莲、宝瓶、金鱼、吉祥结。这八种东西均为藏传佛教信物,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寺院的僧侣也有用木碗的习惯。在塔尔寺,“寺僧跟藏族、蒙古族一样也喜用绘制有龙、八瑞祥的瓷碗,平时称‘龙碗’、‘八宝’碗。对用桦木结瘤旋制的木碗、银包木碗视若珍宝。在大经堂的早诵集会上,如有芒加(斋茶),他们将自己心爱的木碗或八宝碗揣在怀中备用。”这种采用整块结节木旋制而成的木碗,做工十分精细,雕刻的花纹细腻,造型也很美观,而且耐磨实用。同时,这种木碗还具有散热慢、盛热食不易烫手和携带方便等多方面独特的优点。有的木碗还在边上镶以各种银衬或者雕花银边,显得精致典雅。

在藏传佛教寺院里,不同等级的僧侣所用的碗是有区别的,如青海藏区的寺院僧侣,喜欢用一种叫“贡碗”的小碗来喝茶,贡碗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一般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人们从使用碗的颜色及图案就可以大概知道使用者的社会地位了:如果碗的颜色是黄色,上面绘画的图案有龙、凤、荷花等,说明这是有威望的僧侣使用的;倘若碗的颜色呈浅蓝,以雄狮作为装饰图案,这是供一般僧侣使用的。在拉卜楞寺,“最上等的碗上绘有龙凤、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图案等,一般以黄色为底,这种碗供活佛和有佛法的高僧使用。”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多数僧侣,他们平时喝茶都爱用那些制造一般的瓷碗,这样既经济又实用。

与茶有关的佛事活动

寺院有各种各样的佛事活动,而且许多佛事活动都会涉及到茶。有的寺院还会举行茶僧会,即专门接受施主以茶供僧之会。

正月里佛事活动较多,因此,这时也是寺院集体供茶次数较多的时期。期间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后,“在午茶时,每人可获得一小块酥油,但不发给个人,而是派较年轻的低级僧徒分批去伙房打成酥油茶发给。分发时以三人为一单位,即以三份酥油打一小桶茶分给三人。在分茶时必须平均,如有剩余的茶则倒入茶桶内,由值班喇嘛监督着再分发给每人。”

日常生活中与茶有联系的佛事也有很多。藏族的老百姓喜欢将茶叶与经书等一起装进新塑成的佛像体内,然后请活佛开光,他们认为只有这样,佛像才会有灵气。向寺院及僧侣求各种“神物”时,一般都包括有茶;藏历新年或者是其它重大节日,人们习惯在神龛前摆上一些质量较好的茶砖。在拉萨的大昭寺,至今仍然珍藏着千年以前的陈砖茶,这些砖茶肯定是不能再用于熬茶饮用了,但它始终被寺院的僧侣们看作是护寺之宝而保存。

寺院的茶会,大概源于唐朝,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时,把汉族的饮茶风俗带去,结合当地的生活习惯而逐渐形成的。茶会形成之后,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藏传佛教寺院茶会,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由西藏的大喇嘛寺主持举行的一次大茶会。参加这次大茶会的人超过4000千,堪称世界茶会历史之最。

这次茶会规定每人只能饮茶两碗,这样供茶就达8000千多碗。熬制如此大量的茶水,用一般的小器具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当时使用的是直径约三尺,高约四尺的铜制大茶釜。大茶釜的外形就像一个大水缸,它的外围还装饰有四只铜环,这样看起来更加美观,而且便于运输。

与100多年前相比,现在一些藏传佛教寺院举行的茶会,形式更为多样,规模更加庞大。“西藏最大的茶锅仍存放在大昭寺,过去拉萨举行传召大法会时,近3万名僧人喝的茶要从三个地方供应。一上茶,几百个司茶僧人同时扛着大茶壶,穿梭于一排排盘腿而坐的僧人中间,这样浩大的供茶场面,记录了茶供的最高记录。”

陕西省茶叶矢量茶叶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562011 20112380 23802944 29444334 43345226 52262136 21364114 41144043 40431872 18724355'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64230)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562011 20112380 23802944 29444334 43345226 52262136 21364114 41144043 40431872 18724355'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