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的发展阶段
黄茶的发展应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期:西汉朝至唐之前,黄芽之名已出现,主要是出现在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这两种,蒙顶作为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产地,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蒙顶黄芽也是历史悠久,其人工种植的茶树历史悠久最早的蒙顶甘露是我国最早的贡茶。其茶早在唐贡茶之前已经名动天下。但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具体的产生时间都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蒙顶茶的统称已经出现,而且至唐初时已经名动天下。因为蒙顶茶芽头树梢时有微黄现象,有可能蒙顶黄芽出现时间不排除在汉已经出现。而霍山黄芽纯粹是因为芽头发黄而被称为“黄芽”,其地方志里也是如此记载,此地产茶的历史也是汉朝就有记载,而最早的茶品名称就是“寿州黄芽”。汉朝的茶品基本可以肯定都是紧压的团茶。工艺上基本上应该是晒青。这个时间段谈不上黄茶的出现,只是“黄芽”这一词的出现最早明确的记载应该是霍山黄芽。它的“黄”是指芽头天然发黄,就如今天的安吉白茶芽头发白一样。都是色素缺乏的表现,是一种低色素茶种。
发展期:唐宋时期,黄芽的发展期应该是在这个时间段,著名的《唐国史补》里是如此记载:“叙诸茶品目: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涩、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沉,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书中所记载的“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都有可能是早期蒙顶黄芽的肇始。而岳州“浥湖含膏”就是清朝记载的“岳州黄翎毛,含膏冷”,也就是今天的北港毛尖。今天的北港毛尖属于黄小茶。“寿州黄牙”就是沿用唐之前的“寿州黄芽”。不过已经由晒青团茶演化为蒸青团茶。“蕲门团黄”也是与“寿州黄芽”属于同一产地,古代同是大别山区的六安州之“蕲州”,现属湖北英山。
“唐国史补”记录唐朝最为著名的十四目极品名茶,也记录了唐最著名的酒类,可见唐朝最著名的十四款茶里有三种是“黄茶始祖”,另有一种“蕲门团黄”也存在是黄茶始祖的可能。此外,另有湖南岳阳君山岛,宁乡大沩山,湖北的远安鹿苑等地也从唐朝也开始产茶并扬名。
而上述的蒙顶茶,霍山黄芽和浥湖含膏三种黄茶始祖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唐朝贡茶。而“霍山黄芽”至宋时,开始出现了向散茶的演变。因为宋朝贡茶地点在顾诸,其他地方的贡茶数量减少,出于降低成本,开拓市场的需要,两淮开始出现散茶。霍山黄芽开始向散茶演变。
高峰期:明朝,黄茶的闷黄技术正式出现。因为明朝的炒青技术出现,安徽休宁的松萝茶制法作为炒青的源头,首先就影响到了霍山地区的霍山黄芽,但霍山黄芽炒青法下香虽高,口感也好,但韵味保存不够长久,但采用了闷黄技术后,该茶的韵味更厚更易保存。品质更为突出,将霍山黄芽香高味甜的特色充分的挖掘出来,同时也解决炒青茶香味易失散,陈化较快口感较苦涩的缺点。此时蒙顶茶也遭受运输上贡茶变质之苦,后来发现黄变的蒙顶茶也可以优秀,口味变的更甘和,韵味依然出色。慢慢摸索发展出了一种炒黄与闷黄互相结合的易保存的甘和的茶品,这就是蒙顶黄芽。可以说霍山黄芽和蒙顶黄芽沿着两条不同的演化路径发展出了不同的闷黄技术,霍山黄芽为了突出自己低色素氨基酸含量高的特色,朝高甜度高茶香的方向演变,采用了三锅或者两锅杀青,高火烘,湿闷,延长摊放时间,缓慢氧化发酵的技术,使霍山黄芽,口感接近绿茶,但内含物充分转化。使得茶质保存了绿茶的营养物质,提高了甜度,但却没有重火重发酵之弊。而蒙顶黄芽充分发挥了蒙顶茶芽紧致的芽头优势,也为了保持远途运输的优势,将蒙顶茶采用了三炒三闷的技术,使得蒙顶黄芽极易保存,韵味独特,甘甜平和。明朝也是黄茶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此时的霍山地区也出现了新的黄茶品种—霍山黄大茶,黄大茶的出现是黄茶从贵族茶向平民茶演变的有力证据,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因为制作程序极度繁复成本高昂,不适合平民饮用,而黄大茶采用较为简便的制作方式,可以大批量生产,满足平民的需求。霍山黄大茶采用粗老原料重发酵高火烘大批量制作降低成本的方法,形成了粗枝大叶高火香的特色,是一款真正平民可以饮用的黄茶。这就形成了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作为贡茶高端茶,霍山黄大茶作为平民茶的黄茶格局。蒙顶黄茶主要从西川向中原进贡,主要供应皇室,霍山黄芽不光供应皇室,同时也经山陕商人传播,经销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霍山黄大茶,具有解腻助消化的功效,古代广为散布我国北方地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是我国古代岩茶等重口味高火茶风行前的为数不多的高火茶。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这与现今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许次纾《茶疏》里记载的黄大茶片段成为现代茶友评价黄茶的主要依据,很多茶友认识黄茶都是从这个片段里来了解黄茶,因为黄茶的资料和典籍极少记录,现代资料也极少公开,所以绝大部分茶友都认为所有的黄茶都是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觉得黄茶就是萎黄,不上档次。这就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读书法造成的误解。
颠峰期:清朝是我国黄茶的颠峰时期,原来的黄茶制作技术得以广为传播,很多地方的独自发展的黄茶技术也开始成熟,也有很多地方自己独创了黄茶,风格独特,韵味不同与绿茶,但外形色泽上茶农和老百姓并不把它们和绿茶明确区分,只有霍山黄芽,蒙顶黄芽和霍山黄大茶三种带有“黄”字,多少有人知道一点,其他黄茶其实很多都当绿茶饮用,并不与绿茶明确区分。清朝,很多黄茶纷纷出现,如:温州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莫干黄芽。另外有成名较早的黄茶开始入贡,如:君山银针,远安鹿苑。
黄茶的制作工艺的秘密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茶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按照鲜叶老嫩又可分为黄小茶和黄大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黄茶的制作工艺介绍吧。
黄茶制作特点:
黄茶的制作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
黄茶制作过程:
1、杀青
黄茶制作的第一个步骤,杀青,黄茶通过杀青可以破坏酶的活性,进而蒸发一部分的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黄茶的香味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
闷黄是黄茶制作过程的特点,从杀青到闷黄,是制作黄茶的关键工序,有的黄茶会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其次在闷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
3、干燥
黄茶的干燥程序一般分为几次进行,制作时温度也会比其它茶类偏低。
以上就是黄茶的制作工艺介绍,杀青、闷黄、干燥都是黄茶制作过程必不可少的工艺哦!
揭秘黄茶独特的“闷黄”制茶制作工艺
黄茶是我国特产,属于六大茶之一,因黄汤黄叶而得名,其制法采用独特的“闷黄”制作工艺,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
黄茶独特的“闷黄”制作工艺使其成为我国的特色茶,通过“闷黄”,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其独特的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揉捻在黄茶制作中可以忽略。
1、杀青
黄茶通过杀青,以破坏酶的活性,蒸发一部分水分,散发青草气,对香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闷黄
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黄茶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针对不同茶叶品质,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黄色黄汤品质特征。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站 长推荐:荔枝红茶,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guniangcha.com)
3、干燥
黄茶的干燥一般分几次进行,温度也比其它茶类偏低。
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黄茶中富含消化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及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此外,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同时其还拥有非常好的美白养颜功效,是城市女性的最爱。
从清新剔透的前调开始,逐渐变为花香中调,茉莉花的摄人芳香采集自清晨的前几个小时,因而更加娴静优雅,混入含羞草精致感性的气息。首次用于香水的茶玫突出这款香水的永恒特点,而紫罗兰则增添活力与生气。这些逐渐变成后调,包括佛罗伦萨鸢尾在内的粉香与麝香调因此而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