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茶工艺的灵魂——发酵
1.红茶品质与发酵的关系
红茶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鲜叶原料所含次级代谢产物的组分,其中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对红茶风味的影响最为重要。红茶经过“发酵”,多酚类化合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物质。
茶黄素是影响红茶汤色亮度、香味的鲜爽度和浓烈度高低的重要因素,红茶汤色的明亮度决定于茶黄素的含量;茶红素是决定红茶汤色红艳程度的主要因素,而且其收敛性、刺激性较小。茶黄素与茶红素的比值是判断红茶品质的关键指标,如果比值过高,则茶汤虽然刺激性强,亮度好,但汤色不够红浓,形成不了“金圈”;如果比值过低,则不够鲜爽,汤色不够亮,暗淡。茶褐素是一种暗褐色的高聚合物,是导致红茶汤色暗的主要原因,含量过高将会导致汤暗味淡,叶底也会发暗。
茶黄素和茶红素不仅对红茶的汤色和滋味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起构成红茶独特保健功能的“灵魂”。在茶的多酚类物质中研究最多的是绿茶多酚,如儿茶素类的抗氧化作用。近年来,作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茶类,红茶的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结果也表明,儿茶素在经酶促反应生成的茶黄素及茶红素所起的生物学活性并没有降低,仍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等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儿茶素。此外,具有收敛性的茶多酚的减少,而能促进人体消化的茶黄素、茶红素等增多,使得红茶成为养胃的首选之茶。
因而近些年来,茶色素类成分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大量的研究报告证实了红茶色素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突变、抑制病原菌、抗病毒,对心脑血管疾病等多方面的预防以及治疗作用。
红茶的香气特征也在发酵中形成,随着发酵的进展,醇类、醛类、酮类等芳香物质增多,而酸类、酯类、酚类等减少。正是这些芳香物质的增减、转化,才使鲜叶中的海堤茶叶的标杆茶“青草气”消失,而产生浓郁的“果甜花香”。
此外,氨基酸、咖啡碱、多糖等物质都在发酵的过程中起着不同层次的化学变化,逐步形成红茶色泽红润、香气高爽、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叶底红亮的品质特点。
2.发酵程度的掌握
随发酵叶内部的化学变化,外部表征也呈现出规律的变化:绿叶红变,青涩气味减少,并发生浓郁香气。红茶从揉捻开始到发酵结束,整个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变化。
香气和叶色的变化是同时发生的。生产中必须结合发酵叶的香气和色泽的变化,同时结合发酵时间的长短来综合判断发酵是否适度,从而掌控整个红茶发酵的进程。
发酵适度的叶子,青草气消失,出现发酵叶特有的香气——一种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味。春茶叶色黄红,夏茶为红黄色。如果发酵不足,干茶色泽不乌润,滋味青涩,带有青气,汤色欠红,叶底花青;若发酵过度,则干茶色泽枯暗,不油润,香气低闷,滋味平淡,汤色红暗,叶底暗。
在实际生产中,发酵程度常需“适度偏轻”。因为若发酵适度,茶叶在干燥时,叶温的升高过程还会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和湿热作用下的非酶促氧化,这样就会使发酵过度,降低品质,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发酵程度要“宁轻勿过”。
由此可见,发酵程度的掌握,是把握发酵质量的重要环节,否则就会影响红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