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黑茶知识> 正文

六堡茶安全不容置疑

2020-12-10 09:20:30热度:173°C

六堡茶安全不容置疑

有关机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沤堆工艺做出的六堡茶符合Ny/T288-2002《绿色食品茶叶》、NY519602002《有机茶》及欧盟现行法规的规定,六堡茶安全不容置疑。

很多茶友心存疑虑

记得在普洱茶刚兴起的时候,一开始人们对熟茶认识多些,对生茶认识甚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区分。人们也往往多消费普洱熟茶,而且,大多数普通茶友对熟茶的沤堆工艺更是不甚了了。某天,在论坛上有人发了个帖子,标题很吓人,又是“揭秘”又是“震惊”等很是吸引人,发了几张熟茶沤堆车间沤堆的图片。一时间,群情汹涌,也迅速转贴到其他的一些茶论坛,引起各个茶叶论坛不小的震动。“这些沤出长长白毛的茶能喝吗?”跟帖的某些人赌咒发誓从此不喝普洱熟茶,也有的是强烈谴责,大声咒骂厂家昧着良心。不过,确实也从此发端,很多人开始注意普洱生茶,也逐步有更多人加入到喝生茶的行列中。

很多茶友对熟茶工艺了解不多,有很多人也没到过沤堆车间,没亲眼看到过熟茶沤堆的过程,但也有很多通过图片、书籍等了解到熟茶的沤堆工艺。很多人难免心里有这样的疑问,喝这些经过沤堆的黑茶安全吗?在网络上存有这样疑虑的茶友网友不在少数,也有部分网友,干脆只喝生茶了。

普洱标准中称作“熟成”

谈起普洱熟茶的的沤堆,我们梧州六堡茶也有类似的工艺,到底安全与否,所以很有探讨研究的必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普洱茶(NY/799-2004)的标准文本中,除了一系列规范性的名称,产品分类、感官要求、理五夷山茶叶局庆发 茶叶普洱32克化指标、卫生指标、检验规则与方法以外,在范围、术语和定义等项里,据参与该标准制定的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刘勤晋记述,经过反复调研和深思熟虑,特别在NY/799-2004标准制定过程中,提出了“熟成”这一概念。

刘勤晋认为,所谓“熟成”(英文AGING),乃食品加工专用术语。泛指面包发酵、酒类的陈化及肉类之适当冷藏。均用于食品品质改善的各种目的。如葡萄酒经过熟成后其乙醇氧化作用显著加强,酯类成分增加,酒香味更加醇厚可口。

普洱茶等黑茶的自然贮藏和人工沤堆实质也是一个促使茶叶自身氧化的过程。前者需要更长的时间,而后者因人工控制原因,而使茶叶发生氧化之时间大为缩短。其结果都是由于茶叶自身残余酶或外源酶的催化和水热辅助作用下,茶叶中以儿茶素为代表的多酚类氧化聚合,产生大量色素,并分解成简单的没食子酸等。由此可见,人工沤堆作为黑茶的一项成熟工艺在标准中确认并在业界内广泛应用。

发酵食品由来已久

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食品加工中,利用益生菌促进食品发酵以改善食品风味和提高营养价值应用十分普遍。很多大众喜欢的食品都是属于发酵类食品,常见的有谷物发酵制品、豆类发酵制品、乳类发酵制品等多种。而茶叶制造过程利用这一发酵技术早于元代已有记载。如四川边茶的“做色”、“发汗”,福建小种红茶的“渥红”,云南饼茶的“潮水”等,都是这一沤堆技术的另一种名称。

据很多资料记载,六堡茶初制渥堆方法和精制过程中的沤堆工艺都是属于发酵过程,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

据现有的研究表明,沤堆工艺,是酶、微生物在一定的湿度温度下综合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从而形成茶品独特的品质特征。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茶坯内含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产生热能,且堆内大量嗜热菌的繁殖也释放大量热量,使堆温不断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的非酶促自动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多种化合物,而使叶底和汤色从绿转黄,从黄转红,而茶内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的双糖、单糖,且茶内具较强苦涩味的酯型类黄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湿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氧化缩合、异构化等变化,使其含量降低,使茶汤从原来的苦涩向醇厚甜滑转变。

做茶人并非不喝茶

部分茶友流传着这么个说法:“做茶的人不喝茶。”这种说法,甚至更多用于发酵茶,说什么“茶厂的老工人自己都不敢喝自己做的茶。”对这个说法,笔者此怀疑态度。

最早听到这种说法,解释者说的是绿茶,说是制作的时候“用脚踩茶”,不过,据我了解,现在制作过程大量运用制茶机械,揉捻机两千多一台,效率高出许多倍,用脚揉捻的可能性很少了,便一笑置之。之后也听到有说到是因沤堆过程,之前也参观过一些沤堆车间,看过一些沤堆车间图片。只是平日,跟一些从事过沤堆制茶的茶人们喝茶,也有一些是茶厂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却没发现他们因此而“不喝茶”,很多还颇有心得呢。

记得在2008年梧州茶厂55周年厂庆的时候,本报记者还专门采访了该厂一位百岁老职工,他的长寿秘诀就是每天都喝杯六堡茶,可见所谓的“做茶不喝茶”应是个别现象。

笔者也参观过一些制茶生产线,对沤堆工艺制作出来的六堡茶的卫生状况还是放心的,不过,没有试验数据支持,终究是心里没底。

用实验数据来说话

前几天,在与茶友吴平先生采访中,吴先生说起前段时间相关单位在六堡茶的广西地方标准《DB45/T581-2009六堡茶》所做的试验过程中,对许多送检的六堡茶样本做了一些安全性的试验,试验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据吴平先生向笔者展示的一份试验报告中显示:“3个六堡茶毛茶及4个精制成品茶的28个农残项目结果全部为未检测,全部符合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规定要求,并且符合Ny/T 288-2002《绿色食品 茶叶》、NY519602002《有机茶》及欧盟现行法规的规定,以上结果表明,六堡茶及其毛茶是很少受到化学污染物的污染;另外,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全部为无毒,这表明六堡茶是十分安全的食品。”

另据吴先生介绍,在一项六堡茶成品茶微生物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这次所检测的所有样品中,致病菌项目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未检出,可以说,就抽样送检的六堡茶样品检测结果而言,六堡茶是非常安全的食品了。而且在对四个厂家的毛茶及精制茶共26个样品的铅检测结果在0.29%~2.55%之间,均符合GB2762-2005标准中的限量(≤5mg/kg)的规定,结果令人非常满意。

有了这些检测数据的支持,解除了对网络上茶友对沤堆工艺所制出的茶安全性的担心,笔者认为,只要生产厂家把好原料关,严格按照生产规程和卫生标准进行生产,沤堆工艺所做出的茶完全是可以放心饮用的。

平时喜欢喝茶,也喜欢上网,顺理成章,也喜欢上论茶的网。

各个大的茶网,基本常去。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茶友们对茶的认识差别往往非常大,很多是初学茶者、不懂茶者,但也不乏专业人士,如一些茶厂的技术人员,资深的茶人,甚至有些是茶学研究学者。由此,网络站上评论茶观点也丰富多彩起来,固然有初学者一个普通茶爱好者的角度,也有业界人士从营销拓展的角度,更有茶叶研究人士从种植、工艺、历史、品质等方面的专业意见,从中获益不浅。

不过,网络终究是网络,哪个是信口胡言,哪个是真知灼见,还得靠自己去分辨。

信息来源:西江都市报 2009-7-8

: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3891704 17041872 18721618 16184011 40111827 18274061 40615435 5435504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62833) and MATCH(title) AGAINST('33891704 17041872 18721618 16184011 40111827 18274061 40615435 5435504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