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黑茶知识> 正文

熟普洱茶的工艺

2022-11-04 09:45:11热度:29°C

简单说来,从原料、工艺、储藏三个环节来看。 原料三要素:产地、等级、季节。通常认为勐海地区的最好,其次是临沧,再次是思茅(普洱市) 等级,散茶以宫廷-3级为优,紧压茶以3-7级为优。 工艺方面,主要看发酵程度,如果是现在喝,以7-8成熟为。

如何辨别

常喝茶的你知道生熟普洱间的区别吗?

普洱熟茶制作工艺要经过原料的采购、毛茶的付制、发酵、翻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和压制、包装与贮运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极强的技术因素: 1、原料采购: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陈香的一类茶。。

熟普洱茶的工艺

1973年,普洱茶熟茶的快速发酵工艺创始,经过三十多个春秋的磨砺与海内外市场的反复检验,现在的普洱茶熟茶产品,其用料、工艺、产品线已经日趋成熟和丰富。 在这30多年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毛茶茶菁等级使用,发酵成熟度,以及拼配。

普洱茶是怎么制作的

普洱茶的生熟有什么区别吗?

熟普洱和生普洱有什么区别?

1、外形 普洱熟茶有紧压熟茶和普洱散熟茶之分。散茶一般来说,其品质的高低,外形重点看条索和色泽、条索主要看条形松紧、重实的程度,以条形肥壮紧结、重实的为好;色泽看含芽毫的多少,色泽的深浅是否均匀一致,以色泽褐红、均匀一致、金毫显露。

生普洱和熟普洱的区别是什么?保健功效有什么不同吗?在云南听说,茶饼。

“生普洱茶”是指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紧压茶后,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但尚未完成转化的茶(没经发酵工艺处理),茶性较刺激,易伤脾胃,宜放多年经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茶性转温和。 “熟普洱茶”一般是指以晒青毛茶为原料。

普洱茶基本工艺是什么

制作工序 原料 普洱茶制作选用的原料不同其品质也不同,价格更加悬殊。其制茶原料分为“人工种植型原料”、“原生态乔木大树型原料”。 普洱茶茶青的采收从每年2月下旬至11月中旬都可进行,思、普地区种植的大叶种茶树,一年可发5~6轮,生长期在300。

景谷普洱茶千家寨简述

  千家寨位于普洱市东北部的镇沅县境内,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区内原始森林苍翠茂密,路盘溪绕,古木参天,青藤蔓绕,山花烂漫,雀鸣鸟啼,在这古朴神秘的林中,你可以享受到悠悠自得的山野乐趣和勾魂摄魄的神奇与浪漫,你会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驻足、惊叹不已,山雄、水美、林幽、物奇是该景区的一大特点,主要有大、小吊水瀑布、2700年野生茶树王等10余个景观。

  千家寨地名由来

  据史书记载,在太平天国的影响和鼓舞下,(清咸丰同治年间)哀牢山彝族农民领袖李文学联合各族农民五千余人,聚集于天生营誓师起义,在哀牢山安营扎寨反抗清军,因而得名“千家寨”。

  千家寨是风景名胜区,景观很多,下面主要说说野生茶树王。在千家寨上万亩野生茶树群落中,有一珠树高25.6米,胸径0.89米的最大野生茶树(上坝1号)。据专家考证,此树树龄为2700年,为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大最古老的野生茶树,被冠以“野生茶王树”的美称。它对于研究茶叶的起源等方面有重要的科考价值。

  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

  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地处北纬24°7′东经101°14′,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千家寨古茶树群落总面积达28747.5亩,分布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保护面积最大、植被最完整的中亚热带中山湿性阔叶林。

  1、分布范围

  野生古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全世界目前所发现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优势树种的植物群落。

  在这个群落中,有第三纪遗传演化而来的亲缘、近缘植物如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植物群。主要分布在千家寨范围的上坝、古炮台、大空树、大吊水(瀑布)头、小吊水、大明山等处。

  2、生长环境

  2700年树龄,也就是说,在公元前七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在中原叱咤风云的时候,这株茶树就已经破土而出,在莽莽大森林里默默生长。中国茶圣陆羽在谈到大茶树时说:“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其径围至少在3.2米以上,直经至少1米左右,以此推算,当时树龄也仅千年左右,比起千家寨1号,还是孙子辈份。

  3、形态特征

  专家们对千家寨1号、2号大茶树进行了植物学形态的特征分析:

  千家寨大茶树1号所在地海拔2450米,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生长正常。叶片平均大小14×5.8厘米,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花冠大,平均直径5.7×5.6厘米,花瓣白色,每朵茶14瓣(12—15)瓣。抗逆性强,未见冻害,现场未见病虫罹生。

  千家寨大茶树2号所在地海拔2280米,乔木型,树枝直立,分枝较稀;树高19.5米,树幅16.5米×18米;最低分枝10米,基部干径1.02米。

普洱茶发酵后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普洱茶的陈化发酵与白酒类发酵有一个显著不同。白酒类发酵在蒸馏酒完成之后,转为液态发酵阶段,其酒体的外观改变不是很大的。在传统品鉴普洱茶的方法中,我们习惯从茶叶外观颜色、茶叶冲泡后汤色的变化、茶叶冲泡后叶底的变化、茶叶香气的变化、茶叶品尝中口感的变化等五个方面来加以鉴别。接下来就跟随我一起学习下普洱茶发酵后有哪些方面的变化的相关知识吧。

  一、茶叶外观颜色的变化

  普洱茶所有的发酵过程都是在固态发酵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是普洱茶发酵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没有将其冲泡品饮之前,我们从茶叶的外观颜色就可以观察到发酵时间的长短。

  如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主要指生茶),其外观颜色呈灰绿色,甚至有点灰白。这是因为普洱茶前期制作过程中的有氧发酵,使茶叶中的叶绿素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产生水解。因此,新制作出来的普洱茶的外观颜色不可能呈现墨绿色或翠绿色,如果有,则证明前期工艺不是晒青工艺,却是烘青工艺。因为烘青工艺是绿茶工艺,借助烘青中的高温将茶叶中的“酶”摧毁,保留叶绿素,使茶叶不产生酶促氧化的过程。

  普洱茶(主要指团、饼、沱、砖)制作的最初,其外观颜色呈暗青色,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颜色出现明显的变化,具体是:

  暗青色→灰青色→灰浅红色→浅红色→褐色→深褐色

  当普洱茶外观颜色达到深褐色后,大约陈化期需要在五十年以上(湿仓茶除外)。之后的颜色变化将一直停留在深褐色中,无论是七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深褐色的外观始终保留,变化不大。

  二、茶叶冲泡后汤色的变化

  普洱茶的发酵也可从茶叶冲泡后茶汤颜色的变化感受其发酵的效果。这种茶汤颜色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茶叶色素不同周期的演变。即:

  浅黄色→黄色→金黄色→橘黄→玫瑰红→红褐色→褐色→葡萄酒红→宝石红

  普洱茶冲泡后的茶汤呈现宝石红时,其普洱茶的陈化周期大约在五十年以上。

  普洱茶茶色素的演变也是普洱茶发酵所致,在普洱茶第一个发酵阶段,即有氧发酵。普洱茶中含有大量的(达干物比重30%)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作用下,极易被分解为多酚化合物。在这个阶段的发酵中,当茶叶的液泡在“重力揉捻”下破裂时,儿茶素迅速氧化,产生两种主要的色素基团,即茶红素和茶黄素。多酚氧化酶主要作用于儿茶素,产生茶黄素,而过氧化物酶主要产生茶红素。这是酶促氧化的结果。

  在普洱茶第二个发酵阶段,即厌氧发酵。普洱茶的色素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变化。过去,科学家依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茶红素形成的机理,确定茶色素的演化“路径”为: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这个演化过程告诉我们,红茶的发酵是先产生茶黄素,然后是茶红素。但茶红素极不稳定,随既向茶褐素转化。因此,目前对红茶的检测中,只能检测到茶褐素。不能检测茶红素。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检测茶红素的方法,更没有这方面的标准。红茶中的色素演化到茶褐素时就完结了,再往后的演化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很多茶叶专家都以红茶的色素演化为标准,进而提出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概念。更不赞同普洱茶存在陈化一说。

  但普洱茶的茶红素生成机理与红茶不同,它的前半段色素的演变与红茶相似,可后半段却与红茶的色素演化不同,是经过了一个“回车键”再析出的过程,即:

  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

  这个过程说明,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其色素的演化过程与红茶不同。红茶的发酵在进入到茶褐素后就终止了,再往后就是霉变的过程。因此,红茶的保质期相对很短。但普洱茶却不同,普洱茶由最初的茶黄素(汤色为桔黄)到发酵一定程度演变为桔红色、玫瑰红色,然后进入褐色阶段,汤色呈暗红色。随后,伴随陈化时间的延长,其汤色竞一点点红亮起来,其通透度及红亮度都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茶褐素经氧化析出的茶红素所致。因此,普洱老茶,汤色的红亮度一定高于年份低的普洱茶。这一现象为我们提出普洱茶独有的色素演化机理提供了实物基础;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化学证据。

  三、茶叶冲泡后叶底的变化

  新制作出的普洱生茶在冲泡后,其叶底呈现墨绿色,而陈化二十年的普洱茶的叶底则显露出暗红色,陈化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叶底则是褐色。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年份的普洱茶,其叶底有一个相同特点,即茶叶条索完整,叶片肥厚,富有弹性。

  而陈化七十年以上的普洱茶的叶底与上述年份的普洱茶叶底有一个明显不同,在冲泡至十五泡以后,茶叶的条索依然完整,依然富有弹性,但唯独不同的是,叶片的肥厚不见了,取代的是叶片较薄,甚至呈现近似“蝉翼”般的半透明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是普洱茶发酵中出现的膏化现象所致。

  普洱茶发酵的终极阶段一般都会出现膏化现象。这是因为普洱茶在厌氧发酵阶段,茶多酚指标迅速衰减。这种衰减的过程并没有使普洱茶最终走向霉变。相反,它是将大量的酚类物质在微生物及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茶叶内含物质的降解与转化,并导致大量具备营养价值的衍生物的出现。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不是简单的茶膏概念,而是依存于固态形状下,将可降解与分解的物质充分转化。在我们细心品尝一款老茶中可以发现,除了粗纤维物外,其它的则伴随冲泡次数的增加,大量的物质都做为水溶物被“提取”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普洱老茶中“号级茶”与“印级茶”特别耐泡,汤色红艳持久的原因。

  四、香气的变化

  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

  普洱茶的后续发酵,即陈化的过程,对普洱茶香气的产生与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不同年份(推荐阅读::云南白茶,学习茶道文化和茶艺教程请访问:茶文化,:www.guniangcha.com)普洱茶芳香类物质检测中,发现了多种甲氧基苯类物质,这是因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乙-甲氧基-4-乙基苯等由微生物转移甲氧基阳形成的,是微生物发酵和氧化而形成的物质。

  换句话说,普洱茶香气的生成与绿茶与乌龙茶高温提香不同,它是通过生物酶降解产生芳香类物质的过程。这是一条与高温提香截然相反的“路径”。即:

  微生物→酶→脂→芳香类物质

  这种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脂又产芳香类物质的“路径”,是忌高温的过程,突出体现普洱茶独有的陈化机理。

  五、口感的变化

  在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中,最难把握的就是口感的变化。因为人们的味觉是有差异的,就如人体是有差异的一样。我们很难将个体的口感评价做为整体的标准。因此也就经常出现对某一款茶品评价不一致的地方。

  但是普洱茶口感有几个显著的特征,是能够让我们体验到普洱茶的发酵促使口感的变化。换句话说,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其口感的差异是很大的。

  这种变化有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发酵时间较短的普洱茶都惑多惑少地存留一种苦涩味。但是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这种苦涩味慢慢消失,逐渐向柔顺与滑感转化。发酵时间在七十年以上的陈年普洱茶,则没有一丝苦涩感,倒是滑感极强,并有一种轻度稠感,或者称为厚重感。实际上这种滑感,或者说是厚重感是普洱茶发酵后,果胶类物质大幅提高所致。

  二是发酵时间较短的普洱茶普遍杂气较重,初次品尝普洱茶的人很难接受。这是普洱茶发酵的最初,大量“硬物质”还没有被降解与转化所致。就如新制作出的白酒,其酒体中含有大量的杂醇没有被分解一样,其酒液呈辛辣味,需要陈化若干年才能使酒体具备香气突出、幽雅细腻、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中国最著名的茅台酒就是将新蒸馏出的酒液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40年、30年、20年、10年、8年、5年的陈年酒体混合勾兑,最后完成的。普洱茶的陈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将茶中的杂气逐渐“去除”。它实际上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只是不象白酒,最终还需勾兑的过程。因为普洱茶所有的发酵都保留在固态发酵的层面。因此,普洱茶的发酵会使最初的杂气向某一特定的茶气转化。这种最终的茶气普遍带有“中药香韵”,其反应在口感上,或人参、或当归、或枣香等。

  普洱茶的发酵,改变的不仅仅只局限感官审评这几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内含物质的改变与提升。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愿将其称为“从丑小鸭向白天鹅转变”的原因。怎么样朋友们学会了普洱茶发酵后有哪些方面的变化的知识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