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叶知识> 正文

老年人应该喝什么茶叶最好:二、闽南文化的主要组成

2020-11-07 04:14:48热度:228°C

二、闽南文化的主要组成

闽南文化,除广义中包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还包括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生活习俗、服饰习俗、建筑习俗、民间习俗、结婚习俗、寿诞礼俗、民间禁忌)、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闽南方言等。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闽南文化概述

闽南文化是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原河洛mgc南下与闽南原住民交流融合而形成,经宋元不断吸收阿拉伯等外来文化而臻于成熟,明清时期由于人多地少、海禁及战乱而大批移民潮汕、浙南、台湾和南洋,从而在中国和东南亚存在的一种文化。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闽南文化是以泉州、漳州、厦门为核心的闽南方言区域的特色文化。

一、闽南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闽南文化经历了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汉晋至唐末五代的形成、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曲折前进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先秦时期——闽、越文化的融合

从汉武帝灭闽越国至三国东吴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对福建的开发,福建的经济文化停滞近300年。吴国在闽中设“温麻船是晋代中国第一名船“汉晋至五代”中原mgc多次入闽,主要有西晋末永嘉之乱的。、唐初陈政父子率兵开发漳州、唐末王潮兄弟率部入闽三次大规模移民,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多次交融促进了闽南文化的形成“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于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北方战乱。mgc陆续入闽避难。特别是永嘉(公元307—312年)之乱,晋人大批进入泉州,这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原mgc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晋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闽南文化对中原文化认同的基础。东南沿海的海洋地理环境,以及闽越人航海工具制作、海洋捕捞、海洋物产等文化的特殊性。也使中原文化产生变异,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互动融合,奠定了闽南文化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交织的基础,从西晋到唐末。泉州的建制不断扩大,南朝梁天监间(公元502—519年)于今泉州南安市置南安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于南安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下领南安(今泉州市)、莆田(今莆田市)、龙溪(今漳州市龙海、华安、长泰及漳浦的一部分)三县。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改为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唐代末年,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与泉州相比。漳州开发较晚,唐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奉朝廷之命总领岭南军事,与其子陈元光率府兵来漳州平定。随后开发漳州,朝廷从陈元光所请”在潮、泉二州之间设置漳州,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州治又从漳浦迁至龙溪(今漳州市区),陈元光开发漳州,传播汉文化,促进了土著与汉族的融合,使漳江、九龙江流域成为富庶安乐之土,唐末黄巢起义,光州固始县王潮三兄弟率士兵五千与吏民南下,由闽西直取漳州,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入泉州。在漳州、泉州驻扎五年之久,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mgc的移民浪潮,中原文化处于交流的优势地位。王氏在闽建立了闽王国,闽南海洋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影响了王氏集团。促进闽南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使得闽南文化在此期间得到整合形成,为宋元期间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行政区域的稳定是文化形成的标志之一,泉州由中州升为,泉州领今之晋江(含惠安)、南安、莆田、仙游(莆田和仙游于宋初划出泉州置兴化军)、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长泰九县地,漳州于唐中后期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部分地区”五代时不断扩大;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保留唐末五代的行政区域的格局,闽南方言在古闽越语、吴楚语的基础上,多次与中原汉语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地方语言,唐末五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促使闽语有别于其它方言而成为汉语的另一种方言,文读层保留着部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闽南开始重视文教,漳州设立州学、创办了松洲书院“唐开元年间”泉州兴建了孔庙。闽南教育初步兴起,泉州唐代有12位进士。五代有7位进士,五代泉州;聚集了北方下来的一批诗人、文学家,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学的发展。歌舞音乐兴盛,中原音乐也在泉州落地。后来逐渐演化为南音“中原宗教信仰在闽南扎根”晋江已有道教玄妙观、南安有佛教延福寺等,唐、五代时。闽南佛教兴盛。泉州港已成为与交州、广府、江都并称的南方重要大港口。五代闽王国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大舟有深利。

(二)汉晋至五代——闽南文化的形成

从汉武帝灭闽越国至三国东吴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对福建的开发,福建的经济文化停滞近300年。三国时代,吴国在闽中设“典船都尉”,“温麻船屯”,温麻船是晋代中国第一名船。汉晋至五代,中原mgc多次入闽,主要有西晋末永嘉之乱的“衣冠南下”、唐初陈政父子率兵开发漳州、唐末王潮兄弟率部入闽三次大规模移民。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多次交融促进了闽南文化的形成。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于今泉州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北方战乱,mgc陆续入闽避难,特别是永嘉(公元307—312年)之乱,晋人大批进入泉州,他们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这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中原mgc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晋江流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闽南文化对中原文化认同的基础。同时,东南沿海的海洋地理环境,以及闽越人航海工具制作、海洋捕捞、海洋物产等文化的特殊性,也使中原文化产生变异。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互动融合,奠定了闽南文化大陆文明与海洋文化交织的基础。从西晋到唐末,泉州的建制不断扩大。南朝梁天监间(公元502—519年)于今泉州南安市置南安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于南安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下领南安(今泉州市)、莆田(今莆田市)、龙溪(今漳州市龙海、华安、长泰及漳浦的一部分)三县,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改为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唐代末年,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与泉州相比,漳州开发较晚。唐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陈政奉朝廷之命总领岭南军事,与其子陈元光率府兵来漳州平定“獠蛮啸聚”,随后开发漳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朝廷从陈元光所请,在潮、泉二州之间设置漳州,州署在西林(今云霄县境内)。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州治又从漳浦迁至龙溪(今漳州市区),陈元光开发漳州,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传播汉文化,促进了土著与汉族的融合,使漳江、九龙江流域成为富庶安乐之土。唐末黄巢起义,光州固始县王潮三兄弟率士兵五千与吏民南下,由闽西直取漳州,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入泉州,在漳州、泉州驻扎五年之久,最后攻下福州,建立闽王国。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原mgc的移民浪潮。其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与当地文化相比,中原文化处于交流的优势地位。王氏在闽建立了闽王国,其政治也处于支配地位。同时,闽南海洋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影响了王氏集团。闽王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重视文教,传播佛教,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促进闽南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使得闽南文化在此期间得到整合形成,为宋元期间的中外文化大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行政区域的稳定是文化形成的标志之一。唐中后期,泉州由中州升为“上州”;至五代,泉州领今之晋江(含惠安)、南安、莆田、仙游(莆田和仙游于宋初划出泉州置兴化军)、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长泰九县地,其范围超出今之辖地。漳州于唐中后期辖地相当于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南靖、平和及龙海的部分地区,五代时不断扩大。宋元明清时期基本保留唐末五代的行政区域的格局。闽南方言在古闽越语、吴楚语的基础上,多次与中原汉语融合,在唐末五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地方语言。据研究,唐末五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入闽,促使闽语有别于其它方言而成为汉语的另一种方言。现在,闽南语底层保留着部分古越语、吴楚语,文读层保留着部分上古和中古汉语语音、词汇,被称为“河洛语”。唐代,闽南开始重视文教。唐初,漳州设立州学、创办了松洲书院;唐开元年间,泉州兴建了孔庙,闽南教育初步兴起。泉州唐代有12位进士,五代有7位进士。五代泉州“文风大盛”,聚集了北方下来的一批诗人、文学家,促进了闽南地区文学的发展。歌舞音乐兴盛,中原音乐也在泉州落地,后来逐渐演化为南音。中原宗教信仰在闽南扎根。西晋太康年间,晋江已有道教玄妙观、南安有佛教延福寺等。唐、五代时,闽南佛教兴盛。代表性佛寺有泉州的开元寺、承天寺和漳州的南山寺等,也出现了本土的义存禅师等数位高僧。本土民间信仰也开始兴起。唐初开发漳州的将领陈政和陈元光(开漳圣王),唐代的李元溥(山神、通远王),五代将领张悃(青山王)等以及五代牧童郭忠福(广泽尊王)等被当地民众奉为神祗而祭,至宋代,闽南民间信仰更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诸多本土神祗。农业、手工业等有较大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筑塘筑陂,开辟梯田,围海造田等,扩大了泉州、漳州平原。矿冶业在唐代已相当成熟,五代时泉州是闽国的铸钱场。闽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能生产青瓷,五代时还出现了白瓷。陶瓷铜铁等成了闽南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两次乘船来泉州,说明公元6世纪泉州港已开辟了到马来半岛、印度的航线。唐代,泉州是福建两个造船中心之一。唐中后期,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泉州港已成为与交州、广府、江都并称的南方重要大港口。五代闽王国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开放胸怀与民间“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的冒险拼搏精神,共同构成了闽南地区海洋文化特点。

(三)宋元时期——闽南文化的发展

中原文化再次南移。北宋在泉州设置市舶司,迁入泉州。宋元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掀起中外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第一波浪潮。刺桐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宋代海航技术领先于世界。泉州、漳州成为造船业的重要基地。泉州造船采用比欧洲要早数百年的水密隔舱技术。这是世界造船技术的一次大mgc,闽南海商率先运用了指南针进行航海;进入了远洋航行时代,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泉州至菲律宾、泉州至印度尼西亚、泉州至亚丁湾和东非沿岸的航线以及朝鲜和日本航线。海洋商业意识和海洋习俗日趋成熟。宋代。闽南人,出现了许多拥有自己船队的富商”随着航海业的发展,海上保护神妈祖。祈风、祭船、祭海等习俗也因航海的需要应运而生,民间还创造了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等信仰,这些本土神祗随着闽南人的海外移民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世界各地。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元宗教文化在泉州汇合。泉州至今保留了中国最早的伊斯兰mgc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千年古刹开元寺、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等文物建筑。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各种营造、制作技艺发达“开元寺建于唐代”开元寺的两座木塔——东塔、西塔也分别建于唐代、五代,开元寺的木构营造技艺已经到达相当高的水平。宋代的寺庙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建筑营造技艺也进一步发展,现存国内最高最大的两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开元寺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至今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第一座海港大桥洛阳桥,最长的安平桥、用石头最大最重的漳州虎渡桥等,都是闽南建筑的杰作,安溪成为重要的茶叶场地,宋代;泉州各县在崇山峻岭间开辟茶园,能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茶叶,宋代闽南能制出黑、青、白三种瓷器,北宋时期德化白瓷已进入艺术化阶段,元代成为朝廷贡品。闽南地区的文教兴盛于两宋,二是官府办起官学。

(四)明清时期——闽南文化的曲折前进

闽南文化在海禁的影响、倭寇的侵扰、郑成功的反清复明、清廷的mgc、西方列强的入侵等重大事件中曲折前进。明清时期月港、安海港、厦门港的变迁,也是闽南文化曲折发展的历史。起而代之的是漳州的月港。闽南人冲破朝廷禁令,与外国商人私下贸易,终于迫使朝廷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开放漳州月港,这是明代中国万里海疆唯一一个对外通商的港口。月港的开放是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第二次交流。月港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商人进行贸易,建立起月港——马尼拉——美洲——欧洲的世界性贸易航线。取代月港的是泉州的安海港。安海港是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事、贸易基地。明末郑芝龙击败荷兰人,清初郑成功mgc,从荷兰人手中夺回海上贸易权。以郑氏集团为首的闽南人掌控着中国东海、南海的海上贸易权。在厦门设立海关,厦门港迅速发展起来。厦门鼓浪屿沦为“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形成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第三波浪潮,华侨商业、华侨建筑、华侨教育、华侨,等华侨文化成为闽南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这个时期的各种艺术全面发展。不仅有古老的梨园戏、提线木偶、南音等,闽南艺人还继承创造了高甲戏、歌仔戏。音乐有什音、笼吹、大鼓吹、北管等;闽南的宗族社会得到发展,闽南的谱牒多是,宗族谱牒修纂的普遍化趋势和宗族祠堂的大规模建设都出现在明代,以祠堂、族产、谱牒、祭祖为标志。闽南宗族文化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高峰。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2473674 36744043 40435106 51062435 24352640 26404218 42183520 35201872 18725022 5022557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6959) and MATCH(title) AGAINST('32473674 36744043 40435106 51062435 24352640 26404218 42183520 35201872 18725022 5022557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