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叶知识> 正文
随着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科学技术被引进茶学领域,从而对茶树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更高的阶段。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我国茶区进行的品种资源的全面调查,《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树栽培学》的编写等,为全面认识茶树形态特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根、茎、叶执行着养料及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等功能,称为营养器官。而花、果实及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称为繁殖器官。这种划分对茶树来说并不十分严格,因为茶树的根、茎、叶也可用作繁殖新个体的材料,而花萼和果皮内含的叶绿体具光合作用能力,也兼具营养器官的机能。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茶树的地上部,根系组成地下部,连接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部位称根颈,它是茶树有机体比较活跃的部分。这些器官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茶树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过程。
根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测根、细根、根毛组成。当种于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向下发展成中轴根,称为主根,它具有强烈的向地性,可垂直深入土层2~3米,一般栽培的灌木型茶树根系入土1米以下。幼年茶树的根系属直根系类型。在主根伸长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分枝,称为侧根。侧根因形成的先后而分成不同的级次,由主根上直接发生的侧根,称一级根。着生在一级根上的是二级根……依次类推。侧根在主根上呈螺旋状排列。从主根上发生的侧根开始呈水平生长,尔后便转为向下生长。主根和一、二级侧根构成根系的骨架,称骨干根,这类很粗长,呈深棕色,寿命长,起固定、输导、贮藏等作用。主根和侧根上着生的最细小的根(小于1毫米),统称吸收根,其色泽洁白,寿命较短,不断衰亡更新,有的则逐渐发育成侧根。
根系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它们均可发育成根系。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称为定根。而从茎、叶上产生位置不一定的根,统称为不定根。由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茶苗所形成的根,就是不定根,其中往往有二三条发育粗壮,外表上类似主根,并具有直根系的形态。因此,在生产中利用这种能自茎或叶产生不定根的特性进行无性繁殖,已成为常见的育苗方法之一。
根系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除受土壤条件复杂多变的影响,还因品种、树龄而有显著的差异,其变化比地上部更为复杂。大叶种茶树主根明显,呈典型的直根系类型,其分布较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深广。同时茶树根的生长,也有明显的顶端生长优势,特别在幼年时期,主根生长迅速,主要向土层深处发展,使根长往往大于根幅。随着树龄增加,当主根长到一定深度后,生长逐渐受阻,生长优势逐渐转向侧根,根系逐渐向广度发展,使茶树的根系形态由直根系逐渐向分枝根系发展。至壮年期已形成庞大的根群,其根幅一般在100厘米以上,满布行间,根深一般在60~80厘米。茶树进入衰老期后,生机衰退,根系逐渐由外周向中心部位衰亡,而根颈部位陆续形成不定根层,在土壤表层发展,形成丛生根系。侧根的着生有镶嵌或连生现象,有的几株茶树在根颈部自然地靠接在一起。
根的形态特征与生态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也有一定关系。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茶籽萌发后不久,其根系在土壤内的向下伸展远远超过地上部分,可以进入较深的土层。在缺乏有机质的粘土上种植,或在排水不良、土层浅薄的条件下,根系发育就差。如生长在土层浅薄的荒山上的茶树,其主根不能下伸,则由测根向四周扩张,根系成水平伸展,根幅较大。通过合理深耕施基肥的,则根系能向土壤深层扩展。施肥过浅,可以诱导根系向土壤表层生长。生长在坡地的茶树,根系大部分伸展在下坡一侧。种植方式同样影响根系的生长。丛栽茶树的根系向四周扩散;单条栽茶树根系向两边行间伸展,双条栽茶树近行间一面根系较发达,其余三面因株间受到抑制,生长受阻;多条密植茶树均以两边茶丛的根系为多,居中茶丛的根系偏少。
根的形态与繁殖方式也有密切的关系。用种子直播的茶树,主根明显,根系深,而无性繁殖的茶树,其根系由入土部分基部具分生能力的细胞分化而成,根群中有2~3条根向深处发展,逐渐形成为骨架根,其余多数根则向水平方向发展。经3~4年后,不管营养繁殖还是种子繁殖的茶树,其根系的外部形态就较难区分了。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展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但因离地面近,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因离地面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根系的生长状态往往和地上部生长相对应,树冠的某一方位内枝叶量多,其对应部位根系的分布数量也较密。
根颈是茶树生理机能比较活跃、发育阶段较幼的部位。实生苗的根颈是由种子胚轴发育而成,称真根颈。扦插、压条等营养繁殖的茶苗就没有真根颈,其相应部位称假根颈。许多不定芽、不定根都可从根颈处发出.因此保护根颈尤显重要。
茎
茎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茎和根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
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新梢成熟时,顶端出现驻芽,茎组织开始木质化,表皮色泽由青绿变为黄绿,再由黄绿转变为浅棕,以后色泽变深,日趋老化。在茎上,叶着生的部位称节,两节间的部分称节间,节间长度,因品种、树龄、栽培管理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在茎的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长有芽,当叶片脱落后,在节上留有的痕迹称叶痕。
由种子萌发的茶树,主茎是由胚芽发育而成,从主茎上的脑芽生长形成侧枝,依次萌发生长形成茂密的分枝系统。
茶树分枝习性分单轴分枝和合轴分枝,从幼苗开始至3~4年内,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形成一个极显著的直立主枝,侧枝不发达。随后从青年期开始,主技的顶芽生长到一定高度就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而近顶芽的腋芽即迅速生长为新技,代替主茎的优势。这种优势的不断转移,形成合轴分枝,使树冠成披张状。修剪能加速主茎的优势转移,以达树冠呈开展状态。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枝生长明显,侧枝生长受抑,分枝粗细悬殊,每年生长轮次又少,无法形成整齐密集的采摘面。
根据分技部位不同,从下至上分为主干枝、骨干枝和生产枝。从主干枝上发生的为一级骨干枝,从一级骨干枝上发生的为二级骨干枝……依次类推。
茶树枝干上的芽按其着生的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顶芽和腋芽。通常每一叶腋处只生一个,也有两个或几个芽同生在一个叶腋内。茶树的根、根颈和茎上都可以产生不定芽,这部分芽的萌发是茶树更新复壮的基础。
根据芽的生理状态,分越冬芽(或休眠芽)、活动芽和休止芽。越冬芽多在秋季形成,处于休眠状态,外有3~5枚富有蜡质的鳞片包围,以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在冬季温暖的茶区,一般无越冬芽形成,只有活动芽和休止芽之分。
根据芽的性质,可分叶芽和花芽。叶芽展开后形成的枝叶称新梢。
根据新稍展叶多少,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将其摘下即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制茶鲜叶原料。新梢顶芽成休止状的称驻梢,将其摘下,称为“对夹叶”。在生产上和科学研究上,时常把正常芽叶与对夹叶的组成比例或其重量,作为判断茶树生长势强弱和鲜叶原料老嫩的主要依据。
多数品种的幼嫩芽叶色泽嫩黄,具油光,满坡茸毛,随着叶片老化,色泽由黄转绿,茸毛脱落。芽叶大小以同类芽叶或混合芽的鲜重(单芽或百芽重)表示。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百芽重15~30克,一芽三叶的百芽重25~50克,大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百芽重分别为30~60克和50~100克。
叶
茶树叶片的可塑性最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就同一品种而言,叶片的形态特征(尤其是无性繁殖的茶树)还是比较一致的。因此,在生产上,叶片大小、叶片色泽,以及叶片着生角度等,可作为鉴别品种和确定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之一。
茶树属于不完全叶,有叶柄和叶片,但没有托叶,在枝条上为单叶互生,着生的状态依品种而异,有直立的、半直立的、水平的、下垂的四种。在同一枝条上,上部新生叶较直立,随叶龄增长,自上而下,叶片渐趋平展。
叶柄长0.5~1厘米,半圆形,近轴面平或具凹相。叶柄维管束称为叶迹,其形状因品种而不同,有圆形、椭圆形、半球形等。叶柄的长短、色泽、凹槽和叶迹的形状,都是茶树分类的依据之一。
叶面有革质,具光泽,较平滑,也有隆起的。叶面曲度,有沿主脉向上呈一定角度折叠的,有平展的,少数品种也有向叶背翻转的。叶背无革质,较粗糙,有气孔。气孔是茶树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大叶种气孔数少而大,小叶种气孔多而小茶树叶片可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
鳞片质地较硬,色泽黄绿或褐色,表面有茸毛和树脂,表层细胞为厚壁组织,有保护幼芽和减少蒸腾失水等作用。鳞片呈覆瓦状,当年生营养芽一般有1~3个鳞片,越冬芽通常有3一5个鳞片,当芽体膨大开展,鳞片就会很快脱落。
鱼叶因形如鱼鳞而得名,其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全缘或前端有锯齿,叶尖圆钝或内凹,叶色黄绿,叶质厚而硬脆,一般每梢基部有1片鱼叶,也有多至2~3片或无鱼叶的。
真叶的大小、色泽、厚度和形态各不相同,并因品种、季节、树龄、立地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叶片形状有椭圆形(长宽比1.5~2)、卵形(长宽比1.5~2,最宽处靠近叶基)、长椭圆形(长宽比3~4)、披针形(长宽比3~4,最宽处靠近基部)、倒卵形(叶的中部以上最阔,以下渐狭,似一倒置的卵形)、圆形(近浑圆,或叶尖微凹)等。其中,以椭圆形和卵形居多。叶缘大都平展,但也有波浪形或向背翻转的,后两种叶缘也是叶质较柔软的特征。叶缘上有锯齿,锯齿的大小、疏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为16~32对。按叶缘形状可分锯齿形(叶缘呈尖锐的锯齿状,齿端向前)、重锯齿形(叶缘的大锯齿上有小锯齿)、齿牙形(叶缘的齿端呈等腰三角形)、缺刻形(叶缘缺刻较深,或呈三角形)。锯齿的腺细胞脱落以后,叶缘上留下褐色的疤痕,这也是茶树叶片的特征之一。
叶片的叶尖有急尖(叶尖较短而尖锐)、渐尖(叶尖较长,呈逐渐尖斜)、钝尖(叶尖钝而不尖)和圆尖(叶尖近圆形)之分。叶尖的形状也是茶树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茶树叶片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侧脉,侧脉间又分出几条细脉。主脉和侧脉约成45~80°角,侧脉伸展至边缘2/3处即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式的网状系统,这是茶树叶片的又一个鉴别性特征。侧脉的对数随茶树品种而异,一般8~9对,多的10~15对,少的5~7对。
叶片大小变异很大,叶长,短的为5厘米,长的可达20厘米,叶宽,窄的为2厘米,宽的可达8厘米。叶片大小一般以定型叶为标准,用0.7系数法计算其面积,即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厘米)×叶宽(厘米)×O.7。叶片大小的划分,通常以叶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
叶片质量一般以厚度或比叶重表示,叶片厚度一般为0.2~0.5毫米,成熟叶为0.3~0.5毫米,细嫩叶为0.2~0.3毫米。比叶重是指单位面积(平方厘米)上的鲜叶重(毫克)。
叶片上的茸毛是茶树叶片形态的又一特征。茶树新捎上顶芽和嫩叶的背面均着生茸毛。茸毛多是鲜叶细嫩、品质优良的标志。但茸毛多少与品种、季节和生态环境有关。在同一梢上,茸毛的分布以芽上最多,且密而长,其次为幼叶,再次为嫩叶;随着叶片成熟,茸毛渐稀短而逐渐脱落,一般至第四叶叶片上虽留有痕迹,但已无茸毛可见。
植株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
乔木型茶树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自然生长状态下,其树高通常达3~5米以上,野生茶树可高达10米以上。这类茶树主根发达,多半属于较原始的野生类型。
灌木型茶树无明显主干,树冠较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米、分枝多出自近地面根颈处,分枝稠密。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
小乔木型茶树属于乔木、灌木间的中间类型,也有较明显主干与较高的分技部位,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多较直立高大,根系也较发达;树型根据茎的分枝角度大小,可分为直立形、被张形和半披张形。
上述树型在人为的势采控制下,树冠可加速向合轴式分技发展,分枝部位降低,使冠层向水平方向伸展。
花、果实、种子
茶树的花芽由当年生新梢上叶芽基部两侧的数个花原基分化而成。茶树花芽的形态一般比叶芽肥大,有一个较长的细柄,生长锥比较圆平。茶树无专门的结果枝,花芽和叶芽同时着生于叶腋间。茶花着生有单生、对生、丛生和总状四种类型。花轴上的顶部芽不能分化为花芽,故属假总状花序。
茶花为两性花,微有芳香,色白,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花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5~5.5厘米,小的直径2~2.5厘米。花由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五个部分组成,故属完全花。
花托是花柄顶端承载花器的膨大部分,外线着生花萼,内层为花瓣,雄蕊着生于花瓣与子房间的基部,将花瓣、花丝去掉,则见雌蕊的子房座在花托中央,而花托是一个圆平的底盘。
花萼是花的最外一轮变态叶,着生于花托的外缘,分两轮排列,外轮3片,内轮2片,萼片长、宽0.4~0.6厘米,色绿,先端圆,或呈倒卵形,有膜质,或有毛或无毛,均为茶树分类的特征。授粉后,萼片向内团合,保护子房,直到果实成熟而不脱落。凡开花后萼片闭合的,为已受精的标志。
花瓣色白,通常5~7瓣,基部连合。在花萼与花瓣之间有副瓣,比花瓣小,但比萼片大,中部保持绿色,花瓣有气孔和残存的叶绿体。花瓣大小随品种而异,长、宽分别约为1.5厘米和2.0厘米,通常为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冠直径4~5厘米,最大可达7~9厘米。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一般每朵花有200~300枝雄蕊,故称雄蕊群,3~5个花丝结合成一组。雄蕊分两轮排列,外轮比内轮高。花丝外形细长,上端呈椭圆形,基部扁平,外披角质层,有较强的抗弯能力。花药外部形态为囊状结构,着生于花丝的顶端。每一花药内含两个花粉襄,每囊两个药室,由药隔分开。花粉囊中着生花粉粒,它是一个直径为30~50微米的圆形单核细胞,分外壁、内壁、原生质。细胞核等部分。花粉粒在形态、大小、沟孔和纹饰等细微结构特征上,不同品种之间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
雌蕊位于雄蕊群的中央,由子房、花柱和柱头三部分组成。子房由3~5个心皮组成,一个心皮构成一室,以心皮边缘紧贴与轴连接,在中轴上每室着生有4个胚珠,故称为中轴胎座。花柱上接柱头,下通子房,中间有一个“丫”形礼道,分别与顶端柱头扎道相通,孔道下端连子房,当花粉在枝头上萌发后。芽管经孔道进入子房,花柱长约3~20毫米。柱头有各种形状,有2~6个分叉,一般为3个分叉,呈丫形状,这是山茶属茶系植物花枝分裂的重要特征。
由茶花受精至果实成熟,约需一年零4个月,在期间,同时进行着花与果形成的过程,这种“带子怀胎”也是茶树的特征之一。
茶树果实属于宿萼蒴果类型,果实通常有五室果、四室果、三室果、双室果和单室果等,它是山茶科植物的特征之一。果实的大小因品种而不同,直径一般3~7厘米不等。较原始的树种其果实直径一般在5厘米以上。果实的形状与内含种子粒数有关,每果1粒的呈圆形,2粒的近长椭圆形,3粒的近三角形,4粒的近方形,5粒的近梅花形。幼果为绿色,成熟后呈现各种色彩,这与品种有关,如湘波绿果实为绿色,紫笋果实带紫红色,江华苦茶果实黄绿而有杂班色等。果实一般为三室,少有四、五室。果实的正中有一条背缝线,由心皮主脉演化而成。果实成熟时,自背缝线裂开,也有自背缝线的基部开裂的,腹缝线即果空间下凹作果爿的部分,由两心皮内卷贴生而成。腹缝线下凹明显的,按其室凸数称五球果、四球果、三球果、二球果等。
种子的形态,若为一室1粒的种子,一般呈钝锥形,基部膨大。种子底部有一柄痕,原是种子着生于中轴上的器官,按其起源,是球柄连接于心皮内缘的所属部分,有吸收母体营养的功能,故称为种脐。种脐的大小与色泽,随品种而异,它是鉴定品种的依据之一。与种脐并列的一侧,有一个小凹点,原是珠孔的痕迹。一室2粒的种子,呈半球形,相临的一侧为扁平,种脐位于削壁的底缘。一室3~4粒的种子,夹在中间的呈压扁状,或呈方形削壁。因此当用种子特征鉴定品种时,必须以一室1粒的种子为依据。种子色泽,有黑褐、棕褐、油黑等类型。未成熟或受病虫危害的种子,多为黄褐色或带杂斑。种子大小相差悬殊,种径大都在12~15毫米,12毫米以下的种子活力则差。种子的千粒重,轻的500克左右,重的可达2000克,多数在1000克左右。正常采收和保管下,种子的发芽率约为75~85%。
茶树种子属顽拗型种子,因此它不宜在低水分含量和低温下贮藏。
茶叶没炒好千山翠影茶叶
茶树形态特征
2021-02-09 13:59:42热度:180°C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树形态特征的认识,都用了比拟的方法,缺乏当代植物学性状的描述。东晋·郭璞《尔雅注》载:“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仅说明了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而且是一种叶用植物。但对茶树形态特征,未作具体的说明。唐·陆羽的《茶经》,对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已较具体。如“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对树、叶、花、果、茎、根的特征都作了形象化的描述。陆羽《茶经》以后的茶书中,也有一些茶树形态特征的描述。由此可见,在近代植物学出现之前,我国对茶树性状已有一定的认识深度。随着自然科学和实验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科学技术被引进茶学领域,从而对茶树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更高的阶段。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对我国茶区进行的品种资源的全面调查,《中国茶树品种志》、《中国茶树栽培学》的编写等,为全面认识茶树形态特征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组成的,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根、茎、叶执行着养料及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和贮存等功能,称为营养器官。而花、果实及种子完成开花结果至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称为繁殖器官。这种划分对茶树来说并不十分严格,因为茶树的根、茎、叶也可用作繁殖新个体的材料,而花萼和果皮内含的叶绿体具光合作用能力,也兼具营养器官的机能。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茶树的地上部,根系组成地下部,连接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部位称根颈,它是茶树有机体比较活跃的部分。这些器官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茶树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过程。
根
茶树的根为轴状根系,由主根、测根、细根、根毛组成。当种于萌发时,胚根最先突破种皮,向下发展成中轴根,称为主根,它具有强烈的向地性,可垂直深入土层2~3米,一般栽培的灌木型茶树根系入土1米以下。幼年茶树的根系属直根系类型。在主根伸长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分枝,称为侧根。侧根因形成的先后而分成不同的级次,由主根上直接发生的侧根,称一级根。着生在一级根上的是二级根……依次类推。侧根在主根上呈螺旋状排列。从主根上发生的侧根开始呈水平生长,尔后便转为向下生长。主根和一、二级侧根构成根系的骨架,称骨干根,这类很粗长,呈深棕色,寿命长,起固定、输导、贮藏等作用。主根和侧根上着生的最细小的根(小于1毫米),统称吸收根,其色泽洁白,寿命较短,不断衰亡更新,有的则逐渐发育成侧根。
根系按其发根的部位和性状分为定根和不定根,它们均可发育成根系。主根和侧根上分生的根称为定根。而从茎、叶上产生位置不一定的根,统称为不定根。由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茶苗所形成的根,就是不定根,其中往往有二三条发育粗壮,外表上类似主根,并具有直根系的形态。因此,在生产中利用这种能自茎或叶产生不定根的特性进行无性繁殖,已成为常见的育苗方法之一。
根系在土壤中的形态与分布,除受土壤条件复杂多变的影响,还因品种、树龄而有显著的差异,其变化比地上部更为复杂。大叶种茶树主根明显,呈典型的直根系类型,其分布较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深广。同时茶树根的生长,也有明显的顶端生长优势,特别在幼年时期,主根生长迅速,主要向土层深处发展,使根长往往大于根幅。随着树龄增加,当主根长到一定深度后,生长逐渐受阻,生长优势逐渐转向侧根,根系逐渐向广度发展,使茶树的根系形态由直根系逐渐向分枝根系发展。至壮年期已形成庞大的根群,其根幅一般在100厘米以上,满布行间,根深一般在60~80厘米。茶树进入衰老期后,生机衰退,根系逐渐由外周向中心部位衰亡,而根颈部位陆续形成不定根层,在土壤表层发展,形成丛生根系。侧根的着生有镶嵌或连生现象,有的几株茶树在根颈部自然地靠接在一起。
根的形态特征与生态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也有一定关系。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茶籽萌发后不久,其根系在土壤内的向下伸展远远超过地上部分,可以进入较深的土层。在缺乏有机质的粘土上种植,或在排水不良、土层浅薄的条件下,根系发育就差。如生长在土层浅薄的荒山上的茶树,其主根不能下伸,则由测根向四周扩张,根系成水平伸展,根幅较大。通过合理深耕施基肥的,则根系能向土壤深层扩展。施肥过浅,可以诱导根系向土壤表层生长。生长在坡地的茶树,根系大部分伸展在下坡一侧。种植方式同样影响根系的生长。丛栽茶树的根系向四周扩散;单条栽茶树根系向两边行间伸展,双条栽茶树近行间一面根系较发达,其余三面因株间受到抑制,生长受阻;多条密植茶树均以两边茶丛的根系为多,居中茶丛的根系偏少。
根的形态与繁殖方式也有密切的关系。用种子直播的茶树,主根明显,根系深,而无性繁殖的茶树,其根系由入土部分基部具分生能力的细胞分化而成,根群中有2~3条根向深处发展,逐渐形成为骨架根,其余多数根则向水平方向发展。经3~4年后,不管营养繁殖还是种子繁殖的茶树,其根系的外部形态就较难区分了。
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最上展根群着生角度较大,分根性强,但因离地面近,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层根群着生角度较小,分根性弱,因离地面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
根系的生长状态往往和地上部生长相对应,树冠的某一方位内枝叶量多,其对应部位根系的分布数量也较密。
根颈是茶树生理机能比较活跃、发育阶段较幼的部位。实生苗的根颈是由种子胚轴发育而成,称真根颈。扦插、压条等营养繁殖的茶苗就没有真根颈,其相应部位称假根颈。许多不定芽、不定根都可从根颈处发出.因此保护根颈尤显重要。
茎
茎是联系茶树根与叶、花、果,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茎和根所处的环境不同,在形态结构上也有很大差异。
茶树幼茎十分柔软,着生茸毛,表皮呈青绿色,茎围直径从基部至顶端逐渐变细,随着新梢伸长,茎围逐渐增粗。新梢成熟时,顶端出现驻芽,茎组织开始木质化,表皮色泽由青绿变为黄绿,再由黄绿转变为浅棕,以后色泽变深,日趋老化。在茎上,叶着生的部位称节,两节间的部分称节间,节间长度,因品种、树龄、栽培管理的不同有很大差别。在茎的顶端和节上叶腋处都生长有芽,当叶片脱落后,在节上留有的痕迹称叶痕。
由种子萌发的茶树,主茎是由胚芽发育而成,从主茎上的脑芽生长形成侧枝,依次萌发生长形成茂密的分枝系统。
茶树分枝习性分单轴分枝和合轴分枝,从幼苗开始至3~4年内,主茎的顶芽活动始终占优势,形成一个极显著的直立主枝,侧枝不发达。随后从青年期开始,主技的顶芽生长到一定高度就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而近顶芽的腋芽即迅速生长为新技,代替主茎的优势。这种优势的不断转移,形成合轴分枝,使树冠成披张状。修剪能加速主茎的优势转移,以达树冠呈开展状态。
自然生长的茶树,主枝生长明显,侧枝生长受抑,分枝粗细悬殊,每年生长轮次又少,无法形成整齐密集的采摘面。
根据分技部位不同,从下至上分为主干枝、骨干枝和生产枝。从主干枝上发生的为一级骨干枝,从一级骨干枝上发生的为二级骨干枝……依次类推。
茶树枝干上的芽按其着生的位置,分为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顶芽和腋芽。通常每一叶腋处只生一个,也有两个或几个芽同生在一个叶腋内。茶树的根、根颈和茎上都可以产生不定芽,这部分芽的萌发是茶树更新复壮的基础。
根据芽的生理状态,分越冬芽(或休眠芽)、活动芽和休止芽。越冬芽多在秋季形成,处于休眠状态,外有3~5枚富有蜡质的鳞片包围,以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在冬季温暖的茶区,一般无越冬芽形成,只有活动芽和休止芽之分。
根据芽的性质,可分叶芽和花芽。叶芽展开后形成的枝叶称新梢。
根据新稍展叶多少,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将其摘下即成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制茶鲜叶原料。新梢顶芽成休止状的称驻梢,将其摘下,称为“对夹叶”。在生产上和科学研究上,时常把正常芽叶与对夹叶的组成比例或其重量,作为判断茶树生长势强弱和鲜叶原料老嫩的主要依据。
多数品种的幼嫩芽叶色泽嫩黄,具油光,满坡茸毛,随着叶片老化,色泽由黄转绿,茸毛脱落。芽叶大小以同类芽叶或混合芽的鲜重(单芽或百芽重)表示。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百芽重15~30克,一芽三叶的百芽重25~50克,大叶种茶树的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的百芽重分别为30~60克和50~100克。
叶
茶树叶片的可塑性最大,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就同一品种而言,叶片的形态特征(尤其是无性繁殖的茶树)还是比较一致的。因此,在生产上,叶片大小、叶片色泽,以及叶片着生角度等,可作为鉴别品种和确定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之一。
茶树属于不完全叶,有叶柄和叶片,但没有托叶,在枝条上为单叶互生,着生的状态依品种而异,有直立的、半直立的、水平的、下垂的四种。在同一枝条上,上部新生叶较直立,随叶龄增长,自上而下,叶片渐趋平展。
叶柄长0.5~1厘米,半圆形,近轴面平或具凹相。叶柄维管束称为叶迹,其形状因品种而不同,有圆形、椭圆形、半球形等。叶柄的长短、色泽、凹槽和叶迹的形状,都是茶树分类的依据之一。
叶面有革质,具光泽,较平滑,也有隆起的。叶面曲度,有沿主脉向上呈一定角度折叠的,有平展的,少数品种也有向叶背翻转的。叶背无革质,较粗糙,有气孔。气孔是茶树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大叶种气孔数少而大,小叶种气孔多而小茶树叶片可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
鳞片质地较硬,色泽黄绿或褐色,表面有茸毛和树脂,表层细胞为厚壁组织,有保护幼芽和减少蒸腾失水等作用。鳞片呈覆瓦状,当年生营养芽一般有1~3个鳞片,越冬芽通常有3一5个鳞片,当芽体膨大开展,鳞片就会很快脱落。
鱼叶因形如鱼鳞而得名,其侧脉隐而不显,叶缘全缘或前端有锯齿,叶尖圆钝或内凹,叶色黄绿,叶质厚而硬脆,一般每梢基部有1片鱼叶,也有多至2~3片或无鱼叶的。
真叶的大小、色泽、厚度和形态各不相同,并因品种、季节、树龄、立地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叶片形状有椭圆形(长宽比1.5~2)、卵形(长宽比1.5~2,最宽处靠近叶基)、长椭圆形(长宽比3~4)、披针形(长宽比3~4,最宽处靠近基部)、倒卵形(叶的中部以上最阔,以下渐狭,似一倒置的卵形)、圆形(近浑圆,或叶尖微凹)等。其中,以椭圆形和卵形居多。叶缘大都平展,但也有波浪形或向背翻转的,后两种叶缘也是叶质较柔软的特征。叶缘上有锯齿,锯齿的大小、疏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为16~32对。按叶缘形状可分锯齿形(叶缘呈尖锐的锯齿状,齿端向前)、重锯齿形(叶缘的大锯齿上有小锯齿)、齿牙形(叶缘的齿端呈等腰三角形)、缺刻形(叶缘缺刻较深,或呈三角形)。锯齿的腺细胞脱落以后,叶缘上留下褐色的疤痕,这也是茶树叶片的特征之一。
叶片的叶尖有急尖(叶尖较短而尖锐)、渐尖(叶尖较长,呈逐渐尖斜)、钝尖(叶尖钝而不尖)和圆尖(叶尖近圆形)之分。叶尖的形状也是茶树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之一。
茶树叶片为网状脉,具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发出许多侧脉,侧脉间又分出几条细脉。主脉和侧脉约成45~80°角,侧脉伸展至边缘2/3处即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封闭式的网状系统,这是茶树叶片的又一个鉴别性特征。侧脉的对数随茶树品种而异,一般8~9对,多的10~15对,少的5~7对。
叶片大小变异很大,叶长,短的为5厘米,长的可达20厘米,叶宽,窄的为2厘米,宽的可达8厘米。叶片大小一般以定型叶为标准,用0.7系数法计算其面积,即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厘米)×叶宽(厘米)×O.7。叶片大小的划分,通常以叶面积在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40~60平方厘米的为大叶,20~40平方厘米的为中叶,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
叶片质量一般以厚度或比叶重表示,叶片厚度一般为0.2~0.5毫米,成熟叶为0.3~0.5毫米,细嫩叶为0.2~0.3毫米。比叶重是指单位面积(平方厘米)上的鲜叶重(毫克)。
叶片上的茸毛是茶树叶片形态的又一特征。茶树新捎上顶芽和嫩叶的背面均着生茸毛。茸毛多是鲜叶细嫩、品质优良的标志。但茸毛多少与品种、季节和生态环境有关。在同一梢上,茸毛的分布以芽上最多,且密而长,其次为幼叶,再次为嫩叶;随着叶片成熟,茸毛渐稀短而逐渐脱落,一般至第四叶叶片上虽留有痕迹,但已无茸毛可见。
植株
茶树植株在非人为控制(如剪、采等)条件下自然性状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态型,其树型可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
乔木型茶树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自然生长状态下,其树高通常达3~5米以上,野生茶树可高达10米以上。这类茶树主根发达,多半属于较原始的野生类型。
灌木型茶树无明显主干,树冠较矮小,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通常只达1.5~3米、分枝多出自近地面根颈处,分枝稠密。根系分布较浅,侧根发达。
小乔木型茶树属于乔木、灌木间的中间类型,也有较明显主干与较高的分技部位,自然生长状态下,树冠多较直立高大,根系也较发达;树型根据茎的分枝角度大小,可分为直立形、被张形和半披张形。
上述树型在人为的势采控制下,树冠可加速向合轴式分技发展,分枝部位降低,使冠层向水平方向伸展。
花、果实、种子
茶树的花芽由当年生新梢上叶芽基部两侧的数个花原基分化而成。茶树花芽的形态一般比叶芽肥大,有一个较长的细柄,生长锥比较圆平。茶树无专门的结果枝,花芽和叶芽同时着生于叶腋间。茶花着生有单生、对生、丛生和总状四种类型。花轴上的顶部芽不能分化为花芽,故属假总状花序。
茶花为两性花,微有芳香,色白,少数呈淡黄或粉红色。花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径5~5.5厘米,小的直径2~2.5厘米。花由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五个部分组成,故属完全花。
花托是花柄顶端承载花器的膨大部分,外线着生花萼,内层为花瓣,雄蕊着生于花瓣与子房间的基部,将花瓣、花丝去掉,则见雌蕊的子房座在花托中央,而花托是一个圆平的底盘。
花萼是花的最外一轮变态叶,着生于花托的外缘,分两轮排列,外轮3片,内轮2片,萼片长、宽0.4~0.6厘米,色绿,先端圆,或呈倒卵形,有膜质,或有毛或无毛,均为茶树分类的特征。授粉后,萼片向内团合,保护子房,直到果实成熟而不脱落。凡开花后萼片闭合的,为已受精的标志。
花瓣色白,通常5~7瓣,基部连合。在花萼与花瓣之间有副瓣,比花瓣小,但比萼片大,中部保持绿色,花瓣有气孔和残存的叶绿体。花瓣大小随品种而异,长、宽分别约为1.5厘米和2.0厘米,通常为椭圆形或倒卵形。花冠直径4~5厘米,最大可达7~9厘米。
雄蕊由花丝和花药组成,一般每朵花有200~300枝雄蕊,故称雄蕊群,3~5个花丝结合成一组。雄蕊分两轮排列,外轮比内轮高。花丝外形细长,上端呈椭圆形,基部扁平,外披角质层,有较强的抗弯能力。花药外部形态为囊状结构,着生于花丝的顶端。每一花药内含两个花粉襄,每囊两个药室,由药隔分开。花粉囊中着生花粉粒,它是一个直径为30~50微米的圆形单核细胞,分外壁、内壁、原生质。细胞核等部分。花粉粒在形态、大小、沟孔和纹饰等细微结构特征上,不同品种之间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
雌蕊位于雄蕊群的中央,由子房、花柱和柱头三部分组成。子房由3~5个心皮组成,一个心皮构成一室,以心皮边缘紧贴与轴连接,在中轴上每室着生有4个胚珠,故称为中轴胎座。花柱上接柱头,下通子房,中间有一个“丫”形礼道,分别与顶端柱头扎道相通,孔道下端连子房,当花粉在枝头上萌发后。芽管经孔道进入子房,花柱长约3~20毫米。柱头有各种形状,有2~6个分叉,一般为3个分叉,呈丫形状,这是山茶属茶系植物花枝分裂的重要特征。
由茶花受精至果实成熟,约需一年零4个月,在期间,同时进行着花与果形成的过程,这种“带子怀胎”也是茶树的特征之一。
茶树果实属于宿萼蒴果类型,果实通常有五室果、四室果、三室果、双室果和单室果等,它是山茶科植物的特征之一。果实的大小因品种而不同,直径一般3~7厘米不等。较原始的树种其果实直径一般在5厘米以上。果实的形状与内含种子粒数有关,每果1粒的呈圆形,2粒的近长椭圆形,3粒的近三角形,4粒的近方形,5粒的近梅花形。幼果为绿色,成熟后呈现各种色彩,这与品种有关,如湘波绿果实为绿色,紫笋果实带紫红色,江华苦茶果实黄绿而有杂班色等。果实一般为三室,少有四、五室。果实的正中有一条背缝线,由心皮主脉演化而成。果实成熟时,自背缝线裂开,也有自背缝线的基部开裂的,腹缝线即果空间下凹作果爿的部分,由两心皮内卷贴生而成。腹缝线下凹明显的,按其室凸数称五球果、四球果、三球果、二球果等。
种子的形态,若为一室1粒的种子,一般呈钝锥形,基部膨大。种子底部有一柄痕,原是种子着生于中轴上的器官,按其起源,是球柄连接于心皮内缘的所属部分,有吸收母体营养的功能,故称为种脐。种脐的大小与色泽,随品种而异,它是鉴定品种的依据之一。与种脐并列的一侧,有一个小凹点,原是珠孔的痕迹。一室2粒的种子,呈半球形,相临的一侧为扁平,种脐位于削壁的底缘。一室3~4粒的种子,夹在中间的呈压扁状,或呈方形削壁。因此当用种子特征鉴定品种时,必须以一室1粒的种子为依据。种子色泽,有黑褐、棕褐、油黑等类型。未成熟或受病虫危害的种子,多为黄褐色或带杂斑。种子大小相差悬殊,种径大都在12~15毫米,12毫米以下的种子活力则差。种子的千粒重,轻的500克左右,重的可达2000克,多数在1000克左右。正常采收和保管下,种子的发芽率约为75~85%。
茶树种子属顽拗型种子,因此它不宜在低水分含量和低温下贮藏。
茶叶没炒好千山翠影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