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胡坪:亲历浙江茶叶的崛起(图)

2021-03-07 13:23:01热度:176°C

浙江人胡坪,历任浙江省农业厅经作局科长、高级农艺师、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兼职教授、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博物馆常务技术顾问、浙江省科技委员、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顾问、浙江省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等职。在任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时,学会荣获“全国省级学会之星”称号,他也被评为省级学会优秀干部。他主持或参加的课题多次获奖,其中有两个课题获省部级二等奖。重要著作有《种茶》、《种茶和制茶》、《中国农业名产茶叶分册》(浙江名茶部分)、《千岛湖鸠坑茶》。1982年,浙江组团赴日本考察茶叶,任副团长,回国做学术报告9次,撰文介绍日本茶业情况。此外,他还发表论文和文章百余篇,译文10万字。他的生平于2003年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一书,2005年,又被录入复旦大学杭州校友会编辑的《在浙江学子风采录》。

1953年,胡坪被调到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先后在奉化、新昌、富阳、余杭、西湖、金华等茶区蹲点共7次。深入茶区了解茶区生产、茶农生活情况,对茶园状况、培育基础、生产责任制、生产成本、经济收入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把握,对存在的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为进行茶区全面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1932年出版的刊物《农声》所载,《我国茶业问题》一文指出:1915—1929年,全国15个产茶省,浙江茶业产量居第8位,茶园面积居第6位,在全国仅居中等地位。为了加快发展浙江茶叶,胡坪先生提出“加强茶园基础建设,改变浙江省茶叶面貌”的思路。主张进行茶园普查,摸清底细的基础上,争取缺丛补植、修剪、植保等措施改造过去遗留的衰老茶园。同时,采用优良品种,发展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条栽密植茶园和适当的速生密植茶园。由于各项措施切实有力,浙江茶叶发展很快。1982年全省茶叶产量达到10.72万吨,创历史最高,比建国前增长16倍,单产翻了一番。其产值、外销创汇、经济效益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在这数十年间,他是浙江省茶叶生产技术推广的带头人,为浙江茶叶的腾飞做出了贡献。

茶区普遍存在粮茶劳力矛盾,春茶季尤为突出。胡坪先生于1952年注意到和总结了余姚茶农陈茂强创制的手摇杀青机,并向广大茶区推广。还于1954年在富阳后山岭蹲点改进双锅式杀青机,使杀青功效成倍增长,劳动强度下降,为以后双锅杀青机铁制化打下基础。1958年,由他主持在余杭举办浙江全省200余工匠参加的动力制茶培训班获得成功。会后茶区掀起办厂高潮,大大缓解劳力矛盾,有利茶业发展。胡坪先生是“机械制茶的推广”课题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农业部1984年农技推广二等奖。

为丰富茶类,恢复发展名茶,胡坪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就通过调查研究,发动茶区科技人员和群众挖掘、整理、试验、恢复和创新各种名茶,为浙江名茶发展创造条件。他主持的“古代名茶恢复与推广”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优秀科技二等奖。

1983年起,国内外茶叶市场出现疲软,胡坪建议“多茶类生产,多渠道流通,多口岸外销”应多措施。他还与沪、苏、鄂等地联系推销浙茶,与粤口岸达成协议,由浙江转产部分适销对路的红碎茶,由浙江省8个县建18个初精制联合加工厂生产红碎茶供广东口岸出口,为扭转滞销局面做出了贡献。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胡坪积极倡导弘扬茶叶历史文化、参与茶文化研讨活动,撰写有关茶文化、茶与健康的文章和拍摄电视节目进行宣传。他说:“茶业工作者,在茶文化活动中,要甘为配角,促使人民群众当主角,茶文化才能经久不衰,才能有光明灿烂的前途。”

胡坪简历

胡坪,1926年3月出生于浙江淳安。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分配到浙江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改造老茶园、解决粮茶矛盾、发展密植茶园、建设专业茶园、推行茶园普查、实施制茶机械化、恢复发展名优茶以及制订全省茶叶发展规划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使浙江茶叶从建国前的中等地位提升到全国首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