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霞:壶里壶外 自成风格
唐朝霞,生于宜兴蜀山壶艺世家。1985年从艺,经过家传技艺的严格训练和刻苦勤奋的抟泥实践,形成“气韵丰茂,神形兼备”的独特风格,擅长全手工制壶。2000年《古韵》壶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2001年《秋韵》、《德钟》壶荣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铜奖;2002年《蜂菊》壶荣获西博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02年《阿福》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2003年紫砂珐琅彩描金《万代金福》壶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制紫砂壶是一项古老而传统的工艺。传统的深处是幽暗的,因为很多人没有到达过。唐朝霞却一直痴迷其中,从小便立志长大后要继承家传的制壶手艺。现在,她果然成为了新一代制壶大师。时移世易,白云苍穹。制壶工艺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既冲突又融合。而唐朝霞是比较特殊的,她并没有局限在紫砂壶的无形之塔内,壶里壶外,她自成风格。在她身上,不仅承载着紫砂文化的自觉意识,又表现出现代女性的自觉意识。
壶里春秋,苦与乐的交融
唐朝霞说,做了这么多年紫砂壶,她好像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因为她不怕困难,而遇到的挫折也比处于乱世中的前辈们要少得多。唐朝霞的先祖唐祝和、唐凤芝都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制壶艺人。耳濡目染间,她认定了制壶是她的终身事业。而做紫砂的基本功,便是从给长辈们做下手开始练就的。十一二岁的时候,她已经颇有一点心得体会。家里的大人一从工作台上站起来,她马上就坐下去,模仿着大人们的姿势做起来。长辈们居然丝毫觉察不到她做的改动。16岁那年,唐朝霞刚从陶瓷职业学校毕业,便进了祖父唐祝和当厂长的紫砂工艺二厂做工,到如今,她已在紫砂壶的乾坤里打转了十几个春秋。
熟悉紫砂陶的人都知道,制壶是一项非常苦的工作。做一把壶,工艺师们每天须得在工作台上全神贯注地工作十多个小时。而唐朝霞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连制壶的砂料,都是自己亲自上山挑选回来,再自行调配的。然而比身体的劳累要苦上千百倍的,是精神上的劳累。做紫砂壶,需要有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更何况朝夕相伴的,还是不会说话的紫砂壶。做陶壶的时候,唐朝霞要让壶盖上的叶子栩栩如生,偏偏白天经常有人打扰工作,连续做了四五遍都不成功。后来她干脆把它销掉了,夜深人静再回到工作室继续做,才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把紫砂壶,从选料到成型,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又是对工艺师们心理素质的一大考验。这次来广州,唐朝霞特意带来了一把新做的蜂菊壶。在此之前,她花了将近40天的时间,先后做了两把,却全都报废了。一把是没有进窑炉烧之前,由于天气干燥,壶口裂掉了;另外一把,却是进窑炉烧了,烧出来竟是坏的。她说:“这倒真是个打击。”但一个有责任感的工艺师,绝不能让不完美的作品面世。一个作品每一个步骤,从来不含糊,要对得起每一个作品。”
深深懂得制壶之苦的唐朝霞,因此更珍惜制壶的收获。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紫砂专家的纷纷认同来之不易,然而她更看重的是做出一件成功的作品的成就感,以及把自己的想法,融汇出一个完美的作品的兴奋感。
紫砂气韵,与众不同
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继承传统是创造革新的前提,而创造则是传统的延续和再生。要做到在这两者中互动已不容易,而更难的是要创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唐朝霞的壶,获得的是“气韵丰茂,神形兼备”的评价。这既得归功于她把玩和品鉴传统的能力,像她做的那把仿古壶,气度粗犷潇洒,俨然壶中的伟丈夫。又得归功于她司法自然,同时把时代气息和现代特征切入壶中,古韵壶,灵感来源于以前人们到田间地头工作常用的那种很大的凉水壶。传统的古韵壶,壶身圆而大,稍显拙笨。唐朝霞把壶身收缩了,壶底和壶颈处都加上一圈线,上下呼应对称,壶变得修长匀称。她笑说,就像现代的人,追求修身苗条。听者莫不报以会心一笑。
但最重要的是,唐朝霞的每一把壶,都有筋骨,有自己的气韵,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什么,朴拙自然,无需矫饰。每一把都正好凝聚了她本人的气韵,这个江南女子,有着秀气的外表,又有着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内心。她自强、自信,有抱负,也有能力。
蜂菊壶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这把壶取菊瓣为器身,菊蕊为盖,蜂为纽,像盛放的菊花,又寓意要像蜜蜂采蜜般勤劳工作。唐朝霞自己,正在身体力行。
唐朝霞是做筋囊壶的高手,秋韵壶是她的筋囊壶代表作。这把壶的壶身均匀地分成了26瓣,比例准确,线条分明流畅,壶盖与壶身等分可任意转动,但始终一致吻合。人们一般认为,这把壶寓意着秋天的丰收。壶迷崔小姐的一句话却道破了其中的玄机另有所在。她说:这把壶像一个唐朝的仕女,丰满润泽,代表着唐老师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工作状况非常满意。这一回,换作唐朝霞报以会心一笑。这是两个母亲之间的心灵碰撞。
不只一个壶迷朋友形容过,唐朝霞的壶读起来仿佛是优美的散文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引起读懂了她的作品的人们的共鸣。难怪她的壶迷遍布大江南北。
最大志愿:做壶迷心目中的大师
一把好的紫砂壶,要有气度。而有没有气度,也是大师与工匠的根本差别。关于气度,唐朝霞正好成为了我们的示范例子。
唐朝霞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她得过许多大奖,但一直拒绝宣传自己,她说:“树大会招风。”唐朝霞又是一个非常豁达大度的人,以至于当广州地区有人在仿制她的壶,她的丈夫气愤,她的作品的经销商表示无奈的时候,她本人却淡淡地笑着说:“这又有什么好着急的。你的壶做得好,别人才会仿嘛,如果不好,别人仿来干嘛?”唐朝霞唯一经常念叨的是:要做壶迷心目中的大师。
做壶迷心目中的大师,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壶迷的认同。有一对住在大连的老夫妇,买了唐朝霞的秋韵壶。他们特宝贝这把壶,不允许任何人去碰它。只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偷偷地拿出来,美美地泡上一杯茶来喝。但是每次一喝用秋韵壶泡出来的茶,夫妇俩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也忘记了当时是三更半夜,就马上打电话到唐朝霞家,和她交流心得体会。朋友笑称这是“午夜凶铃”,唐朝霞也笑了,她说:虽然做壶很苦,但是有了这些乐趣,就把苦都忘掉了。
做壶迷心目中的大师,并不是嘴上说的那么简单,唐朝霞认为,尽力帮壶迷们圆梦,责无旁贷。在南昌首届茶文化节现场表演制壶的时候,有一个人向她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她能帮他爷爷传下来的一把老紫砂壶,配一个盖子。紫砂界有一句行话叫做是:宁做一把壶,不配一个盖,极言配一个盖子比做一把壶更难。更何况那个盖子的工艺要求相当高,太宽了盖不下,太窄了,缝隙太大,又不完美。然而唐朝霞接受了这个有点冒昧的请求。她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选料、制作到烧成,一气呵成,盖子的形状异常吻合,连颜色竟也跟这近百年的壶身一模一样。壶主当时激动不已,唐朝霞自己也非常兴奋。
身体力行,和紫砂并肩前进
如果不是身边的朋友漏了口风,我们也许还不会知道,唐朝霞正在东南大学攻读MBA。这在宜兴上万制壶工艺师里还是首例。但是唐朝霞倒觉得这事稀松平常,因为在她看来,就像艺无止境一样,学亦无止境。事情多,时间少,为了赢得时间,她把分心的事情尽量减到最少。家里招待朋友吃饭的菜式永远是最简单的炒青菜,炒鸡蛋。而最近让她的一位好朋友打抱不平的事情则是,唐朝霞竟然没有时间关心今年参加中考的儿子的学习。以至于儿子竟然要求:妈妈,你没时间管我,干脆打我一顿吧。你打我一顿,我状态出来了,考试就能得高分了。这句话,让听者心酸。然而,唐朝霞却有“另类”的解释,她说,自己快到中年了,还在努力工作、进修,不正也是言传身教吗?
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唐朝霞还致力于开拓她的紫砂事业。她和丈夫韦强创办的唐人陶艺,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在紫砂界享有很高的声誉。2002年,还被特意指定为在上海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提供专门礼品。
如今一切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两难的选择和空前的挑战,紫砂陶艺也不例外。把紫砂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了唐朝霞现在最大的心愿。天津、无锡、南通、上海等地的茶文化节,都特意聘请唐朝霞去做现场表演的专家。她觉得这是推动紫砂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便也欣然前往。在现场一边讲解一边做,她说让壶迷有一个亲身的感受,就能启发他们对作品的珍惜和了解。今年5月15日,唐朝霞在江苏省第四届科普周的现场表演做壶,壶做好了,有一个小朋友走过来玩这把壶。她就细心地教他如何玩,还帮他拍照留念。再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唐朝霞笑得特别开心,她说,在这个小朋友身上,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玩泥巴的影子。“能够在2010年世博会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紫砂文化,这将是我们的莫大荣耀。”唐朝霞知道一己之力非常微弱,但尽了力就不后悔,她对紫砂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