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虑茶人袁勤迹
由于出身于书画世家,自幼受父亲、兄长影响和熏陶,对她后来在书画、琴棋、舞蹈、茶道等艺术人生道路上的发展和追求,起到了得天独厚的灵感和力量。
做为一个十岁男孩子的母亲,她不愿为柴米油盐的生活烦恼所累。她常讲一句话:“喝茶,或浓或淡,清秀即可。品茶,若有若无,平和便是。”没错,喝茶,那怕是喝醉了,也会滋养人,净化人,让您在清静平和中去品味一种静虑的心态。
我和袁勤迹相识,还是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当时,看到她在浙江省园艺馆思源亭前做“龙井问茶”、“菊花茶道”、“九曲红梅”和“禅宗茶道”表演后真让我陶醉于与茶结缘的情意中。
与袁勤迹交谈中,知道她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风景旅游管理系,是我国首批高级茶艺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指定专业茶道教师,曾获得浙江省十佳茶艺小姐,第三届中日友好插花艺术展“寒夜客来茶当酒”艺术作品奖,首届全国茶道、茶艺大奖赛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袁勤迹说她人生的第一步,就是从当导游员开始,那是在1984年3月24日。她记得很清楚,那天,国务委员张劲夫来杭州雁荡山视察工作,旅游局领导正为找不到一位合适的向导而发愁,袁勤迹知道后,壮着胆子对局领导说:“让我来试试!”当她胜利地完成这次接待国家领导人的任务后,大家因出乎意料而为她高兴,喝彩。从此以后,她成为雁荡山自唐朝高僧开山以来的第一位专职导游员了。
导游员工作中,有一事使她终生难忘。那就是,在她第一次为几位美国友人导游时,在灵岩的展旗峰前介绍空中飞渡的景观时,她把“石缝中长出来的小树”的“缝”字念成了平声,翻译也心不在焉地给译成了“十分钟长出来的小树”,这些美国友人听了纷纷摇头,莫名其妙地问:“十分钟能长出小树来?”弄得她羞得满脸通红。从那之后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关好导游这门艺术。为了熟悉雁荡山的自然风光、地理环境,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翻阅了许多古人留下来的山志、地志、县志和郡志。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她还自学日语会话和汉语语音学等。由于她的努力和争取,终于圆了她导游生涯的梦想。
她能与茶结缘,还是从她创意“禅宗茶道”说起吧!中国自古就有雅士、禅宗的茶道流派,其中禅宗茶道更具胜妙。她在创意禅宗茶道表演过程中,先后上百次上千次走访了许多的名山、古寺、寺庙、道观,结交了许多尼姑、和尚、道姑、道士……是他们和大自然的慷慨给了她灵性。禅宗的宗旨“本来是不可言语的”。为了更好地品味茶中内含的禅味,她向庙中主持、方丈请教佛学方面知识,将敦煌古乐及舞姿中的优美动作与茶道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借鉴敦煌莫高壁画中观音手印的含义,她创意出自己一套完整的、具有鲜明中国佛教礼仪的“禅宗茶道”来。表演中除了让菩萨手印做得更标准、更准确外,还配以敦煌梵音《戒定真香》作为禅茶表演的背景音乐,真是取禅意之旨,佛教敦煌舞姿造型之美,又加上梵音之悦,融禅味与茶味于一体,其中,佛教焚香入静,引莲入座,无声说法等意境,以及敬香、敬花、敬烛等姿态,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虚无空灵”的境界,让饮者倍感清新怡人、余味无穷,从中品味出“禅茶出污泥而不染”的精内涵。她创意的“禅宗茶道得到海内外佛教界和茶艺界的肯定。
“独傲秋霜幽菊开,云楼茶香飘过来”。这是袁勤迹专为创意“菊花茶道”所写的一幅对联。“菊花茶道”在历史上尚无记载。她在创意“菊花茶道”时,充分发掘弘扬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渊源。讲究茶道的整体和谐与审美情趣。所以,在背景设计上,于中堂书画前摆放一长桌,左右各放置一只古瓶,中间是一只大“钱王香炉”,泡茶台就设在舞台中央,台前是一组“杭白菊”插花,泡茶台上的小古瓶里面插着经过艺术造型的“杭白菊”,互相衬映,错落有致。表演形式融入音乐、书法,以浙江龙泉哥窑为基调,配上高贵典雅丝绸的服饰,再经过烹茶、敬茶、品茶来营造一种高雅和谐的人文个性、文化气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给中国茶道又增添了新的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袁勤迹跨入茶界的时间并不长,可她十多年来为茶付出了许许多多。也悟出了更多,她亲自创意的“禅宗茶道”、“菊花茶道”、“九曲红梅”、“龙井问茶”、“农家茶俗”和“桂雨茶香”等茶道、茶艺作品,得到海内外茶道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梅峰曾为袁勤迹题写了“集众流派之长,扬茶文化精髓”的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