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北京老壶”和“壶言壶语”

2021-03-07 13:06:50热度:209°C

鼓楼一家茶叶店的二楼,红木桌椅加几件古意的摆设,是能看见后海的最朴素的室。铁壶里的水开了,茶具齐全,电脑打开,“壶言壶语”拿出自带的“普洱”做上一泡茶,手法娴熟,顺便浏览自己的新网站,这样的一个下午,花了10块钱水钱。

在网上各大茶叶论坛都很有名气的“北京老壶”和“壶言壶语”,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北京人。从小把茶水当白水喝,真正走上“茶客”这条路,也就4年的时间。“北京人以前只喝花茶,60年代最贵的也就是12块钱1斤的茉莉花茶,花茶香,适合北方人口味,用不太好的绿茶做,价也不高。”“老壶”在茶叶流通协会工作过,“壶语”做化工行业,都是普通人。茶叶从柴米油盐中分离出来,变成高档货,在他们的记忆中是90年代中期的事。“那时候能流通起来的茶叶种类还很少,但是有关茶叶的故事越来越多,需要消费好茶的人多了起来。我做生意的朋友们互送的最早的高档茶是铁观音,同时还有一种不伦不类的‘三泡台’也火了一阵,根本就不是茶。”1995年,懂茶的不是专门研究机构的学者,就是做茶生意的,真琢磨着喝茶的人并不多。“可是人人都希望家里有点好茶。”铁观音能一下火起来,有很多偶然因素。形状、口感、制作工艺对于大部分人都很陌生,产量又小,很快在龙井和花茶之后建立了认知度。

“老壶”买过的铁观音,什么价格的都有。“最早爱喝茶的人都琢磨铁观音,就和现在的普洱一样。慢慢就明白了,茶叶的好坏,不在价格上。有一次我买200块钱1斤的铁观音,另一个人去买就是1200块钱1斤。茶客不是买出来的,是喝出来的。以前我是跑遍所有的茶叶店去品,老板喝什么茶,我就要喝他那种。一开始要多跑几家,喝多了就明白了其中奥妙。茶叶的价格无非就这么几点,一是茶青原料的价格,铁观音从四五十元1斤的茶青到四五元1斤的都有,六七斤茶青出1斤茶叶;二是加工工艺,这个就比较复杂了,做茶做得好,茶青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从采摘手法到烘焙火候,每一道工序都有可能成就或毁掉一批茶,铁观音特别讲究发酵的温度;三是有没有公认的行家认可,一批茶因为哪个专家夸奖价格就上去了。至于影响茶叶价格的其他因素就是商业手段了,现在茶叶拍卖会出现的天价茶叶,并不是行业定价的标准,有可能是因为少,不过更多的时候是广告效应。”

“壶语”1998年第一次购买铁观音是在台湾朋友的推荐下,“听说这个高档,就有点附庸风雅的意思,我喝的时候记得是18块钱3两的小包,喝了不到半年,喜欢上了,价格也上去了,1998年年底,我去马连道买的铁观音,砍完价300块1斤”。

“铁观音喝到痴迷的程度,产量越来越大,价格也混乱了起来。安溪每年6、7月份都有一个斗茶会,小作坊、小茶厂都会参加,由当地茶叶协会组成民间评审团,评出当年的茶王,定出等级,不过这样只能规范产区的批发价格。2002年,铁观音的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第一泡水要倒掉的,第一泡却满屋子香气四溢,谁闻见都喜欢。我买回去一喝,到了第二泡,第三泡,就开始犯恶心。新开发出来的这种叫‘空调茶’,没有按照发酵过程一步一步来,而是放在空调房间,轻微发了一下,所以只有茶香,但我们要的是水香,要喝着香,不仅是闻着香。”对于“老壶”的指摘,老板却认为,对于一般人,一泡就香的茶才好卖,“水香”费工费时又难卖,“铁观音的热潮也就慢慢退去了”。

“一开始想知道真正的好茶是什么样的,就挑最贵的,慢慢喝才领悟出一些门道。大红袍的原产地只有4棵树,龙井的原产地18棵树,再宣传老茶树,御用茶树,每年六安瓜片顶级茶叶就1000斤,最好的300斤也不可能流通。”“壶语”喝茶的心态开始平和淡然。“我找了一段时间的好乌龙,一直不得,后来台湾一位茶商寄给我12个品种的茶样,来自专供渠道,只替大老板找茶,确实好喝,可是大陆不可能销售,我们只能喝到福建生长、用台湾工艺加工的乌龙茶。”“老壶”指出原产地的局限性,和大众对丰富口味的追求产生了矛盾。而离原产地很近的上下游的茶场,环境也很好,茶的质量他认为区别不大,“只在于你喜欢什么口味”。“绿茶的标准是最规范的,有国家级的评审机构和科学系统,按照指标一项一项化验,评比出等级。这样的标准化虽然可靠,却丧失了很多个人体验的乐趣。何况现在龙井产区的污染严重,山东、湖南都有自己生产的龙井。”科学标准现在慢慢地让位给了个人标准,尽管还是有人冲着“大红袍有限责任公司”的包装盒掏腰包,这些表面忠于产地的行为在茶客们看来只是不懂茶的表现。“名气、价格都是茶叶外在的东西,有时候不能作为衡量标准。我1996年买4800元1斤的龙井,不会喝也没喝出好处,后来懂茶了,反而觉得所谓‘四大名枞’并没有均一的质量,山内外、水上下游,都影响茶的感觉。”

在茶客们看来,2003年之前对茶感兴趣的只是小部分人,直到“非典”来了,绿茶的保健功能被广为认可。“老壶”和“壶语”都是2002年就担任各大茶叶论坛版主的,“以前都是很少人讨论,‘非典’过后茶一下子火了。新开的茶叶论坛注册都过了万”。网络的推广使喝茶从纯粹的个人体验演变成了小群体行为。“壶语”说:“以前也就自己在家里,一天上午3种茶,下午3种茶,喝着舒坦,但是有了论坛以后,大家经常就一个问题讨论,久了也就认识了。我经常托产地的朋友寻觅好茶,先寄过来一点茶样,我觉得好,汇钱过去再买一些。只有一次寄来的茶和茶样不符,不过要是斤斤计较,也喝不到好茶。”

紧接着铁观音,乌龙茶、绿茶、普洱各自引领了一段潮流。每一次热潮都带动一批人加入品茶队伍,茶爱好者越来越多。“老壶”一直在做资料收集和调查,不仅四处参加茶博会,自己还把每次品茶的过程详细写出,甚至茶叶的变化、茶汤的颜色全都拍成照片供茶友分析欣赏。茶叶爱好者论坛上结交的茶友们,大都是“老壶”、“壶语”这样纯粹的茶客,能做到每个礼拜带着各自的好茶和茶具,来到相熟的茶室,十几个人一起赏论。“一个大长桌子上,各行业的人都有,还有学生,就是没有茶商。喝完茶再去楼下小店大吃一顿羊肉汤饼,喝茶是快乐的事,不需要风花雪月的形式主义。”“壶语”喝过很多好茶,大都来自茶客们的馈赠。“其实好茶是买不到的,产量太少,做不到有效流通。”茶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得茶叶有了另一种流通的可能性。茶叶的品种和品质越来越复杂多样,如果愿意,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茶。

除了交流的方式,茶客们寻茶的方式也不再追随前人。“北京有些老人,认的是‘张一元’、‘吴裕泰’这种老字号,看着那个小方包,他心里就舒坦。还有一种人喜欢上茶馆、茶艺楼的,为了不全是喝茶,享受环境、放松心情是关键。”在茶客们看来,这些方式都附加了太多其他因素,忽略了茶本身。“我们寻茶多次去过原产地,出六安瓜片的地方,有个大水库,坐40分钟的船才能到茶场,两旁是雾濡濡的山,那个茶畦非常美,一点污染都没有,当地人都不用洗衣粉。有不少茶友,经常组织四五十人的团购。一个人去原产地的茶青市场,买大麻袋装的茶青,一袋一袋挑过去,然后再找好的师傅加工,每一步都亲自看,十几天的时间跟下来,费用均摊。除了放心,也便宜得多。”

马连道茶叶城是茶客们的福音,也是周末必去的地方。“以前去旧货市场买茶叶,古玩店和茶庄就没分开过。我们去马连道,有点像女孩逛商场,进去就出不来了,一家一家仔细地比较研究。真掏钱的时候一定是喝着最好的。这样几年下来,固定了几个茶店。他们进了货,有时候拿不准价位,还让我过去给定价。我喝过许多店的,自然知道高低。”北京的一手茶城搞批发的就是马连道,二手的还有福丽特,至于各处茶叶店,“老壶”和“壶语”更是如数家珍。“春天要喝明前龙井,我们会早早就联系产地的朋友和熟悉的店寻货,都说茶叶贵,再贵的少买点,我们觉得也就和喝饮料差不多。马连道原本是批发市场,和风雅离得很远,不过对于真正的茶客,在乎的是茶本身。”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01161717 17173009 30093247 32472688 26880117 01172645 26450116 01162688 26884952 49522688 26885179'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00492) and MATCH(title) AGAINST('01161717 17173009 30093247 32472688 26880117 01172645 26450116 01162688 26884952 49522688 26885179'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