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河:演绎茶叶新奇迹
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十多年前从台湾到漳浦创业,如今是“天仁”、“天福”两大集团的总裁;他也是一个热心的台湾宗亲,从林洋港到连战到江丙坤,许多台湾同胞的寻根之路都曾得到他的帮助;他还是一位奔走两岸的茶文化使者,由种茶、卖茶到培养茶业人才,始终不忘弘扬茶文化,如今他的愿望是在闽南办一所茶文化的“黄埔军校”。
助人寻根 视为义务
刚刚处理完手头一大堆杂事,李瑞河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时的他已经神情疲惫,但他说他是厦门日报的热心读者,因而还是很乐意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李瑞河先生说,我的根在漳浦,十几年前就来到闽南,深刻体会过那种寻到了根本,了却了夙愿的心情;许多台湾乡亲的根也都在闽南,他们都秉承着一种慎终追远的情怀,我跟他们有双重亲情:在台湾,我们是乡亲;在闽南,我的祖籍地也是他们的祖籍地,所以,帮他们寻根对我来说是一种道义,也是一种义务。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李瑞河先生就帮林洋港先生寻到了根;随后,又为连战、江丙坤先生在寻根过程中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不过,李先生热心帮忙的对象不仅仅是同为漳州籍的台湾乡亲,他也乐于帮助任何一个来福建寻根的台湾乡亲。因为历史上漳浦称为金浦,许多在台湾的乡亲不明地名的变化,常常与祖籍地擦肩而过。为此,李瑞河先生干脆在漳浦县建造了一座“金浦祠”,每逢有台湾朋友寻找祖籍地寻到漳浦来时,他就会把“金浦就是漳浦”这一情况告诉他们,使他们免走了许多弯路。
草根本性重人情
寻根与助人寻根为的都是一个“情”字,李瑞河先生是个茶商,照理说,经商者重利,但他却十分重情。此刻坐在我们面前的他温文尔雅,神态谦和宛如一杯缓缓冒着热气的醇茶,如他所言:保留着南投人的“草根性,乡土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与茶的故事。
李瑞河先生出生于台湾南投县一个种茶世家,祖辈七代都种茶,生长于茶树之下的他自小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从一个小小的街头卖茶郎到如今身兼“天仁”、“天福”两个集团的总裁,李先生坦言: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中国茶文化中浓厚的人情味。讨论的话题从寻根转到了茶,对茶有着深厚感情的李瑞河先生精神立刻为之一振,头头是道地说起了茶文化中的“人情味”。在李先生南投老家的屋后有一条小路,无论寒暑,李先生的祖母都会烧一大壶茶水放在路边奉给路人饮用,老祖母觉得这是为自己积德,祈求李家能“代代出好子孙”。李先生说,当我来漳浦创业后,我仿效祖母施茶的善举,盖了一座“良心亭”,终日施茶,十三年从未间断,取之于茶,用之于茶,这是为了弘扬咱中国的茶文化。
自小在家中耳濡目染茶的“人情味”,早期在街头贩茶时,李瑞河先生与客人的生意往来也充满了人情味:客人如果暂时无力付茶钱,李先生总会笑着说没关系,无条件任其赊欠;每次新茶上市时,他总是先送予客人品尝而不执著于是否能做成生意。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重视的是乡亲之间互相信赖、使人如沐春风的温情。李先生这种以人情为本的经营态度一直延续到如今,贯穿了他的整个商业生涯。而我们也看得出来,李瑞河先生不仅把“人情味”融入事业经营中,也把它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而时刻坚持着。茶文化对李瑞河先生的熏陶,也成了对他事业的助益,事业的成功使他更珍惜这份文化遗产,李瑞河在漳浦盘陀茶文化镇开办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院”即天福茶博物院,展示了中国三千多年茶文化的珍贵资料和文物。
结缘厦门育人才
作为一名台商,李瑞河深知厦门与台湾的密切关系,也深知厦门曾经是把茶推向世界的重要口岸,因此,当他把故乡漳浦作为天福茗茶总部的同时,就把厦门作为他拓展事业的重要基地。鉴于中国茶事业的发展,摆在有识之士面前的是国内至今尚无一家培养茶业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因此,李瑞河先生在漳州和厦门两地开始营建“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他经营茶事业的又一个新起点。李先生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这所学校办成中国茶的“黄埔军校”。目前,李瑞河先生已经在翔安区购买了一片土地,已开始筹划兴建茶学院的厦门校区,茶博物院的分院也会在厦门落户,既为厦门培养有高文化品位的茶业人才,也利用厦门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事业,弘扬茶文化。我们开玩笑地问:茶学院建成后,如果有厦门的学生想报考,能不能在分数上给予照顾?李瑞河先生豪爽地回答:没问题,我也算是厦门日报的老读者了,不管是厦门日报社员工的子弟还是其他厦门学生,我都竭诚欢迎。其实,我在厦门办茶学院还有一个希望,就是利用厦门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让台湾的乡亲子弟到厦门来就读,为的是为两岸培养出最好的茶业人才。
天福集团已经在全球拥有六百多家连锁店,李瑞河先生坦言为自己能在祖国将茶业发展得如此成功而自豪,但他并不自满于现有的成就。李瑞河先生说,他有一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把中国茶推上国际舞台”。他说,19世纪欧洲的酒类陶醉了世界;到了20世纪,美国可口可乐等饮品风靡了全球;我现在想做的是,在21世纪把中国茶的芬芳播向整个寰宇。
印象
不改草根情怀的茶商
我们第一次见到李瑞河先生时,是在江寨村的济阳堂,这一天,江丙坤将到这里来祭祖,他提前来到这儿对祭祖事宜进行安排确认。
李瑞河先生谈吐爽朗,眼神清亮,只是由于多日来的奔忙,他会时而因身体不适而咳嗽几声,但李先生仍温和地回答着围在他周边的媒体朋友提出的诸多问题,从无显露出任何不悦之色。经过此番短暂接触,我们看到了一位质朴而温和的台商。
采访时,操劳了数日的李瑞河先生坦率地说,连日来他“累得眼睛都快张不开了”,但他丝毫没有拒绝我们的意思。记者请教了他几个关于茶的问题。说到心爱的茶,原本困倦的李先生立刻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诉说起茶的发展史,就连具体到哪朝哪代哪年都讲得清清楚楚;诸如英国种红茶领航世界,美国“五月花号”事件等历史趣闻,更是随手拈来,不在话下。这些历史,是我们原本也在高中课本上学过的,但听他讲起却一时没反应过来。也许,只有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才会把与茶有关的一切都深植在记忆中吧。
随着我们跟他接触的增多,李瑞河先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渐渐明晰起来。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他是个商人,后来参观了富有文化品位的天福茶庄,见到那些构思精妙、韵味十足的“唐山过台湾”石雕,得知其中许多佳作都是出自他的创意,我们感觉到,他的身上还隐含着艺术家的气质。
作为两岸知名的茶商,李瑞河先生曾多次表示,他将以他在两岸茶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促海峡两岸把中国茶推向世界,把中国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