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茶人科学发展走上致富之路
随着神农架知名度提升,被誉为“绿色宝库”、“森林公园”、“自然博物馆”、“科研基地”的神农架已以绿色旅游为先导,带动着绿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乡特”为品牌的红花茶业正在引导着村民走向致富路,“不喝红花茶、枉到神农架”歇后语更加使神农“茶人”、游人和华夏儿女缅怀茶之始祖——神农氏。
《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相传神农尝百草中毒晕倒在茶树下,恰好有水从茶树叶子上滴下,流入神农口中,神农饮后起死回生,又一说是神农煮水,有茶树叶子飘落锅中,神农饮后,这种味苦回甘的叶子可提人精气神,于此发现了茶叶的药用功能。
如今神农红花“茶人”在这片有着千年茶叶生产历史的区域努力拼搏,科学地打造致富新路,“乡特”红花茶等品牌再次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杜成林,一名中共党员,在他眼中,红花坪是个产茶区,经济作物是茶叶,农民的收入也是靠茶叶。靠山吃山,依茶当然就应该“吃茶”了,1996年他用精明的眼光捕捉到了致富的商机,以个体的方式做起了茶叶生意。经过两年时间的打拼,他尝到了甜头。到了1998年,红花镇政府茶叶加工厂请他去当副经理,六年时间连续创造了年产值120万元的成绩。2004年,红花与木鱼两镇合并,茶叶公司宣告解散,杜成林也办起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但在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市场洗礼后,他发现如今在市场中单打独斗行不通了。正如他说:“在两年的经营过程中,思想还不不够解放,经营观念差,找不到市场,做不出品牌。”
与杜成林一样的还有红花坪村支部书记陈朝翠,也是在茶叶市场中打拼多年的共产党员,她凭着党性和责任感,一直把茶叶加工厂支撑到现在。她认为:“我们是村委会的,在村上也是个带班的,为了老百姓的茶叶,我们就应尽量排忧解难,帮助村民致富。”但致富路在那里,这是她和杜成林等茶农们一直琢磨的。
林区和木鱼镇党委政府一系列旅农林产业链政策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一个“整合”词汇启发了在逆境中奔走的杜成林和陈朝翠,与人联手的思路打破了原有画地为牢的发展模式。
杜成林认为:“林区党委政府出台了政策,旅农林产业链,在旅游的土突破上有新的起色,根据神农架旅农林产业的发展,这个趋势很好,如果三个(茶叶加工)厂家合并一下,在茶叶上作出品牌。”
青峰茶叶有限公司董事王祖清也认为:“我们整合以后可以把规模扩大,茶叶(加工)机械可以增加,老百姓(茶)鲜叶加工能够保证质量,确保老百姓利益。我们一起商量整合,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质量也能够保证,老百姓也如意,同时也减少了一些费用。”
陈朝翠更加赞同:“我们红花坪以茶叶为主,这是我们的经济门路,合并(整合)后,我们村上可以向有机茶方向发展,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问题,在老百姓生产生活上解决点实际问题,这是村支部、村委会认为合并的好处。”
在木鱼镇党委的斡旋下,红花坪三大茶叶加工厂负责人做到了一起,最终达成了一致,整合到了一起,开始了红花“茶人”的科学致富之路。
2008年3月,红花坪茶叶加工厂以产权入股的方式注册50万元成立了青峰茶叶有限公司,“乡特”为公司产品注册商标,整合资金82万元更新维护了生产设备,公司年收购、加工、茶叶能力达50万斤。截止2009年8月,公司年完成收购、加工、销售茶叶20万斤,创产值90万元。
青峰茶叶有限公司的发展,极大带动了当地茶农的积极性和发展。茶农吴启华说:“以前,我自己采摘、加工茶叶卖,赚一点钱,不是蛮多,当时干茶不好卖,一直到年底才能结账,利润低。(新)茶叶加工厂建起来以后,我的茶叶一般就好卖,有好价钱。”陈朝翠更是感慨万分:“当初老百姓茶叶销售主要是做干茶,请亲戚朋友、村上领导帮忙卖,销售达不到要求,价格低、品质低,销不动。现在品牌打出来哒,生产有机茶就不急销路了,老百姓的茶叶、鲜叶我们也收,干茶我们也可以帮他卖,共同致富路现在是走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