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陈德华:茶中有“工夫”

2021-03-06 13:30:34热度:195°C

在一个鼓状的竹制焙笼前,一位老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笼中的茶叶,时不时地加层细灰降温,等温度不够了,转而又把灰刮薄,或用焙刀开火。没有温度计,更没有红外线测温仪,手眼测温,木刀调温,单凭焙师“跟着感觉走”。

这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焙茶工艺的绝活。焙茶的老人名叫陈德华。

“焙茶靠的是丰富的经验,没有反复的尝试和摸索是不行的。”陈德华从事茶叶研究工作40余载,一生致力于大红袍的研制与探索。从福建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如今已是顶级大红袍的代名词。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大红袍生长在武夷山,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被誉为“万茶之尊”。香幽而奇。味醇益清,历代流传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作为“国宝”“国茶”“国礼”,盛名不衰,享誉中外。

但莽莽武夷山,现存仅6株树龄逾350岁的原生大红袍茶树生于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亦称“猴采茶”。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决定停采留养母树大红袍,大红袍母树茶叶成绝品。

陈老先生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工作,与大红袍结下不解之缘。他穷十余年之心力,第一个用剪枝繁殖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正本”大红袍茶树,采制的大红袍经茶叶专家组鉴定,“色。香。味”与母树大红袍不相上下。

“茶圣陆羽的《茶经》上说‘上者生烂石’,‘烂石’就是乱石风化土。大红袍对土壤。气候等的选择相当严格,虽然大红袍在很多地方都能种活,但是土地不一样最后做出来的茶质量是不一样的。”陈德华说。

他介绍说,大红袍的生长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除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武夷茶人的精工研制更是不可或缺。

从武夷正岩区的点点茗丛,到“绿叶红镶边”的粒粒茶叶,中间要经过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扬簸晾索。拣剔。归堆。复焙等多个加工环节,可说是“粒粒皆辛苦”。每个环节又都有所讲究,例如“三不采”原则。双炒双揉。两晒两晾等,其中“做青”更是考验茶师的“真功夫”。

“做青工序极为繁复,需经过多次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环节交替进行。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从而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就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等青的目的是让茶青发酵,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陈德华对这些工艺,早已熟稔于心。

他透露,一次做青长达七八个小时,做青师傅不但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还要会“青变则做法变”,全靠经验把握。由他监制的“武夷茶韵1385”,也是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没有机械化制作。“只有手工才能做出大红袍的那种‘岩骨花香’,传统的东西经得住考验。”

2006年6月,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

手工制茶流程中,每经过一个环节,茶叶量就减少一次,再经过层层精挑细选。陈德华说,“武夷茶韵1385”大红袍2009年仅能制成2000份。“每一片茶叶都饱含着武夷山的天地灵气。”武夷山市茶叶局局长陈泽才这样评价“武夷茶韵1385”大红袍。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9342134 21342710 27100326 03261872 18725448 54485148 51480116 01162504 25042382 23820117'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7964) and MATCH(title) AGAINST('19342134 21342710 27100326 03261872 18725448 54485148 51480116 01162504 25042382 23820117'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