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洪生与茶:水与火的缠绵
苏洪生与茶之间的因缘,他自己美其名曰“水与火的缠绵”,烘茶以火,泡茶以水,其中缠绵景象,确实贴切。华佗《食论》曰“苦荼久食益意思”,可见茶的好处。苦荼是蜀人对茶的称法,郭璞说“早取为荼,晚取为茗”。甚至古人还相信喝茶能够羽化登真,略翻陆羽《茶经》即录其事,陶弘景谓“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继而在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我们足以领略茶道的精神,“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其又说,“提到茶的哲学,人们不会只想到唯美的精神。这个词所传达的,是我们整套融合伦理与宗教的天人观:它要求卫生,坚持洁净;它在简朴中见自在,无须排场铺张;它帮我们的感知,界定了万物彼此间的分际,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套修身养性的方圆规矩;它还代表着东方民主的真谛,因为不论原本贵贱高低,只要你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贵族。
选择茶叶专业 野外可以穿鞋子去
一九五六年是一个闰年,“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出笼,风气为之一新,苏洪生降生在这一年的七月,白龙桥镇雅苏村的村民也不知今后村上要出来一位首席茶叶专家,只因雅苏村不产茶。
以前“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只要愿意读,各家各户的孩子都能读上书。苏洪生是个敏于学的人,向来不落人后。升至虹路初中时,成绩总在榜首。毕业后不能进读高中,因其家庭出身不符“三代贫农”的要求。“当时一个村顶多只有一两个高中生,而我们村上初中生都有十二个。”苏洪生说,“想上高中,要讲出身。”
有假茶叶吗茶叶枕劳动一年后,他得了一个机会。1972年,在全国高校不需要文化考试的招生长达六年之后,高校尝试实行“推荐加文化考试”的招生办法,初高中升学制度的变革也随之进行,这为苏洪生打开了一扇门,笔试加政审,一律优等,从此进读金华县让长中学(金华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前身),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
1974年高中毕业后,苏洪生回到雅苏村当了半年多的代课老师,随后弃教从工,先是当上了本村的推土机机手,开着东方红,负责溪滩地改田的工作,后来抽调到临江公社当推土机机手,一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苏洪生从广播中听到消息,下定决心要去参加高考,正好让长中学也在征召当年学习好的学生回校参加学习班,五六十个人,突击两个月,成为当年570万考生中的一小撮“跃龙门者”,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深刻影响了三千余万人的命运,在成就国家中流砥柱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苏洪生第一志愿本是杭州市无线电学校,当时无线电最是热门,但失之交臂,随后顺利入选金华农校,“金华农校的录取比大学还多一个附加条件,要求考生必须参加农村劳动两年以上。”苏洪生说,“我之所以选茶叶专业,一个最简单的想法,相比农学、畜牧等其他专业,茶叶专业至少野外考察时可以穿鞋子去。”“那年除了四个下放知识青年外,全公社只有我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考上。”
恢复贡茶婺州举岩的制作工艺
1980年,苏洪生和另二位茶人开始复原婺州举岩的制作工艺,根据毛文锡《茶谱》记载:“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及甘芳,煎如碧绿也。”可知婺州举岩芽叶细嫩,汁浓味鲜。明朝李晔《紫桃轩杂缀》又载:“金华仙洞与闵中武夷俱良材。而厄于焙手。”詹景凤又说“四方名茶,金华之洞山”,足见婺州举岩原产金华北山。婺州举岩研制小组根据这些记载苦心经营,婺州举岩得以重生。第二年,婺州举岩以其外形挺直、绿翠显毫、香味清鲜、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成朵,在全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称号,之后三次蝉联一类名茶奖。2002年,在中国名茶精品博览会上更是荣获金奖。
“为什么会叫‘婺州举岩’呢?相传元末明初,跟随朱元璋征战的两员大将——常遇春与胡大海,一次在北山的鹿田村进行举石比武,结果两人都举起了大岩石,岩石大小不相上下,武艺高低难决雌雄。正当两人精疲力竭时,一老汉递上了两杯香茶,两位大将喝罢顿觉精神大振。”苏洪生说,“‘婺州举岩’因此而得名,后传入宫中,成为贡品。”此后,婺州举岩赶上金华火腿,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一张金名片。
作为婺城区拔尖人才的苏洪生,33年来,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他始终心系茶农,心系茶产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自1980年开始,苏洪生就主持参与有机茶、机械化采茶、茶树新品种、名茶创制等技术成果转化、改进和推广服务等工作,取得省(部)级、市级、区级等各类农业科技奖15项,其中《机械化采茶综合技术示范》《茶树专用生物活性有机肥推广应用》项目分获农业部农业丰收二、三等奖;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52篇,其中15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撰写科普文章150多篇。
苏洪生提及当年,茶叶最红火时,他们20多人专心致志于“茶道”,每个乡镇都有一名茶叶干部或者茶叶辅导员,响应茶农的需求。2000年后,人员锐减,最后只剩下苏洪生一人奔波于“茶道”,在别人眼中,他的“茶道”似乎成了“岔道”,他心心念念所系之茶道,如同自述,“构造着一个梦游春日的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活着,每一朵茶叶都可以在水中释放一个灵魂”。
茶是原子时代的健康饮料
读茶叶专业前,苏洪生并非经常能够喝上茶,那时的茶叶仍是统购统销,供销社收购的茶叶全部由国家调拔,一般人家喝不上茶。上世纪70年代,五斤稻谷换一斤茶叶。苏洪生说:“茶叶比猪肉还贵,猪肉0.66元一斤,好点的烘青毛茶通常要2.35元一斤。”他在诗中提及给父亲泡茶,如是写到“有时父亲会把泡过的茶叶叫母亲重新炒干,过几天拿出来再第二次泡,我偷偷喝了一口,有一点淡淡的霉干菜味道。有时父亲会把母亲买来的苹果放在茶叶里,让茶叶染上果甜香。再后来家里有了几盆茉莉花,父亲把茶叶和茉莉花精心地混在一起,父亲的瓷杯里就会飘出好闻的茉莉花香”,苏洪生读茶叶专业,也离不开他父亲的熏染。
苏洪生说:“上世纪80年代,金华号称全国四大花茶产地之一,金华茶厂名气很大,厂址在祝丰亭这边,后来经营不善,倒闭之后又经房地产开发,已经见不到原址了。”因为北方人有无花不喝茶的习惯,北方的水质又都比较差,花茶能够冲淡水中的异味。再者北方食肉者众,喝花茶也有助于消化。所谓的花茶,不是如今我们在茶楼看到的菊花茶之类的拿花冲泡,而是拿茶叶与茉莉花或白兰花相混合,一天后再筛出茉莉花或白兰花,然后再把茶叶烘干,如此反复几次叫窨花,。茶叶吸收了花的香气,泡开后,既有花香,又有茶香。“现在茉莉花基本上都产自广西,广西的茉莉花田就跟我们这边的水田一样连片盛开。我们这边现在很少有人种茉莉花了,因为冬天会冻坏。”苏洪生说,“现在北方做花茶生意的金华人还很多,罗店这边就有好几拨人。”
苏洪生说:“那时对茶的宣传,最多的一句话是茶叶是21世纪原子时代的健康饮料。”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雅畈区公所,专职于茶树种植、茶叶制作,成了茶农最需要的行家里手。经常是背上行李用具,一进山就是大半个月,不仅要帮助茶农引进新品种,防治病虫害,而且还要维修茶叶机械,尤其是三、四月采茶的时候,指导制茶最为紧要。另外,还要集合茶农办培训班,负责全区茶叶生产技术管理和项目引进工作。2005年,他已经获得高级农艺师的资格,如今南山一带,箬阳、沙畈、塔石等茶园仍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苏洪生笑称:“我的一辈子都交给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