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宋徽宗赵佶与《大观茶论》

2021-03-06 13:23:15热度:239°C

宋徽宗赵佶与《大观论》

赵佶(公元1082-1135年),北宋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赵佶多才多艺,尤以书画知名,但却治国无术,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竟将父亲留下的当时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财产给花光了。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

赵佶在位期间,爆发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攻宋。他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东、西两路军大举南下,宋兵部尚书孙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敌,但神兵大败,金兵分四路乘机攻入城内,金军攻占了汴京。宋钦宗遣使臣何㮚到金营请和,宗翰、宗望二帅不允。靖康二年(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二月,金太宗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北宋灭亡,二帝被俘北上。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到达五国城时,随行男女仅140余人。流放期间徽宗仍雅好写诗,读唐代李泌传,感触颇深。五年后,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四月,病死于五国城。

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更有趣的是,他竟放下皇帝之尊,亲自为臣下烹茗调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载:“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或许在赵佶眼里,烹茶显艺是十分高尚的,与其皇帝之尊严并无妨碍。若果真如此,当不愧他一世之茶情!赵佶喜茶爱茶,精于茶事,于茶或可谓是一幸事。但他不以国事为重,玩物丧志,致使国土沦丧、中原蒙羞、百姓涂炭,于国却终是一憾事。若茶有先知,他所钟爱的上品白茶,当在釜中泣了!

赵佶以皇帝之尊,写有《茶论》一篇,人称《大观茶论》,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部由皇帝御写的茶书,是宋代茶书的代表作之一。

《大观茶论》共20目,分别论述了地产、天时、采制、品目、烹煎之术等内容,可谓详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从中也不难看出赵佶在茶中所化的工夫之深!

宋徽宗认为白茶是茶中之精品,“他无与伦”。皇帝提倡,群臣自然奉和,于是一时白茶盛行,贡茶品目又纷纷翻新,各地茶农则叫苦连天。

宋徽宗擅长分茶与斗茶。蔡京《延福宫曲宴记》里曾详细记述了赵佶的分茶之艺。赵佶《大观茶论》中对斗茶有专门论述,他还常与群臣一起斗茶,而且不斗赢誓不罢休。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君臣如此玩物丧志,赵佶却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这是“天下之士,励志清白”之举,是“闲暇修索之玩”。茶之高洁,在昏君庸臣心中早已变味了!耽于斗茶和分茶的游戏,自然要对茶具精益求精。“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迭者为上”。兔毫盏的盛行,正是这位九鼎之尊的皇帝推崇的结果。



宋徽宗《文会图》,是公认的描绘茶宴的佳作,展现出宋代文士雅集的典型场景。整个活动在一处宽敞而幽雅的庭院中进行,随处可见池水、山石、绿树等景物。巨大的长方形宴会桌设在树荫之下,黑漆桌面上镶嵌精美的贝雕花纹,桌案四周设有青竹编织的座墩,上有锦垫,桌上摆有8盘丰盛的珍馐,6瓶插花。出席宴会的都是文士或官员,共l1人,个个神采奕奕。主人席位单独设在上首,对应的下首设两席,两侧各设四席。在开宴之前每位席前已放置一个高脚带托酒杯和一双牙箸。

画面上共有侍奉、侍酒8人,一名身着官服者,似为宴会的总管。两名侍者正在向来宾奉茶。

左下角设有茶桌与酒桌。茶桌与风炉设在左边,桌上摆着茶盒和茶碗,一位侍茶正用茶则从茶盒中往茶碗中分茶,炉火正旺的风炉上置两把银色执壶。

在风炉前方地上还放着都篮,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备用的茶碗。右边的酒桌上放两把酒壶,一个酒坛放在地上,宴会总管已端起一个托盘,盘中似放着几杯斟满酒的小酒杯,好似正在准备开宴。宴会桌之后,花树间设一桌,上置香炉与琴。

《文会图》中宴会场面宏大而雅致,故友相逢,三三两两亲切交谈,有的高开自己的座位走到老友跟前将茶宴同酒宴、珍馐、插花、音乐、焚香等融于一图之中,实为宋代茶画之精品,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附 大观茶论

宋·赵佶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1,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2,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3,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乎时之污隆4。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5,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1枲,音xǐ,大麻的雄枝,只开花,不结果实。

2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

3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 。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4污隆,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5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装茶叶木箱茶叶香

地 产

植产之地,崖必阳,圃必阴。盖石之性寒,其叶抑以瘠1 ,其味疏以薄2,必资阳和以发之。土之性敷3,其叶疏以暴4,其味强以肆5,必资阴荫以节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资茶之阴〕。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

【注释】

1其叶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

2其味疏以薄:疏,稀、少。〈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3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

4其叶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开。暴,脱落。

5其味强以肆:肆,放纵无节制。

天 时

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若或时旸郁燠,芽奋甲暴,促工暴力随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压,压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黄留渍,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采 择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虑气汗熏渍;茶不鲜洁。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得芽则投诸水。凡牙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1,一枪一旗为拣芽2,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3,既撷,则有乌蒂4。白合不去,害茶味;乌蒂不去,害茶色。

【注释】

1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雀舌谷粒,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后世”雀舌”成一种优质茶名。斗品,品位最上等的茶。

2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一旗,即一芽一叶,芽未展尖细如枪,叶已展有如旗帜。又称”中芽”。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

3白合,一个小芽而外包较大两叶的情形。

4乌蒂,带蒂头的茶芽。

蒸 压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清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昧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制 造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饮而有少砂者,涤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过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鉴 辩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即日成者,其色则青紫;越宿制造者,其色则惨黑。有肥凝如赤蜡者,末虽白,受汤则黄;有缜密如苍玉者,末虽灰,受汤愈白。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慨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比又有贪利之民,购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制造,碎已成之饼,易以范模;虽名氏采制似之,其肤理、色泽,何所逃于鉴赏哉。

白 茶

白茶1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2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

【注释】

1白茶: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因品质优质、产量少而难得,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

2所造止二、三銙:銙为压制饼茶的模具。《宣和北苑贡茶录》载有“贡新銙”、“试新銙”等饼茶模具数十种。这里引申为度量单位。二、三銙即二、三个用铸压成的饼茶。

罗 碾

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生铁者,非淘拣槌磨所成,间有黑屑藏干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几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1,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2,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注释】

1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人斗茶,茶汤尚白色,所以喜欢用青黑色茶杯,以相互衬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白色斑纹,古人称为“兔毫斑”。

2易于取乳: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汤茶色白为止,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大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茶筅以觔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未必吵,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银,小大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构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

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1,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过,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止。茶面不动,击指既力,色泽渐开,珠玑磊落。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转,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然后结霭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居,缓绕拂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注释】

1调膏继刻:调膏,来人饮茶,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注入少许水,加以搅动,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这叫“调膏”,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风骨者,蒸压太过也。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茶旗,乃叶之方敷者,叶味苦,旗过老则初虽留舌而饮彻反甘矣。此则芽銙有之,若夫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气如桃仁夹杂1,则其气酸烈而恶。

【注释】

1或蒸气如桃仁夹杂:茶蒸不熟时会有桃仁一类草木异味。宋人黄儒《品茶要录》说,“蒸不熟,则虽精芽,所损者甚多,试时色青易沉。味为桃仁之气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压膏不尽则色青暗。焙火太烈则色昏赤。

藏 焙

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要当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速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时以手挼茶,体虽甚热而无害,欲其火力通彻茶体尔。或曰,焙火如人 体温,但能燥茶皮肤而已,内之湿润未尽,则复蒸暍矣。焙毕,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阴润勿开,如此终年再焙,色常如新。

品 名

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叶。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岚,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林之罗汉山、水桑牙,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一作穴窠),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叶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1。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慨举,后相争相鬻,互为剥窃,参错无据。不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焙人之茶,固有前优而后劣者,昔负而今胜者,是亦园地之不常也。

【注释】

1以上所述各产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时其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盛有衰,至旋生旋灭,即下文所言:“是亦园地之不常也”。今己大部不存,注亦无甚意义,故不注。

外 焙

世称外焙1之茶,脔小而色驳2,体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可别。近之好事者,箧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盖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则于壑源,效像规模,摹外为正,殊不知其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畜,体虽实而缜密乏理,味虽重而涩滞乏香,何所逃乎外焙哉!虽然,有外焙者,有浅焙者。盖浅焙之茶,去壑源为未远,制之能工,则色亦莹白,击拂有度,则体亦立汤,惟甘重香滑之味,稍远于正焙耳。至于外焙,则迥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时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粟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注释】

1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处所,亦即个人私设的茶叶加工制造处所。

2脔小而色驳:脔,本为肉块。《说文》:“切肉,脔也”。这里指茶叶体瘦小。色驳,颜色不正。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3462753 27535558 55585352 53525705 57055175 51750122 01222083 20832559 25591872 18723459 34590123'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297523) and MATCH(title) AGAINST('43462753 27535558 55585352 53525705 57055175 51750122 01222083 20832559 25591872 18723459 34590123'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