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文化> 正文
抗战前后我国茶叶:(四)战后茶叶科技的凝滞和结语
2021-02-07 13:07:43热度:161°C
上面所说为战后茶业复兴作积蓄的茶树更新实际成绩不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至少反映在抗战期间广大茶叶工作者对战后充满一种美好的憧憬。可惜事与愿违,抗战的烽火才息,内战的枪声又响,当局先是忙还址接收,接着考虑运兵打仗,不久搞搬迁逃亡,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实在没有也无心考虑什么茶业复兴的计划。至于各具体单位,等于处于无领导状态,只有收缩,没有什么发展。如复旦大学1946年迁回上海前,茶叶组就停止招收本科学生;崇安茶叶研究所,也在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前夕停办,至于各地茶场、茶厂,至1948年下半年,到处都呈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动荡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在科学技术上虽也不是一无可说,但可说的实在不多。
我们不妨把我国近代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划到与抗战一起结束。
我国近代茶叶科技发展的历史,我们从清末讲到40年代差不多正好半个世纪。大致在抗战时期,在某些学校和改良机构,其科学技术就达到了世界近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什么作为确切的标志的话,笔者唐突地暂把复旦大学茶叶组的建立,作为我国茶叶科技进入近代的标志。因为从复旦茶叶组当时开设的这些课程:“茶叶概论、经济学、作物通论、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植物生理学、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化学、茶叶贸易、茶叶检验、茶树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和茶厂实习”,就足以说明,我国其时茶叶科学技术.
瘦身茶叶茶叶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