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贴钱”打造铁观音品牌
一年税收2000万元,宣传费用支出达3000万元 体验安溪“茶业富民” 系列报道1 ■前言
是什么原因让安溪茶产业突飞猛进,安溪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安溪县委和县政府的邀请,本报记者近日深入茶乡,探访春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的整个过程,从而对该县20年来持之以恒“茶业富民”的战略有了亲身感悟。
“安溪铁观音”成茶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
车子一进入安溪县境内,记者就闻到空气中淡淡茶香,随意进入一个集镇,都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在挑拣刚刚采摘的春茶。甘泉潺流、云雾缭绕的安溪,具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条件,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1996年之前,安溪长期戴着“全国人口最多的贫困县”帽子。
在采访中,安溪县领导透露的两个数字引起记者的关注:去年,该县直接来自茶叶的税收为2042万元,而多年来,该县每年为宣传茶产业而投入的费用都超过3000万元。
正是在县委县政府“赔本赚吆喝”精心培育下,“安溪铁观音”成为全国所有茶类中首个“中国驰名商标”。此外,“八马”、“凤山”等5个茶企的商标也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这一数量在全国各个茶类中是最多的。
安溪茶业三个阶段
安溪茶业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水潮由于对茶痴迷,且非常爱茶、懂茶,被当地人尊称为“茶仙”。
他回顾说,安溪茶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视量的扩张,提出了“扩面积、提单产、增总量”,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茶农利用山地多、坡度小、土壤适宜的优势,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全县新增茶园面积40多万亩。铁观音平均单产达100公斤,年产茶叶总产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000吨,发展到现在的5万吨。
第二阶段,重视质的提高,提出了“优质、精品、名牌”,重点发展无公害茶园。目前,全县已建成20万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10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和10多万亩生态茶园。
现阶段,文化被注入茶产业,确立了“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发展新理念。近年来陆续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铁观音乌龙茶节”、“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等重大茶事活动;并走出去到乌龙茶铁观音主销地举办“茶王赛”等各类茶事活动,特别是开展了“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系列活动,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厦门晚报等12家新闻媒体,分赴乌龙茶主销区开展考察交流采风活动。
培植优秀茶业品牌
当“安溪铁观音”这个品牌在全国已经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后,安溪县把优秀茶叶企业列为扶持的重点。通过重点扶持发展茶叶龙头企业,实行政府推荐茶叶品牌制度、举办“安溪铁观音十佳品牌暨十佳企业”评选活动等举措,打造了一批茶叶企业品牌。
从表面上看,安溪县委县政府为了给茶叶企业搭台,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费用。这些投入,相比于茶叶对财政的直接贡献是微乎其微的。看似一个亏本的经济账,其实背后并不亏本——政府亏了,老百姓富了,茶业企业富了,经销商富了。正是由于安溪县持续多年倾尽全力引导茶产业发展,形成了“茶业兴、百业旺”的局面。
全国安溪茶店逾3万
如今,安溪茶农不断超越自我,把铁观音茶店开到世界各地,完成由传统茶农向现代茶商的角色蜕变。
据统计,安溪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的茶庄、茶店、茶行、茶艺馆达3万多家,在全国各地营销茶叶的安溪人达到10多万人,全国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07年的8%左右,实现了“哪里有茶叶市场,哪里就有安溪人”的目标。
此外,安溪茶产品还出口到日本、俄罗斯、东南亚、欧美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1.2万吨,为国家创汇6000多万美元。茶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全县最重要的民生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在全县108万人口中,有30多万人口直接从事涉茶行业,有80多万人口受益于茶产业,农民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6元,发展到现在的3500多元。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茶叶包装、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茶叶食品、茶文化旅游及房地产开发的发展。
扶持茶企上市融资
目前的安溪已初步形成钢铁、工艺、水泥三大支柱产业,还培育了食品加工、服装纺织、印刷包装等优势产业,引进了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去年,该县规模以上企业达242家,规模工业产值达190亿元,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
谈及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思路,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安溪茶产业已经进入一个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2008年,要着力培植安溪茶产业新的增长点。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升,加快扶持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打造茶业企业“航母”,加快安溪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力争至2010年,使整个涉茶行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茶叶生意有多大利润黑茶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