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龙圆兵变-历史经济学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当一名伦敦主妇开始享受悠闲的下午茶时,汉口的新军却踢翻了汤锅”。
中国茶网资讯:本月开始,维尼开始历史经济学专题扫盲,开8历史真相背后的经济学潜规则,第一篇,茶叶革命。
有文盲会问,出口伦敦的茶叶和武昌的兵变会有毛个联系?维尼从头开始推导,先简单梳理一下晚清的财政史(这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没兴趣的可以跳过。反正维尼向来对文盲读者群就没报过多大的希望)
晚清财政抓住几个重点就可以厘清。福寿膏战争之前,朝廷最大宗的收入是田赋,皇粮国税养活衙门官人,这是最标准的封建经济模式。之后五十年,世局大变,朝廷又多了两大宗收入,一是外战带来多口通商,关税大增,一是内战带来地方自辟财源,厘金大涨。虽然关税要和洋人协商,厘金要和地方分肥。但毕竟是新增财源,朝廷国库多了两大进项,自然底气足,可以夸口同光中兴。
说句题外话,财富这回事,不是藏之于民,就是掌控于官。历史上所谓中兴,盛世之类名词,无非都是一些伪概念而已。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之前,综合实力肯定是中国的N倍,可要论国民日常平均生活水平,拿日本农民来说,不要说和沿海一带的江浙农民比,就连战乱不断的四川农民都比他们吃得饱。而民国的小资文人,更是没事就去游学,因为东洋消费低,下女便宜嘛。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当时的日本是个高度集权国家,典型的国富民穷,而民国就如当今的希腊,虽说政府更迭,党争不断,国家财政吃紧,可因为权力分散,多级制衡,自由度就高,财富多半藏于民间,国民的生活水准自然差不到哪去,于是有了北洋的白银时代,南京的黄金十年。
言归正传,继续说晚清财政,甲午,庚子两次战后天价赔款。朝廷没钱赔,只好借外债赔款,可外债也是要还本付息的。于是关税和厘金被拿来做了信用抵押。事情到了这儿,朝廷如果不多事,帐目总体还是平的(田赋支应官人行政开销,关税,厘金支应外债本息偿还),可朝廷又要搞新政,这就是财政的拐点,新政有两个火车头,一是练军,一是学堂。
旧军的团防营勇,主业干的是城管,协警的活,副业则是靠漕运,里卡之类自主创收,养活自己。好比现在,每当看见黑猫警长们,出现在高速路卡,为淫民服务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春节快要到了。而旧式的科举教育,教材大纲都是固定的,最多也就是自己或是宗族出钱,私塾,义塾里雇几个老家伙来讲解一下应试答题技巧。这两件事,前者朝廷只是象征性的出点兵饷,后者压根不用国家财政负担。
可到了新政时代,这两样都变成了烧钱大户。要练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一张口就是宣统八年之前,要有48个陆战师,海军要恢复荣光,向英,德军购要开大单,教育更是要建立从初小,高小,到中学,大学,师范,技校等一系列大手笔,全包式的新学堂。这两笔巨额财政开支从哪来?有两个新式发动机。
一是福寿膏捐,一是铜元余利。福寿膏税收,大家都明白。铜元余利稍微解释一下,晚清货币,开始只有铜钱和银两,后来外洋流入了银元(这些都下文细说)。因为当时市场银价下跌,出现银贱铜贵。官府看到这点,有了办法,制作铜元。关键在这,材质上看,都是用铜,一个铜钱重1钱2分,一个铜元重2钱7分,可币值上,一个铜元却等于十个铜钱。说白了,铸币余下六成的铜,成为官府余利,这笔钱可以去套购白银等等,里头花样多多,各级官府的小金库自然膨胀。
起初,两个发动机牵引两台机车,还能全速前进,可到后头,困难了,先是福寿膏捐,朝廷和地方官府为了分配份额问题,上下互有心结,彼此屡屡杯葛,而且洋人提出禁烟案,给朝廷施加了巨大压力。洋人为何这么环保?因为大清的山寨能力太强,土药已经压制了洋药,还能反过来抢滩英伦市场,逼得洋人只能产业升级,开发研究白面去了,所以在禁烟问题上洋人是很高调的。有了地方抗税与外人禁烟压力,朝廷在土膏统捐问题上,收入自然大减。
后有铜元烂铸,带来的通胀。这也很好理解,开始银贱铜贵,法定100铜元换1银元,实际市场价格是75铜元换1银元,这叫升水。官府投放出去的铜元,市场信用高,再加上铸造过程中抽水的6倍铜元余利,于公于私都是情势一片大好。可市场行情变幻,欲望更是难以抑制。官府看见铜元推行顺畅,价值看涨,于是把手头劫余的那六成铜,干脆也铸成铜元投放市场,牟取暴利。可同一时期,国际银价却开始回升,这下悲催了,超额投放的铜元加上银价回升,变成双鬼拍门的格局,通胀如期而至,要120个铜元换1个银元,这叫贴水,之后铜元比价一路跌,最后贴水变成跳水,不仅余利泡沫破灭,而且背上更大的财政包袱。
福寿膏捐发动机熄火,铜元余利发动机着火。那练军和学堂两台机车怎么办?又不能停下来,只能再想辙开辟新财源,学堂这一块,推出印花税,盐斤加价,田赋加征,厘金加课,杂税统捐,房屋契税等等,光听这些名称,就知道草民有福了。于是有了宣统二三年间,乡民反钉户牌,捣毁学堂的群体性事件(老百姓最直接,晓得人口普查,钉户牌这类把戏,都是为了确定收税目标做的前期摸底热身,新增的赋税又大都是流向学堂)。而为了练军,提出的建议更多,有说要用宫中内帑,隆裕太后说这是欺负寡妇,有说要开捐例,要借洋债,清流说这是丧权辱国,侮辱斯文,有说要借用巡警衙门结余的财政预算,善耆说绿衣吃饭凭什么要我们黑皮出钱,有说要邮传部把火车票提高两成,盛宣怀说俺们交通部又没有高铁,最后不知那位高人想出的办法,茶叶出口,商战强国。
简单点说。要靠茶叶为外贸龙头,出口套汇,既商战扬我国威,又换回了大笔资金,用以练军云云。有时候和这些FQ压根就没法交流。他们所谓的战略思维逻辑都是呈单细胞直线发展,好像洋人都是SB,坐在那等着你来赚他钱似的。茶叶出口了吗?出了。外汇有了吗?有了。中国茶商赚了吗?赚了。洋人喝茶喝傻了吗?没傻?那有人问,难道各方都满意了,就没人亏吗?这项贸易里的确所有交易方都满意了,可和茶叶外贸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中国人都亏了。
这笔账的奥妙在哪里呢?首先洋人身上毛多,比孙猴都精,绝对不做亏本生意,买卖的时候都是压价到比当地成本还低才成交,在外贸环节,大清茶商一毛钱都赚不到。那茶商都是亏本倾销?为什么亏本都作?雷锋投胎,还是有出口退税?是不是姓雷不好说,退税,那时的海关是洋人话事,这些小动作还搞不了。
关键在于银价汇率。大清是银本位,宣统时代英国是金本位,1英镑含7.3几克黄金,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是1比38左右,大清1库平银含银34点几克,7.3几乘38再除以34点几,大概1英镑等于8两多银子。这是理论上的合理汇率。但大清是个汇率操纵国,上手段。
英商支付的是英镑,而外汇洋钱是要先在户部银行或是各有官方背景的票号,钱庄结算的,在那兑成能在国内通用的银元或是银票交给茶商。朝廷只要把汇率调高几个价位,也就是人为让白银贬值,油水就来了。例如,一箱茶叶的成本是1000两,英商只肯出100镑(相当于800两),钱货两讫,拿茶走人。这100镑进了大清银行,银行把100镑外币落袋,然后按1比11的自定汇率,折合成1100两的银票,支付给茶商。现在来看,英商拿到了低于成本200两的好茶叶,清廷拿到100镑外汇,茶商扣去成本,每箱能赚100两。表面上皆大欢喜。可实际上,茶商多赚得不是洋人的钱,而是户部银行根据虚拟汇率多印的银票而已。在茶商的角度,银票就是银票,赚了就拿出去花,这多印的银票投入市场流通,票子多了,货币贬值,等于全体国民要来分摊这多出的100两银票造成的通胀。
以上这套戏法,即所谓贱卖中国。洋人获得源源不断,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出口商虽说赚不到洋人钱,可由朝廷的银票贬值,操纵汇率政策,一样可以获得利润,于是扩张式上马,疯狂出口,至于朝廷,巨额英镑外汇到手,在海外当然牛气十足,凯子外交,散财童子什么角色都扮演的游刃有余,就算在伦敦股市,橡胶金融风潮中亏得一塌糊涂,眉头也都可以不眨一下。
当事三方全赢,自然也有苦主,内外都有,内部由于出口套汇政策带来白银的持续贬值,银票超限发行,市场上的通胀如期而至,外部则有印度茶商的反弹。阿三是英属地,印度茶商算半个英国人,大吉岭红茶原先在成本,关税等方面,比清茶更有优势,可他再低的成本也不可能亏本买卖,而大清是赔本赚外汇,可以把大清子民抛进通胀的苦海。阿三只是商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和朝廷这种七伤拳的战法对抗。怎么办?投诉。他们向伦敦有关当局申述,要求保护海外领的英籍商户。英国政府里也不都是大清淫民的老朋友,就有一股势力要求大清不能再操控汇率,白银被低估了,逼大清银元升值,要让汇率回到1镑比8两的合理价位上去云云
这时的大清朝廷,左右为难,外贸是要保的,汇率是要守的,不然大笔英镑外汇收入怎么来,还有那么多阿哥,格格在海外的花销要从这支出,但是国内市场的通胀压力,洋人狗拿耗子的压力都很大。开始可以从小处用技术弥缝,例如,可以加息控制货币流通,各口岸都在微调,宁波6.2厘,上海7.1厘,幅度不大,重庆,京师动作大,一下子拉到12厘,汉口9.3厘,宜昌11厘,长沙11厘等等。但慢慢的,光是加息这类小手段,也吃不住劲,通胀这匹野马眼看要变奔马了。
朝廷于是决定祭出大杀器,货币改革计划浮出水面。表面上是要推出新版的龙圆,号称要取代之前市场上不规范发行的各种金属货币,实际上是要主打不可汇兑的纸币制度。点解?纸币这回事,本质只是一种货币符号,支撑他市场价值的,其实是发行方,也就是政府的信用额度。政府的信用担保是什么呢,是国库里压仓的货币发行保证准备金,即贵金属以及国际承认的有价证券等等。例如美元,70年代之前,美国人拿着35美元就可以去美国银行兑换1盎司黄金,所以美元又叫做美金。这就是纸币与硬通货的可汇兑制度,这是国家商业信用,如此国家发的纸币,淫民才情愿接受,使用的放心,币值稳定。还有一种是纸币不兑换制,这是演化到一定阶段,已经有了成熟稳定,透明公正的自由金融市场,淫民拿了纸币,可以投入金市,股市,汇市在完全自由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硬通货交易,这也行。最怕是碰上那种,强迫你用金银细软兑换他的纸币,又不可逆向兑换,再建几个虚拟网模式下的所谓股市之类,设套逗你玩的超级庄家。碰上这样的庄家,淫民也只能自求多福。大清朝廷很有超前意识,提前百年就想玩这套把戏。
龙票欲出,首先还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可这时通胀已经初露锋芒,新军也是拿军饷养家糊口的,先军政治的主体思想,朝廷也是懂得,于是有一系列先军政策的出台。
以下先来晒一晒当时一个普通新军士兵的月薪,与日常用度(维尼举例不取军官,而取军曹以及普通士兵,因为正式军官都属于已经上岸了的人群,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正目(班长)5.1两,副目(副班长)4.8两,正兵(上等兵)4.5两,副兵(列兵)4.2两
再看常态下,相对稳定的市场货币兑换以及物价(宣统3年正月,汉口)
1两白银约等于1.2块(银元),1银元约等于116枚(铜元),1铜元约等于10文(铜钱)
食,1升米~60文,1斤猪肉~74文,1斤红糖~35文,1只鸡~48文,1只鸡子~4文,1两猪油~120文,1两茶50文,1两福寿膏~1400文,1两旱烟~200文,1两水烟~16文,1只鸭~100文,2根蒜苗~1文,5根葱~1文,1斤米酒~40文,1斤菜油~70文,
衣,1匹白布~700文,洋布1匹~1200文,
住,汉口河街买屋300两,正街店面房500两,汉口河街买屋300两,夹街买屋100两,后湖土地一方40两,武昌,汉阳房价比汉口便宜三分之一,
行,租界洋车一次30文,江上小划子摆渡来回10文
一个军曹(士兵)自己日常在营中的三餐食宿,是朝廷全包。有人统计过,一个普通军人年纯收入为45~55两白银,而当时各阶层收入(养活五口之家为基准),最低生存额度15~33两(佃农以及城镇雇工),自耕农到富农为40~60两。因此新军军人一个人可以赚出一家五口的1年花销,相当于小康阶层了。
以上是通胀初露锋芒时的情况,朝廷也知道,如果通胀奔马出现,湖水就不会这么平静。朝廷有未雨绸缪的准备。先军政治的核心就是要优先保障军人的利益不因通胀缩水。于是在军饷的发放上,朝廷有了精心的安排。当时理论上是有四大货币单位(银两,银元,铜元,铜钱)。新军军饷的账面结算,用的是标准的银两单位。但在实际生活中,银两不是常用单位,银元,铜元,铜钱才是市场单位。朝廷知道有通胀,故而在发军饷时,已经预先把贴水也算入内,实际就是财政补贴。而且规定军饷的发放要按7银3铜的比率发放.
例如一个正兵,一月军饷是4.5两,按常规理论牌价,1两银比1.2银元,1银元比116铜元,1铜元比10文铜钱,那么他的月工资折合5.4银元,或是510.4铜元,或是5140文铜钱。
可按朝廷先军优惠政策,就不是这么算了,而是按通胀状况下的黑市牌价来发放。此时,1两银比1.6银元,1银元比170铜元,1铜元比16铜钱,再加上硬性规定军饷必须按照银币七成,铜币三成来发放,那么他可以领取的数目是5块多银元,以及370余枚铜元。
按理朝廷已经够体恤了,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又有新问题,一是市场的通胀幅度每天都有新变化,以米价和猪肉价格为例,汉口的米价从5月开始,冲破了1升80文的大关。60文是米市的稳胆,在这个价位上浮动,哪怕涨个十几文,虽属通胀,但还在市场可以消化应对的范畴之内,可如果走高到80文,这就是触到了红线,过了这个价位,市场自动调补的临界点就被突破了,之后的涨幅,过九破百,那是分分钟的事。好比美女泡小熊,抱住维尼才是60文,之后前戏虽然她可以上下其手,可维尼的心智还在,还能守住底线,可如果她就势把维尼推倒,也就是过了80文,有了第一次,再往后,维尼就是她案板上的肉,一夜十三郎,精尽人也亡,悲剧就诞生了。
再来看猪肉价格,年初74文一斤,可到十月初已经向每斤300文挺进,这是市场通胀方面,还有军饷的问题,按理朝廷连发多少,按什么比例发放都规定了,不会有什么争议,可大清的事情就那么回事,不管什么政策,具体的经手人,才是关键。本来应该发放的是银元和铜元,可各级军官们却发放银元票和铜元票,理论上银元票和铜元票是银元,铜元的纸币单位,有相同的价值。可实际上官钱局印的纸币那里会和叮当响的金属货币是一回事,里头的抽水也不是小数目。
菜市场通胀,薪水被吃红,一月赚的那4~5两银子,折耗下来,不要说养活家人小康,还可能会跌回低保线下,军心不稳,如果是私底下个人内心想法,牢骚抱怨一下,还不算大事。关键是还有一个寄生性的传销组织文学社在。
前文已经说过文学社是个什么样的结构组织模式,人家是搞教会传销出身,每个月按连队排班收取会费来维持,现在碰上这样的局面,文学社的资金链也断了,后期干脆决定不收会费了,因为按当时的通胀幅度,原先每个军人月薪十分之一的会费(也就是4钱2分银子),以文学社273个核心骨干,以及将近千名基层会员的规模,每月最多也就收到600块银元票左右,这连他的一份机关报,一月出版花销都难以支撑(因为当时光印刷费用,汉口大成印刷公司的纸张费用,1担纸张都升到银元10块以上)。维尼上文分析过,如果是普通的传销组织,资金链断裂的后果不过是上线卷余款跑路,下线的三姑六婆,街坊师奶,哭过骂过也就算数。可文学社不同,他的上线是野心家,下线是丘八,传销的产品叫做革命,资金链断裂之时,就是转做正式实体店的开始。
再看他们选择的开张日期,八月十五。这里头也有经济学的潜在逻辑。文盲都说这是模仿朱哥当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旧例,其实里头有更深的考量。首先1911是个退伍兵的大年,06~07年入伍的士兵,到宣统三年,服役期满,要陆续退伍,按清军的惯例,挺人性化的,这个月接到通知,可以下个月再走,因为这样退伍兵可以多领一个月的军饷。而且如果碰到三节(春节,端午,中秋),部队里照例还有恩饷发放。选在中秋节,有三大好处,中秋聚餐,老兵退伍,奖金发放三碰头,有利于聚众搞事。当然消息走露,当局提前过中秋,打乱了乱党的原定计划,可就在中秋第二天,有老兵去官钱局兑换银元票时,碰上了汇兑的麻烦,发生了退伍兵打砸官钱局的事故,这些维尼就都不说了,下月继续更新,顺便跪求电影《青春期》的120分钟完整版,维尼之下到一个五十分钟版本的,郁闷啊!
中国十大茶叶品牌推选杭源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