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茶叶的地理分布
清代,福建茶叶种植遍及各府县,成为各县市的主要物产和主要经济支柱。清人卞宝第《闽峤轺轩录》一书对福建各地的物产有详细的记载,其中所列举的产茶县就有:霞浦县、福鼎县、宁德县、安溪县、大田县、南平县、沙县、永安县、建安县、瓯宁县、建阳县、崇安县、政和县、松溪县、邵武县、光泽县、泰宁县及建宁县等。可见,清代福建茶叶种植遍及福州、泉州、建宁、福宁、延平、汀州、兴化、邵武、漳州诸府。显示出茶叶分布从宋元时期的闽北发展为闽北、闽东、闽南三角鼎立的局势。
闽北茶区。闽北茶区包括建宁、延平、邵武3府,共辖17个县。其中.建宁府为福建传统茶产地之一,茶区主要分布在瓯宁、建阳、崇安一带。史载,瓯宁“近来茶山蔓延愈广.瓯辖四乡十二里几遍,西乡在万山深处,亦有茶山”.茶农种茶建厂“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千厂则万人。兼以客贩担夫,络绎道途,充塞逆旅,供不应求又数千人”.“茶市之盛.几埒阳崇”,并且波及周边各个县份,“延及建安”。建阳县“山多田少……近多租与江西人开垦种茶”。
“城官道旁种茶差少,余则弥望皆童”.“茶笋连天……茶居十之八九”,“茶山袤延百十里”。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所产武夷茶非常有名,“闽诸郡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武夷山“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皆以种茶为业”。当然,清代建宁府产茶地远不止上述三县,茶“七县皆出”。建安茶以“山产最多,盖植物产一大宗也”,壑源山、曹高山、凤凰山所产茶叶较为有名,“有红边、奇种等名,并有水仙、乌龙、银针、岩种之别”。浦城“山多田少……桑麻被陇.茶笋连山”“产西岩山、昭山者最佳”。政和“物产,除茶、杉、笋、纸外,别无大宗”,时人谱《种茶曲》云:“茶无花香满,家家无田钱,万千山农种茶山之颠……今年辟山南.明年辟山北.一年茶种一年多”。延平、邵武两府种茶面积虽不及建宁府.产量也较少,但有些县也种植茶树,出产好茶。如南平的“半岩茶”,将乐的“仙人堂茶”、“九仙山茶”,光泽的“老君眉”等。《八闽通志》记载,延平府的茶“各县俱出,出南平半岩者尤佳”。此外,南平的新兴、梅西、峡阳、梅南等地也都种植茶叶。将乐县“茶.城乡皆有.俱不甚佳,产于园地者更劣,过夜即酸,盖必以产高山者得雨露风霜为美也。东乡有云衢茶,南乡有仙人堂茶,水南有石岭茶.北乡有九仙山茶,虽法制朴拙.而真味有余,但所产不能多得也”。邵武府光泽县“有山茶、园茶,又有杂茶”,而至咸丰、同治之后.“遍处种茶”.其中“茶以老君眉名”。
闽东茶区。闽东茶区包括福宁、福州2府,共辖15个县。入清以来,作为迅速崛起的茶区,特别引人关注。福宁府的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福鼎、福安、宁德三县。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记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清代福鼎以茶为大宗土产,各都都产茶,尤以太姥山所产绿雪芽茶、白琳为佳。福鼎有一山,因“绵亘数里,地多产茶”而命名为茗洋山。福安地区“茶,山园俱有”,其中,在坦洋的桂香山.“产茶甚美”.从山麓一路登桂岩,“香闻数里”。而宁德县更是“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其“西路各乡都有.支提尤佳”,说明宁德产茶数量、质量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霞浦县虽然茶产量不及福鼎、福安,所产茶叶质量也不及福鼎白琳,寿宁乌龙,但上东、中东、下西、上西、小南各区,“皆有种茶”。福州所产茶叶早在唐朝就已闻名全国了。《茶经·八之出》中提及“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可见,福州的茶叶在唐代就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迨至清代,福州的产茶遍及所辖各县。屏南县“茶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罗源县旧志云:“茶,诸山皆有,唯小云寺清明采者为第一”。长乐县所植茶树,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似白蔷薇,在登云山、玳瑁山一带“居人多种茶”。连江县产茶亦山乡皆有,而焙制最佳者,以鹿池为最,云头山、儒洋等乡次之。“云头山,产茶极佳。鹿池山,畲民所居,制茶特佳”。
闽南茶区。闽南茶区包括泉州、漳州2府和永春州,共辖14个县。清代,闽南茶区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以安溪为首的乌龙茶区。当时闽南茶区所产的名茶,据方志记载,有晋江清源山茶、南安英山茶、安溪凤山清水及留山茶。泉州府主要的产茶区分布在安溪一带。乾隆《泉州府志》云:“茶,晋江出者日清流,南安出者日英山,安溪出者日清水日留山。清源山茶超轶天池之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如清源之多也。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吾闽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产不多。按清源茶旧甚着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由此可知,泉州府所产茶叶品种甚多,质量甚优。晋江所产清源山茶,“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而所出不多,今更希矣”.而城中所需的茶叶均“来自安溪”。康熙年间,南安县“茶,晋江诸山皆有,南安翁山尤佳”。同安县邑原不产茶.乾隆时引进武夷岩茶和安溪清水留山茶种.开始种植茶树,此后植茶业兴起,“斗拱山亦有仿为者”。安溪一带地理环境优越,适宜种茶.产量也较多,“崇信出者多,惟凤山清水岩得名”。乾隆时期,阮文锡作《安溪茶歌》唱道:“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迩来武夷章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岁来买,蚴砘黯牙燃--遂做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这说明此时安溪茶产量较多,但因制法不精而让漳州人仿照武夷岩茶制法加以制作。漳州府各县亦有种茶,龙溪县“以龙山产者为佳”:平和县,茶“出大峰山者良”:漳浦县磁灶山“山上多茶”,且以“白埕者佳”。
永春州德化县茶“产高山上者佳”.且茶树“多唐时旧植”:而永春州以茶山石齿产茶最佳。
闽西地区。闽西地区包括汀州府和龙岩州。明清时期,闽西一带不是重要的产茶区,但其种植亦有一定的规模。如上杭“产不一,惟金山出者,色青白而味甘厚”。据县志载,“往时古田、下隔、湖梓里等处出产甚巨……味皆香厚”.乾嘉年间.“汉口镇有悬下隔名茶牌者”,可见其产品之盛:永定道光时植茶很普遍,茶“各乡有之,气味皆平常。惟金丰茶颇着名,溪南赤竹坪茶尤佳,惜不能多”,到民国时期“着名者有灌洋许家山之茶”。除上述诸县外.其他县也都种植茶叶,但质量较次,或是数量较少,不敷供应,如宁化,“宁茶最蕃遂计数十万斤,然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清流,“国初,有江南僧至境,遍山种茶.依松萝制之,有香有色,迄今玮埔、梓材、薯坑等乡间传其种。惟九龙峡中所产者.叶虽粗而味尤永.然亦仅可供卢仝第七碗耳”。武平,“邑产茶之地,仅岩前、石湖溪、石径岭下数处,产额不多,不足供本县之饮料”。
可见.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生产力的发展.清代福建茶叶的种植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种植区域有所扩大.而且生产的茶叶新品种也层出不穷。其中,闽北茶区延续着传统的产茶优势,在大力发展种茶业的同时.带动着闽东茶区和闽南茶区的蓬勃兴起。
总结有清一代福建茶叶生产的地理分布.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地分布广。
清代福建茶叶产地分布包括了今天福建省9个地级市,共计54个县,占全省所辖县的81.8%。北至仙霞岭、南起南澳岛、西邻武夷山脉、东达台湾海峡.几乎囊括了福建省所有地方行政区划。“福州诸县皆有之,闽之方山、鼓山,侯官之水西,怀安之凤冈尤盛。延平府各县俱有出,南平半岩者尤佳。邵武府光泽、泰宁二县为多。福宁州有出。 建宁八县皆出,而龙凤、武夷二山所出者尤号绝 品。宋蔡襄有《茶录》。泉 州府七县皆有.而晋江清 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漳州府有出。汀州府有出”。福建茶区面积广阔,产茶郡县相连,跨 州接道,大范围的合成一 片,而非零星分布。以建宁府为例,清代建宁府所辖七县.而茶“七县皆出”.可见整个建宁府都种植茶树,足见闽北产茶区面积的广阔。除建宁府外.福州府亦“诸县皆有之”,泉州府“五县皆有”.延平府“各县俱有”。
2.严系府县分一布不平衡。
产茶以闽北茶区最为密集,闽东茶区、闽南茶区、闽西茶区依序又次之。上表所示各府州的产茶县数排序,则是福州府10、建宁府8、汀州府8、延平府7、泉州府5、邵武府4、福宁府4、漳州府3、永春州3、兴化府2、龙岩州0:如按产茶县所占比例排序,则是建宁府100%、延平府100%、邵武府1000'/0、福宁府100%、汀州府100%、兴化府100%、永春州100%、福州府83.3%、泉州府71.40'/0、漳州府37.5%、龙岩州0%。可见,清代福建茶叶大部分种植在福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东部府州,而福建西部、南部府州却较少种植茶树.甚至不种茶树,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3.茶叶分布与山脉的走势基本吻合。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多山的地形决定了福建注定就是一个优良的产茶区。闽西北的大山带(武夷山脉)贯穿福建省西部,闽中大山带(由北往南依次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则纵向贯穿福建中部.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产区在这两大山带上。以地处于武夷山脉的闽北茶区建宁、延平、邵武三府为例,建宁府崇安县的武夷山“在县南三十里,邑望山也。……向产茶最佳”;建安县的壑源山“高百丈,所产茶为外焙冠,《舆地广记》:壑源茶,即此”、曹高山“上有曹圣者茶场”;浦城县所产茶叶以“西岩山、昭山者最佳”:建阳县则苍山“产茶亦嘉”。延平府沙县“吕峰山草洋乡者良”:永安县的天字嶂,“去城西五十里”,所产茶叶可“敌桂山”:乾隆年间的《将乐县志》更是提及:“茶以产高山者得雨露风霜为美也”。邵武府光泽县有一会仙岩,“一名露华洞,在君山之右.……胜中有石室与五龙宫相对,深广如小屋,僧构为焚修之所,旁崖石罅皆茶树”。可见,闽北地区的产茶区大都分布在武夷山及其支脉上。而福建其他茶叶产区,如闽东、闽南茶区则同样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及其支脉上。如福州府的方山、鼓山,连江的云头山、 鹿池山.长乐的登云山、玳瑁山,福清的 万石山:福宁府宁德 的玉女峰,福安的桂 香山,福鼎的茗洋山:兴化府莆田的石梯山.仙游的九座 山;泉州府的英山、五峰山,晋江的清源山,安溪的圣泉岩;永春州的茶山、雪山、虎贲山以及漳州府漳浦县的磁灶山,平和县的大峰山等.这些山脉都已种植茶树,而且所产茶叶尤佳。
4.茶叶产区的分布与寺院的分布密切相关。
在福建,大山寺庙里的佛教徒普遍种茶,正如佛教僧徒所说“茶佛一味”。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不可或缺的饮料,他们日夜坐禅,以茶却睡;戒杀戒酒,仅饮茶水养生。所以,寺僧饮茶较百姓早,也是最早植茶的人。早在唐、五代时,山上寺院便垦荒植茶.以满足僧尼日常生活之需。迨至明清,福建各寺院僧人大都参与到茶叶的种植和生产当中。福建太姥山“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茗。山丁僧俗,半衣食焉”:武夷山所造茶叶不但“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而且“茶焙处,半归僧道,半归民俗”,和尚“以茶坪为业”:福宁府所产茶叶“以宁德支提为最”。福州的鼓山寺、泉州的清源寺、同安县的甘露寺、建安北苑凤凰山的能仁院及崇安武夷山的天心观等寺院都出产名茶。
茶叶怎么敷脸茶叶的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