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形成
"茶马古道"的形成与线路
(唐)"'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地说:"茶,南方之佳木矣。"云南是"茶的故乡",讲述茶文化的兴起,或谈及"'茶马古道"的形成,不能不谈及与云南毗连的四川、广西、西藏及东南亚诸国。
"茶马古道",始于唐初的"马市",宋为"茶马互市"。其范围应包括我国南方各主要茶产区与西北畜牧区的''茶马互市"。对云南而言,这里所谈论的"茶马古·道"并非一开始就是马帮运茶的路线,古道沿途的马蹄印也并非都是运茶的马蹄踏出来的。"茶马古道"最先是借用云南古代对外文通线―"蜀身毒道"的路段,诸如官道(骤站)作为贞茶道,民间商贸,开始并非仅是茶叶贸易,(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蛮马之来,他货亦至"的记载,就是最好的说明。据清《光绪普洱府志》:"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普洱茶出替洱"的记载。因其制作和销售集中在普洱府(今普洱县),"普洱茶"因地而得名,名驰海内外。然而"茶马古道"成为马帮运输茶叶的专线,应是在云南茶叶贸易兴旺的明、.清时期。滇茶主要产于澜沧江流域,尤以思普区(今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枚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著名,"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同意达赖喇嘛请求,在北胜(今永胜)设立茶马互市。规定每匹上马换茶40斤;中马换30斤;下马换20斤。一年运往藏区的注册销量达3000担。清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朝廷设思茅厅并准许征收茶捐,普洱府发出"茶引"3000引(担)。一地有茶,一地需茶,'茶马古道"不言而喻应是以普洱为中心,在云南原有民间商道或官方骚站的基础上向南北的延伸与发展。"茶马古道"贯穿云南全省,分别向西藏、昆明至四川、广西到中原及东南亚的缅、泰、老、越诸国发展。普洱茶越陈越香独特的韵味就是在几百年前人背马驮穿越崇山峻岭的运输途中突显出来。
茶叶盆栽郑莲英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