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具> 正文
时大彬柿蒂纹提梁壶
2021-03-06 10:29:54热度:208°C
明嘉靖 时大彬柿蒂纹提梁壶
此壶提梁作成海棠形,流与壶身的连接处加饰一个柿蒂纹片等。通高17.7厘米,口径7.7厘米,低径7厘米 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是紫砂壶的老祖母。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在众说纷纭的有关紫砂壶起源的故事中,惟有它具有确切无疑的古老身份??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
吴经墓葬年份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因此这把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明代是太监擅权的朝代,而陪葬之物一般又是死者生前最宝爱的东西,这把随葬提梁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之物。
明时的茶饮方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大致从1531年到1595年,完成了从煎煮到沏泡的过程。明代画家王问有?副《煮茶图》,上面煮茶用的壶与吴经墓出土的茶壶形制非常相像,王问正是嘉靖年间的进士。
这把出土壶的泥色不够纯净,但泥质比羊角山残器细腻,制作工艺也更精致,据其他资料记录“其工艺特征是,用泥片附合虚砣,上下两半镶接成型,腹部出现节腠;”嘴、把均用接榫法制作,壶身沾有缸坛油泪。
我国最早一本有关紫砂陶的著作《阳羡茗壶系》,在叙述紫砂壶的原始特征时有如下文字:“金沙寺僧……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腹半尚现节腠”,“故前此茗壶,不免沾缸坛油泪。”出土实物印证了典籍记述。可以认为,吴经墓出土的这把提梁壶虽是初创时期的紫砂壶,但其时的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明代王问的《煮茶图》中得到启发,它是用作可能是煮茶,而且此壶有17.7厘米,煮茶是比较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