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历史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突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创造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进步,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进步了烧制温度,使瓷化水平增加。在此根底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宏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开展需求,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胜利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呈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隆,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状况的独一书籍)中记叙:“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买卖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造精巧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宝贵,依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拓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期,其华丽雄壮、画风豪迈,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味大相径庭,真实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繁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从元大件器物底部或残器断面,可察看到其胎色不够洁白,胎质较粗并有细小的气孔(或称砂眼)。元青花瓷固然胎内增加了氧化铝的成分,进步了烧成温度,但是瓷化水平还是不如清代瓷器胎体细腻。元瓷制造时胎泥淘炼不够精密,多数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采用垫砂支烧办法,烧成后即构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呈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普通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也有些盘底上留有工匠有意涂刷的较浅淡的铁红色砂底,并带有轮旋的旋纹痕迹。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常常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明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普通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阐明元代制胎时不考究修坯,因而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置办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非常划一,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能够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构造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明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轻轻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避免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构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普通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思索。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运用进步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动釉的配方。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进步,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动了。
(一)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运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外表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润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常常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呈现微小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二)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端运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亮滋养,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经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具有恰如其分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烘托青花的表现力。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端运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常常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普通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外形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元青花器体釉面根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轻轻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四周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淡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决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温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思索。
装饰技法
元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分离,绘画充沛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作风。在装饰时,工匠分离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办法配合或几种办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暴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平面感强。此外应该留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办法以平涂为主,分离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现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