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茶器有分别(茶器与茶具的区别)
清代以后,包括现在我们使用的茶托,都与清代以前的茶托大相径庭,亦非一物。明末以后,当酒杯的形制,影响了茶盏的大小和器形以后,过去酒杯的承盘,就相应变成了今天广泛使用的茶托。
而历史上真正的茶托形制,在某些传统盖碗的碗托中,还能寻到一点旧时的大概模样。
陆羽所处的时代,为什么不使用茶托?其原因可能与当时的茶碗太大有关。唐人喝茶时,双手持握,捧着饮用。
况且茶汤在茶碗里的容量,不会超过二分之一。等后来茶盏的体积逐渐减小,利用茶托隔热,避免烫手,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另外,陆羽扬越抑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大部分越窑的茶瓯,圈足高且中空外撇,比起玉璧底的邢窑茶瓯,隔热条件会好很多。
茶碗和茶瓯,不尽相同。茶瓯,是唐代越窑青瓷饮具中,带有特别功能和意义的器皿。陆羽在《茶经》中说:“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茶瓯的出现,表征着专用饮茶器具的诞生。
瓯的出现较早,之前既是酒器,也是食饮器。但在唐代以后,茶瓯就是专业的喝茶器了。茶碗的容量较大,若逢茶会、茶宴,数人可共用一只茶碗行茶。
茶瓯的体积较小,多在个人饮茶时独用,它和宋代容量更小的茶盏类似,适合把玩。自居易有诗:“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茶盏大约出现于晚唐,当时的盏、瓯,还没有明确的细分。晚唐苏廙《十六汤品》中说:“且一瓯之茗,多不二钱,茗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快泻而深积之,茶安在哉?”在此文中,瓯与盏是通用的。宋代范仲淹诗云“黄金辗畔绿尘飞,紫玉瓯心气涛起”,其中的紫玉瓯,就是兔毫盏。
茶瓯,是唐代主要的饮茶器,在唐代诗文中,茶瓯比茶碗出现的频率要高很多。吕群诗云:“谁怜翠色兼寒彰,静落茶瓯与酒杯。”韩偓《横塘》诗有“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岑参也有诗“瓯香茶色嫩,窗冷竹生干。”最杯子控的要数白居易了,行住坐卧,吟咏沉思,皆不离瓯。
他写茶瓯次数最多,“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起尝一瓯茗,行读一行书”“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不离器,器以载道。陆羽把煮茶、饮茶的器具称之为器,已经使这些基于日常生活的茶器皿,具有了非凡的精(推荐阅读::太平猴魁是什么茶,学习茶 知识请访问:茶文化,:www.guniangcha.com)神和文化意蕴。
至此,茶器已不仅是简单满足于饥渴的日常器具了,而且蕴含了更探层次的道”的内涵,正如马林洛夫斯基所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转化内文化的需要。”
正因为茶器承载和涵盖了文化、境界、审美和精神等诸个方面,所以,陆羽强调在正规的茶道仪式中,要注重茶器的实用、美观、圆融和完善,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在陆羽的视野里,一席茶中的茶器是否齐备完美,已关乎茶道之兴废。茶器之重,竟重于泰山,在这一点上,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