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建盏与天目盏(建盏好还是天目盏好)
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窑址在建阳水吉镇,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
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
这种瓷器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日本和韩国的茶道都非常重视此物。它的胎体厚实、坚致,色呈浅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盏为主。
“兔毫”与“油滴”:
建窑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
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
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油滴盏的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推荐阅读:早上喝茶,学习茶知识请关注:www.guniangcha.com]圆点儿,直径从数毫米之微至针尖大小,形似油滴。
“油滴”的形成其实是铁氧化物在釉面富集,冷却后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所致。
在黑色釉面上呈银白色晶斑者称“银油滴”,呈赭黄色晶斑的称“金油滴”。
曜变之美:
曜变天目是建窑黑釉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这类瓷器凝厚的黑釉层中,出现油滴状结晶斑点,这些斑点大小不均,分布不均,有的是小圆点,有的呈斑块状,有的呈油滴团聚状,在这些结晶斑块的周围布满以蓝色为主的五光十色的晕光,日本陶瓷学者称之为“曜变天目”。
曜变天目极为稀少,窑址中曾出土少量瓷片标本,而完整器仅在日本珍藏数件,都是茶盏,与建窑兔毫盏的造型一致。
天目盏
“曜变”的概念与形成机理。“曜变”其实跟我们一般认为的“窑变”是不同的。据有关资料介绍:“曜变”一词,是日本人特指具有“铬蓝斑”,同时具有“油滴”状结晶斑的建盏纹饰。
而通常的“窑变”瓷器,釉面的色彩成份和外观纹饰无特定性,各具特色.其外观色彩形成机理是由釉内金属物质释出釉表与高温产生化学反应所致,色彩与釉处在同一层面,而“曜变”的外观比较特殊,其具有蓝色斑纹和油滴状结晶斑,而“蓝色斑纹”要紧密的包围于“油滴”结晶斑周围,并沾附于釉上面,和与釉处于同一层面的“油滴”结晶斑有错层现象,“曜变蓝斑”除烧焦的部分外,其色彩为深蓝色.其形成过程大致是—-黑釉盏在烧制出银“油滴”结晶斑时,[据成份检测,银“油滴”结晶斑中含有金属“铬”],银“油滴”结晶斑的边缘部位会向外挥发出或者溢出“铬”等物质,这个过程停留很短,稍纵即逝,而这时又恰巧窑内温度从1300℃下降到1000℃左右,气态的“铬”才会凝结在黑釉盏表面的“油滴”周围,形成蓝斑。
如何鉴别建盏与天目?一、胎质
用福建南平地区一带含铁量较高的水吉红土为胎底,含铁量高的釉料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黑釉系茶碗,这是我们对建盏的解释。
而天目釉系列茶碗,则氧化烧和还原烧并存,且含铁量也较低,从胎底能明显看出与建盏含铁量的区别。
二、釉色
因胎土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由于釉在高温中易流动,故有挂釉现象,俗称“釉泪”、“釉滴珠”,这是建盏的特点之一。
天目盏:早在宋代,留学中国浙江天目山一带的日本禅僧们,就把当时的黑釉系茶碗(其中也有来自建阳窑的建盏)当作宝贝带回国,他们把这类黑釉茶碗称为天目碗。
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类茶盏的国际通用名,日本和台湾有许多陶艺家,都有烧制天目釉茶碗,不仅釉色变化丰富,且胎质较细腻。
今天“天目”已成为黑釉类茶盏的国际通用名,日本和台湾有许多陶艺家,都有烧制天目釉茶碗,不仅釉色变化丰富,且胎质较细腻。
如今,在日本和台湾一般都通称“天目盏”,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最多,其中宋代的“曜变”、“油滴”等四只建盏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
建盏是天目釉系中的一个品种,也是最高端的品种,产自福建南平地区的黑釉茶碗,才能称之“建盏”,它与其它窑口所产的天目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产地不同,胎和釉料是更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