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道> 正文

工夫茶泡法

2021-02-06 14:31:38热度:177°C

「工夫泡法」或称「宜兴式品茗法」是近代各式品方法中最具风味的一种。由于这种泡法所须掌握的因素最多,其中不仅茶艺高低的纯熟度最为明显,即使是茶趣与茶品的流露也较为直接,所以俗称它为「工夫泡法」相当贴切;至于「宜兴式品茗法」的得名,乃因品泡时所使用的小壶以江苏宜兴最著名,是以称之。

工夫泡法的动作讲究「韵律美感」,简言之,即是「纯熟度」的发挥,但即不可疏忽「自然的美」,动作太仪式化反而失怡情养性之趣。欲得纯熟之艺,时常品茶,并于其中体其涵蕴,自然熟而生巧,如此而已,别无奥秘。

一、赏茶

讲究品茗气氛的主人,冲泡之前总会先将茶叶置于干燥的盘上或茶荷里,让宾客好友鉴赏一番。一方面使大家了解此茶的品质,一方面也表现出主人的诚意。同时也可征询大家的意见或将此茶的来历娓娓道来,也许其中还有段趣味的故事。

品茗须重谦和,在赏茶过程中,主人应介绍得宜,夸张或做神秘状,都确有失礼之嫌。而即使想从干茶直接断定茶的品质并非易事,但或许有人会得意的翘指称赞「好茶」,于是宾主尽欢。

从外观评鉴茶质,远比冲泡后来得困难;由生疏而熟练,端赖个人经验的累积。

二、温壶

温壶的目的之一是清洁茶具。因为每泡过一次或一种茶叶后,壶里就残留那种茶的味道。若不用热水温壶,再泡另一种茶时,就会有异味出现,而隐没了该种茶的风味:这是善品茗者相当讲求的。因此一定要温壶将杂味去除,同时又可涤净茶具。

温壶除了清洁茶具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壶身温热则茶叶色、香、味的本质,借着热度可以适宜的表现出来。

温壶后的水,倒在茶船中也可预先用来温洗茶杯,然后将这些水倒掉,因为几经翻腾,温度已降,若再置于船中并无助于茶质的发挥。

三、置茶

温壶后就可将茶叶置入壶内,置入时须视茶叶的性质放置适当的份量,过多则茶叶难伸展,太少则劲道不足。置茶量虽无一定标准,然而还是有一般人适量的程度,均以置入壶的1/2至2/3为宜,以这种茶量泡出来的茶,可适合一般人的品味,但仍应注意个人的品茗习惯。

置茶时最好用茶匙掬茶,而在壶口放个茶衔即茶漏,如此则茶叶可轻易导入,不致散落于外。尽量避免用手抓茶,因为茶性干燥,最易吸收湿气及杂味,而手掌经常带着湿气或杂味,尤其是女性化妆品的香气,一经接触就会隐现于茶中,如此不但易使茶叶受潮而发霉。也会因杂味的介入市变质。同时还得考虑到讲究卫生的礼节。

当然有人以为用手置茶较方便且有乐趣,同时也较易控制茶量。品茗原本就是很自然的享受,大伙儿或自己能享得其乐就好了。但以手置茶时,应经握于掌内,虎口朝自己,再徐徐由下方耐心的导入:若用五指撮置茶,不仅有草率之嫌,也易使茶叶四处散落。

尽管以手置茶另有一番乐趣,最好还是用茶衔为佳否则壶口有水,置茶时手易沾到水气,若再入茶罐中取茶,则茶叶因沾湿而难以储存,至为可惜,这又是另一个要注意的地方。

现今市面所旧的茶荷,兼具赏茶与置茶之效,如能再在功能设计或外观美感上稍加要求,也不失为相当实用的茶具。

四、温润泡

置完茶后,注入沸水:并以壶盖括去泡沫,随即将茶汤倾入茶海或茶船、杯中此称之为「温润泡」。

虽然在制茶过程中,均相当讲究卫生,但或多或少都会含有一些杂质,或若茶叶收藏不当,则会有杂味出现。温润泡的第一个作用即是将茶叶中的杂质或附于衷而上的杂味冲掉,使之更加纯净。第二个功用是让茶叶先吸收温热和湿度,助其抒展,以为其做发挥杳气及滋味的准备。第三个功用则是将茶叶中的青草嗅味稍加去除。

温润泡的作用既如上述,因此若要使茶味更佳,温润泡应是个不宜疏忽的步骤。

五、冲泡

茶叶一经温润后,茶质即呼之欲出,继而以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称为「冲泡」,第一次为「第一泡」,第二次为「第二泡」……依此类推。

每种茶的水性即冲泡的次数都有程度比的差异熟茶汤色较浓,且不能泡太久,所以一般熟茶冲泡的次数都较生茶多,通常生茶第一泡要浸约一分至一分半的时间,而熟茶有的只需几秒钟即应倾壶而出。

热水的温度,须视各种茶性的不同而调整,不过上选茶的水温仍约以100度c为宜,因为上选茶要高温才能更显出特色,而次等茶叶如果一昧高温冲泡,则苦涩尽出,大异其趣。

冲泡时,冲水的速度不宜太急,因为茶叶是呈膨松状态,如果冲的太急,不仅开水会溅出壶外,而止也难以冲满一整壶,所以冲水的动作宜稍加停顿再冲,有些地方俗称的「凤凰吐水三点头」即是指这个动作而言。品茗是件赏心乐事,不急不缓才合于中庸之道,由冲水的急缓也可反应出个人心绪的平稳与否,如果不能把持详逸的心情,则有失茶趣。

至于提壶冲水的高度,俗称的「高冲低酌」足可做为参考,然亦不宜太高以免溅湿于人,只要自然就好,一般足十五公分较恰当,太低也小好看。当然还须视水壶的样式而定,如稍加注意。则提壶冲水不仅有类似「卖油老翁」熟能生巧的意境,也是全贯注的流露,所以能冲出均匀的水束,藏诸万马奔腾之势。却能涓滴小溅。动作小仅纯熟又具美感。

六、冲壶

壶内注入热水后,将壶盖盖好.一般都习惯再从壶盖上冲浇一趟,如此冲泡动作才算完全,这个动作就将之称为「冲壶」。

冲壶的目的一是为壶盖加温,使壶盖与壶身温热相若,如此温度较能上下交融。二是冲壶入船的水温与壶内的水温相若,有助于里外圆融之效。三是船中之水可供「船里温杯」之用,同时还可涤去温涧泡时所溢出或括除的茶泡,使茶壶清净舒爽。

总之,冲壶是为了保温加温及茶船蓄水温杯之用,所以蓄于船中的水得经常更换使得保持相当的温度,若水源方便,每泡都重新换水最好。最少也应两泡一换,否则船中水温降低,会使茶汤有「拖水」的感觉,反无助茶之功。

七、计时

品茗时,除享其色香味外,三五好友藉茶谈天说地也是茶趣,所谓「吃茶配话」的形容确实得体。「乐而忘时」是常有的事情,「计时」之意即在于此。

茶叶浸泡时间的长短,对于茶的色、香、味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每种茶浸泡的时间都不等,同时也得视个人的习惯及嗜好。能将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茶味之隹自不在话下,其中更象征着掌握得宜的中庸之道。

如何在迟速之间掌握中庸之道,浅显言之,首须了解茶叶的特性,视其酦酵、焙火……等程度而定,再由经验的累积即可如法。至于其中蕴涵的道理,则代表着个人品茗的洗炼。

八、温杯

在计时当中,第一泡末倒出之前,最好能再用热水温烫茶杯以迎接第一泡的莅临。因为保持茶杯的温度,可使茶的香气更明显、滋味更佳美,所以温杯的目的是为了迎接第一泡茶的滋润,所作的准备工作之一。讲究的话,应该每泡都要温杯。它的原理和温壶相同,形式可分成「船里温杯」与「船外温杯」两种:前者藉用万于船中之水,后者可取温润泡所倒入茶海中的茶汤或另行添进热水使用。

船里温杯;是将所有茶杯置于茶船里,以食、姆食成夹子转杯温洗。熟练的人温杯时,不但动作俐落,碰撞声也降到最低程度,反之则碰撞声此起彼落。由这里有时也可见出个人修为的表达方式之一斑,品茗本是件

幽雅的芳,温雅一些还足比「粗手粗脚」来得好。毕竟品茗仍与饮酒的繁嚣有所差别。

船外温杯 ﹕是把茶杯排在一起,将热水待第一个杯子温好杯子或少量分入每个杯子,然后待第一个杯子温好后再倒入第二个杯子,如此轮倒下去,也象征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怀,与「同甘共苦」的胸襟。不过第一泡以后,若为符合卫生的原则,应个自温洗才好。

近人讲究卫生,认为「船外温杯」比「船里温杯」较合乎时宜,因此在第一泡以后都喜采用船外温杯。无论那种方法,各人品后都应将杯子放回茶盘或集中,给主人温杯的便利。

九、运壶及干壶

温杯后,待浸泡时间充足,将茶壶从船中提起。沿茶船边缘运行一番,就将之称为「运壶」,这个动作有人描述成「游山玩水」。

运壶的作用,在除去壶底大部份的提水,才不致使壶底的水滴湿桌面,或顺流到杯中,如此会影向茶质,也显得失礼。运壶后,再沾贴于茶巾上去除残附的水分则「干壶」的动作完成。运壶的动作也可简单化,效果虽同,但在动作的美感或韵律上,或许就不如绕圆运壶那么有节奏感。如果舍去这动步骤而完全以干巾取代来干壶,壶底提水滴落是其一,也由于提水较多,须常换干巾为其二。当然,鼎足壶是例外,至于若为了保护壶底,或对壶音敏感,代用磁质的茶船将可减少这方面的顾虑了。到底运壶动作的份量如何?众说纷云,个人则认为这个种传统的方式,有其保存运用的价值。顺万物之性而随缘变化,乃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随境运用船缘藉以运干壶底,也许正是这种民族性的显露。而藏诸「运壶」的内涵,却有「动从静生,静由动来」的意境。 运壶的动作,乍看之下,虽无出奇之处,但要运得优美,却也要有如运笔书法的劲道,心绪不平,连壶音自难匀美,提壶失劲则壶身难以控稳。运壶应加悬书写,劲道源于肩,均于背而出于指,则壶音自美,壶身自稳。动作飘洒人方。

十、倒茶

倒茶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倒于茶杯;将茶杯紧凑排接,然后在每个杯子上一面倒一面走,使每个杯子能平均倒满,而不是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因为先倒出来的一部分都比较淡。如此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浓度平均、份量相当的茶。 另一种方式是倒入茶海,再分人各茶杯;这种方式可使茶汤浓淡均匀。也有助于茶末沉淀,将之滤留在茶海里,倒茶时。则不拘于必须巡迥分注,茶汤就较不会滴洒桌面。同时。若个人的茶杯忘了放回或不便集中时也较方便倒茶。 倒茶时,如果茶壶出口(或内口蜂巢)被堵住,可用茶针通之,或稍为轻摇一下茶壶,即可顺利倾出。倒茶以八分满为宜。且应全部倒出,壶内不宜留有剩茶,以免过份浸泡茶叶。 倒入茶海时,有习惯把壶架于茶海上任其倾注者,这种方式确实是很便利,但加在较正式的场台上,不要使用这种上架式,还是比较得体。 倾壶注茶,尚须讲究自然。习惯用力强迫倒尽残汤的用意本无可厚非,但仍不宜使劲迫之,如此则有「牵强」之感。 不论那种方式,均须讲究水东的细匀稳健,切勿哗啦直下,情趣尽失,不急不缓,掌握得法,则行云流水其间,有着无限的飘洒,亲自体验,如法者即见其趣。

十一、奉茶

茶杯置于茶盘上奉茶最正式,且应以辈份太小,年龄长幼来区分顺序,主人的一杯要留在最后。 但一般工夫泡法是大家围坐在一起,所以很少使用茶盘奉茶,而代以「手示」说「请」或俗语「来」。个人取杯时仍应注意礼节:臂如应待长辈先取杯、或代长辈端杯后其它人才可各自取杯,这皆是我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明伦﹂之道的表现。 主人请用茶时。客人应把握时机尽快品用,因茶汤温度一降则精华易散,所谓「茶无三拖」的用意即是。此时主人宜再冲入第二泡,使客人品好茶后,不必等候太久而能适时多啜几杯,则更能品出茶中奥妙。

十二、品茶

品茗是品其色、香、味。观汤色之匀雅、寻茶香之扑鼻、尝滋味之韵喉足是茗的要领。 汤色有碧绿的幽雅、有金黄的高贵也有朱红的钝丽。茶香有纯朴的清香、有含羞的花香也有成熟的果香。滋味有圆滑约甘润、有刺激的苦涩也有深沉的醇厚。旋啜旋闻,寻香探味,只要有心品之,即能享得茶中乐切勿一口咕噜直下,那就太辜负主人一片的美意了。 每人的品茗习惯都稍有差异,经验程度也有不同。大家先各自品尝一番,再来谈论一场,交换一点心得、一点意见,不信的话再试试下一杯便得分晓。 欣赏茶香,可举杯鼻前,待热气过后再寻之,如觉得散不凝,可啜上一口,含在嘴中,让茶香上扑,感应鼻腔,也是寻香佳法。再寻杯底留香,或摇晃一下杯子再寻杯底冷香。留香愈久则表品质愈高。继而回寻壶里茶香,更可感受阵阵飘香的自然幽雅。 品味时,啜入一口后,常由口吸气,带之滚动茶汤而出声,或是含于口中,用舌头舐而品之,前者啜而有声,讲求风味,后者啜而无声,注重意境,视个人喜好或叫随君运用。 茶味多少或会有些竹、涩,近人讲究甘与醇滑,但好茶也小是随时随地可得,所以以要苦涩能化为甘醇的茶亦属佳品。 舌头对味觉的反应是舌尖部分对甜与碱,舌之两侧边缘对酸的感觉最灵敏,舌根则对苦味很敏感。

十三、易位

第一泡由主人为宾友服务,是尽地主之谊。为使宾主尽欢并欣赏各人不同的茶艺,适时易换「主泡者」,既合乎礼节又可互为观摩欣赏,所以宾客应坦诚表示「代劳」。 「主泡」虽也是劳动的一种,但凡茶道中人却认为那是一种集动、静相仪的情趣,所以主人有时也不必太客气,给宾客也能领受泡茶的情趣。如此更可提升品茗气氛的浓厚感。 若仍以原茶叶继续冲泡,则从第五个步骤再开始,若须更新茶叶,则应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如要另换别种茶,讲究的话还得另换一把壶。

十四、茶余

摆完茶阵后,应将茶渣倒弃、剩水倒尽,并清理所有茶具,使其干净,置于通风无异味之处阴干,保持干燥,若附有「茶食」也应整理干净,如果把这些细节都留给或任由主人来收拾,是有点「不好意思」 品尝后,再看看叶底即茶渣,可察知采叶是否得当吱茶菁的老嫩。酵酵、焙火的情形……等。有关这方面的常识,可参考本书第七篇。 一组家庭用茶具,通常配有四或六个茶杯。有些人在收拾整理时,会习惯先将杯子分放于茶船上,再以正确方位放同茶壶,轻轻一压,杯子自然一「翻」而「合」,就称之为「四乃皆欢」,象征着你高兴我也快乐。

茶叶生意前景如何送茶叶给医生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5042382 23821872 18723761 3761230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56539) and MATCH(title) AGAINST('25042382 23821872 18723761 3761230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