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儒家的人生观是积极乐观的。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也指出:“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儒家人生观的影响下,人们总是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并且重视现实人生,往往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乐趣。孔子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被孟子发展为与民同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为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作了最好的注解。
中国茶道产生之初便受儒家思想影响,因此也蕴含着儒家积极入世的乐观主义精神。儒家乐感文化与茶事结合,使茶道成为一门雅俗共赏的室内艺能。饮茶的乐感体现在以茶为饮料使口腹获得满足,体现在以茶为欣赏对象在审美中获得愉悦。正因为饮茶有“乐感”,茶事才有可能连绵千载并风靡全球。鲍君徽的《东亭茶宴》诗云:“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这是典型的儒家乐感文化,以山水之乐、弦管之乐烘托饮茶之乐。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将茶比喻为天公创造的灵品,“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苏东坡以茶为乐,故而想不通晋代刘伶为何沉湎于饮酒中。唐代李约嗜茶,以亲自煎茶为乐,煮茶不限瓯数,整日手持茶器而无倦意。黄庭坚的《品令》词吟:“风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品茗感受,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饮茶之乐。
儒家知识分子在修齐治平时,以茶修性、励志,获得怡情悦志的愉快;而在失意或经历坎坷时,也将茶作为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茶录》的着者蔡襄,平日以品茶为乐。晚年因病不能饮茶,但照常每天煮茶,烹而玩之,自得其乐。白居易经历过宦海沉浮后,在《琴茶》诗中云:“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琴与茶是白居易终生相伴的良友,以茶道品悟人生的真谛,清心寡欲,乐天安命。唐代韦应物诗曰“为饮涤尘烦”,指出饮茶可以消除人间的烦恼。现代茶学家庄晚芳也提到:“象饮一杯茶,精神饱满,如神仙一样快乐。”“客来敬一杯清茶……啜茗清谈,无限欢乐……如系同行,边品茶边论《茶经》,更为有趣”。儒家的乐观主义精神融入茶道,使得中国茶道文化呈现出欢快、积极、乐观的主格调。
我爱家乡的茶叶怎么做茶叶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