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茶友聊茶】唐代至明代普洱茶记载、翻译及串解

2020-12-27 11:11:42热度:168°C

  普洱茶产自云南南部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仅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史料缺失或难寻,我们只有从汉籍史书中找线索,找依据。从这些珍贵的只言片语里,去追溯、去研究、去感知“一片产自彩云之南,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神奇树叶”。以求得对普洱茶较为客观的认知。

  特别是普洱茶趋于被绿茶化、黄茶化的今天,更有必要学点普洱茶历史,弄清楚古老茶种、特定环境、特殊历史原因成就的自然后发酵茶→普洱茶具有的特点,从而方能鉴别真伪优劣。

  为帮助茶友搜集及容易读懂记住,特整理此文。还是那句话:非专业,无功利,就瞎聊,有用欣慰,无用别理,权作啜茶自语。

  【唐代】

  863年。学习、研究普洱茶的学者无一不注意到关于云南产茶、制产、饮茶的这一最早记录。

  记载:樊绰《云南志》又称《蛮书》。其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翻译:茶叶,出产于唐初南诏国银生节度府管辖界内的茶山,分散收获(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采摘和制作的方法(还不知道茶的炒制之法,最简单的日光生晒而成)。南诏国诸族用花椒、生姜、肉桂等热暖佐料混合在一起煮了喝。

  串解:樊绰作为一个刺探情报的官员身份跟随经略使蔡袭入滇,却歪打正着,写下一本云南风物志《蛮书》,其书中短短的一句“茶话”可谓每字值万金,第一次将云南茶载入史籍,并将产茶地区→银生城界诸山以及采茶、制茶、饮茶的场面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

  “银生城”→在今景东县,是南诏所设“银生(开南)节度”区的首府。银生节度又称开南节度,其辖区相当广袤。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茫乃道”。据方国瑜教授考证,茫乃道为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相邻的地区。银生节度管内还有奉逸城和利润城,奉逸城在今天原普洱县(现改宁洱县),利润城在今天的勐腊县的易武乡。樊绰所谓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应为在开南节度管辖界内的茶山。

  “散收,无采造法”→樊绰编纂《云南志》时,距茶圣陆羽去世已六十年,当时,陆羽所著《茶经》已闻名于世,唐朝茶已“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相比之下,银生诸山的茶叶生产和制作,就显得相当粗糙,在当时中原人樊绰看来,有些另类,所以说“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是指南诏王族→洱海地区的居民→泛指南诏国诸族。(纠正和道歉:以前的文章《茶友聊茶第2期:普洱茶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杰出贡献》“蒙舍蛮”也称“扑子蛮”就是现在的布朗族。《茶友聊茶第10期:特殊命名方式的普洱茶》“蒙舍蛮”也称“扑子蛮”,今天的布朗族。是自己错误的理解,属于学习不精,考证不严所致,特此纠正和向茶友道歉)

  “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内地流行将葱、姜、枣、橘皮与薄荷等物与茶同置充分煮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的饮用方法,与南诏王族洱海区域的饮茶方法大致相同。原因是南诏与唐朝发生过多次战争,南诏三次打败唐朝军队的征讨,唐军被俘落籍云南大理等地不少于10万人,洱海边李姓白族应是唐将李宓部属的后人。由此推测内地的此类饮茶方法因此传入云南地区,并为南诏的社会上层所接受。今白族喝茶亦有放入姜、椒的,保存着古代饮茶的遗风。

  但唐代云南茶还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后发酵“普洱茶”,只能说是普洱茶的源头。

  【宋代】

  记载:李石的《续博物志》卷七:“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桂烹而饮之。”

  翻译:茶叶,出产于唐初南诏国银生节度府管辖的茶山,采摘没有固定的时间。配上花椒、姜片、肉桂等一起烹煮饮用。

  串解:记载与唐大同小异,可能是引用,或另有依据。此记载也被称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的云南籍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方国瑜(1903~1983年)教授,于1930年写的《普洱茶》给予否定。“按樊绰作书于咸通四年(公元八六三年),根据的是贞元十年(公元七九四年)以前的记录;至于李石之书,作于宋代,用字过茶叶蛋卷省,不尽符合原意了”。就算另有依据,但反映的是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的情形无疑。若如此,说明大理国沿袭南诏贵族饮茶的习俗,采摘、烹饮茶叶的方式并无改变。

  【元代】

  记载:李京《云南志略》在《诸夷风俗》一节中的“金齿百夷(傣族)”条中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

  翻译:傣族居住的今德宏地区,集市街子交易日5天作为一个,……集市上用羊毛毡子、布匹、茶叶、盐巴相互之间用物换物。

  串解:元代傣族集市上,以物易物,以有易无,茶叶成为贸易的主要商品。但此时还没有普洱茶的称谓。

  【明代】

  01

  谢肇淛《滇略》

  1620年,万历年,普洱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出现。

  记载:谢肇淛《滇略》卷三说:“滇苦无茗,非其地不产也,土人不得采取制造之方,即成而不知烹瀹[yuè煮]之节,犹无茗也。昆明之太华,其雷声初动者,色香不下松萝,但揉不匀细耳。点苍感通寺之产过之,值亦不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瀹作草气,差胜饮水耳”。

  翻译:云南茶粗劣没有好茶,这不是因为云南不产茶,而是当地的人不懂得采收制作好茶的方法。就是制出茶叶也不懂得如何烹煮品饮的法度,还是等于无好茶。昆明西山的太华寺,生长的惊蛰早春茶,颜色香气不比安徽黄山松落山的松萝茶(色绿、香高、味浓)差,但是搓揉不均匀精致啊。大理点苍山感通寺出产的茶比太华寺好,价格也不便宜。有身份的士人和没地位的普通百姓,都饮用普茶。晒青的散茶上笼略蒸压制为茶块或茶饼,煮了品饮青草气浓,比喝白开水强一点。

  串解:谢肇淛是福建长乐人,万历年间来云南担任右参政。这时,闽浙一带饮茶之风盛行。闽浙人自认为他们的茶叶淳厚和饮茶方式“高雅”,自然把他们喝不惯的普茶视为异类,以至说“滇苦无茗”。其实,他们还没有发现普茶的优点。但是,当时的云南人,无论有身份的士人,还是没地位的庶民,都饮用普茶。

  从“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这短短八个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万历年间,“普茶”作为一种商品,已广为流通,被当时云南各阶层所普遍接受,已经是一种畅销商品。

  “蒸而成团”四字则指出了当时普洱的加工形式有所改进,已由唐朝时期的“散收,无采造法”演变成了将鲜叶蒸揉后制为团茶形式。

  2

  方以智《物理小识》

  1664年,这是“普洱茶”一名见于文字的最早记录。

  记载:方以智明朝未年撰稿的《物理小识》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

  翻译:晒青的散茶上笼略蒸压制为茶块或茶饼的普洱茶,把它卖给西边的吐蕃。

  串解:不仅正式用“普洱茶”一名而且说明其制作方式为“蒸之成团”,而且在当时已远销“西番”即藏族地区。而此时距清朝设普洱府尚有百年。

  3

  李元阳(白族)《大理府志》和万历《云南通志》

  1562年至1563年,他独立修撰了嘉靖《大理府志》十卷;第三次是1576年,编纂完成了万历《云南通志》。

  记载: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白族)在《大理府志》中的记载:“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

  翻译:大理点苍山感通寺茶树,高有二丈多,茶性滋味不比江苏宜兴的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差。存储的年份越长,茶的滋味醇厚香气更美。

  串解:这种远见卓识,令今天的我们自愧不如。也许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最早记载吧。

  4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1587-1641),1642年初版《徐霞客游记》。

  (大理感通寺古茶树)

  记载: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写道:“感通寺茶树,皆高三、四尺,绝与桂相似,茶味颇佳,煼(炒的异体字)而夏(复)曝,不免黝[yǒu]黑。”

  翻译:大理点苍山感通寺的茶树,都有三、四尺高,极端的与桂花树生长的一样,茶的滋味非常的好,鲜叶锅炒后再到太阳光下晒干,免不了青黑色。

  串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云南采风的日子,品尝了当时向内地学来的新工艺制成的几种云南茶,这些名茶也被他一一记录下来:大理感通茶得到“茶味甚佳”的美誉;在巍山附近,他见识了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三道茶”;到顺宁(今凤庆),得饮昆明西山太华茶(绿茶中的一种)。

  内地移民大量进入云南地区,可溯自明代。明朝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征调大批内地军士戍边,同时降旨让中原、江南大批民户到边地屯垦,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明朝的军事制度以卫所为基础。其特点一是军士来自军户,军户世代当兵。二是纳入卫所管理的军士,须在指定地区屯田或戍守,有事作战无事务农,由此形成以驻军为形式的大规模移民垦荒浪潮。

  明朝还将一些内地百姓迁至云南屯垦。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改变了“夷多汉少”的状况,汉人占云南居民总数的2/3以上。我们的家谱中“南京应天赋大坝柳树湾”说的就是从南京迁移来的。这些移民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其中也包括制作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的工艺以及精湛的名茶加工方法。中原和江南制作茶叶的技术与品茗的方式随之传入云南,让滇青茶的品质得到了一次飞跃,对普洱茶的生产与制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明代,普洱茶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同时孕育着清代的鼎盛。

  2018.03.30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01301872 18725149 51493336 33361872 18720131 01314438 44382090 20905433 54333587 35872090 20903853'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99419) and MATCH(title) AGAINST('01301872 18725149 51493336 33361872 18720131 01314438 44382090 20905433 54333587 35872090 20903853'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