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中国茶业转折点
让我们慢慢接近1886年,这个对中国茶业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
1874-1875年,美国由厦门运回的乌龙茶达34.7万千克。1858-1864年,单由厦门口岸输出的乌龙茶就有181万-317.5万千克。可以说19世纪是武夷茶(包括绿茶和乌龙茶)风靡欧美的时期。
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我国茶业因红茶出口的剧增而急剧发展起来的记载,福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的有关方志中随处可见。举例来说,如同治5年《崇阳县志》载:“道光季年,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炒,雨天用炭烘干,收者碎成末,贮以枫柳木作箱,内包锡皮,往外洋卖之,名红茶。”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商能直接在中国开行、开厂、设库、设栈,使中国茶叶贸易和茶叶生产,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的局面。检阅同治5年(1886)至光绪26年(1900)的有关茶叶出口数,我们可以发现,1886年,是我国历史上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的统计,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继续道光末年和咸丰年间的逐年跳跃式增长。1886年后,由于英国在印度、斯里兰卡引种茶叶获得成功,大批新茶园投产,他们对自己的茶业实行保护政策,致使中国茶业由持续快速发展,蜕变为连年急剧大落。
这种大起和大落,正好也构成我国茶业由古代向近代转化的独特背景。鸦片战争以后,随各国从我国输入茶叶逐年增长的需要,我国特别是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和湖南、湖北等省的茶叶生产,在同治年间,一哄而起,出现了一个盲目发展的高潮。以福建为例,如《东瀛识略》所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邑。自咸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邵郡种植殆遍。”关于福建同治年间植茶的风起,其时闽人卞宝第也有这样一段形象的记述:沙溪“由永安入境,物产茶。土著不善栽植,山地皆租与汀、广、泉、永之人,并且将山旁沃壤弃而出租者,轻本重末,大妨农业,由是客民众多,棚厂联络。”另外《光泽县志》中也提到,“咸丰、同治以来,遍处种茶,生息亦广”。
因此,当1887年以后我国茶叶出口连年递减,茶叶市场一天天被印度、锡兰挤占,我国茶业日趋衰落时,我国的茶商、茶农和有关官绅,开始只会感到突兀、茫然和有点不知所措;但情感接下来的变化,必然是从陶醉回到现实,从失落中寻找原因,痛定思痛,最后确定奋起走改革和重整我国茶业之路。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1886年,是我国古代或传统茶业发展最后所达到的一个巅峰,这个巅峰,同时也是其发展的终端;自此之后,我国古代茶业就一天天衰退和朝着近代的方向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