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永记到华胜茶庄
民国时期,是普洱茶的一个转型时期,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可以探讨,可以追溯的时期。这一时期,传统的茶叶经营模式仍然在发生影响,但茶庄更多地取代了清代的茶铺;传统的产品、销售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沱茶横空出世,饼茶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改变。
为了更好地探寻这一时期昆明的茶庄和茶业经营状况,笔者多次走访老茶庄主人,华胜茶庄的陈佩仁先生。陈老先生高龄接近90,记忆却仍然清晰,它的描绘加上我所掌握的资料,使我能够完整地勾画出当年昆明市茶叶行业的精细的画面。
民国初年的昆明,电灯还是稀罕之物,火车刚刚开通,百货公司还没有出现,商业经营格局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的商业主要有生产、流通、仓储、销售几个环节。而这些环节,又由一些行业帮会(如红糖帮、纸烟帮)或地域帮会(如川帮、滇西帮、滇南帮)所控制。为了打破行业帮会体制,一些商人则正在筹划创立公司。具体到茶叶行业,民国前生产、运输由茶帮专营,茶帮以石屏人为主;下关、四川方面的茶叶经营者则加入滇川茶叶工会,也就是另一个行业、地域结合形成的商帮;仓储、批发由茶行垄断,茶行的经营者一般也是茶帮成员,比如天申行老板周肇京在茶帮中地位就很高;销售则由芦茶行的茶铺(或茶庄)负责。三大涉茶行业各司其责,各安本分,茶庄不去批发与零售,他们只在茶山收购茶叶,压制饼茶,并组织马帮运到昆明;茶行既不做茶,也不零售,只做茶叶的批发生意,在卖方和买方中收取佣金;芦茶铺则坐在店中,卖些芦子、槟榔、草纸、川烟、茶叶等物。至于茶馆业,则与这三个行业关系比较疏远。到了民国,昆明的茶铺变成了茶庄,不但可以零售,也可以进行自己的加工了。
陈佩仁先生的爷爷陈绍实(字克斋)和他的曾祖父一起创立陈永记烟茶铺,既卖川烟,也销滇茶。由于陈克斋经济眼光高超,思想独到,同时愿意为公众服务,他被推举为芦茶行业聚会地点芦茶会馆的管事人,负责芦茶会馆的管理和召集工作。1920年前后,陈永记有两个名字,一个叫烟局,一个叫茶庄,可以看出,除了茶叶行业,那时他在黄烟行业中的地位应该更高。
陈佩仁先生的父亲陈纶(字绶若)生于1891年。陈纶非常聪明,虽然读书不多,只读了3年私塾,但他喜欢研究问题,喜欢动手,很多工作不用别人教,他自己就能琢磨出个大概。1920年他19岁的时候,父亲命他去公益茶行学点新东西。那个时候,到别人家工作的时候需要有保人,如果做学徒是没有工资的。茶行的业务和茶铺、茶庄有很大区别,他们主要负责为茶庄存储茶叶,同时,鉴定茶叶的品质,向买方推荐茶叶,在卖方把茶叶储入茶行的时候,他们还负责向他们提供无息或低息的短期贷款。1922年陈纶在公益茶行“管理柜务”,也就是说他已经成为公益茶行的伙计或先生了,他有权在每年的盈利中分红了。这一年,陈纶先生的父亲为了扩大业务,去广州发展。
1923年,铨盛烟茶庄的老板周铨约请陈纶到他的烟茶庄工作,做茶庄的襄理,也就是茶庄的副总经理。次年,有邻居失火,殃及陈家的茶庄,陈永记被大火烧为灰烬。同年,陈克斋先生也在广州逝世,两祸同至,陈纶呼天抢地,痛不欲生。随后他发誓多做善事,祭奠老人家。以后几年,他诵经拜神,拿出自家的钱粮,为灾民施粥,救济昆明火药库大爆炸的灾民,掩埋遗骨,做了很多善事,被市政府给予徽章褒奖。
1928年,他得到昆华医院第一任院长秦光弘的父亲秦子蕃的帮助,借款3万元开设自己的茶庄华胜茶庄。为此他向老东家铨盛祥的周铨辞职,周铨坚决不放,认为他给陈纶发着双工资,陈纶一走,会给铨盛祥的茶叶业务带来很大损失。陈纶解释说,“我不能一辈子帮人,总要有自己的买卖吧!”他请来当时烟茶业的一些有影响的大佬们,在芦茶会馆摆了两桌,请大家评理。最后,在大家的协调下,他和铨盛祥达成了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是以后华胜茶庄每卖一担茶,都要在利润里拿出50%给周铨。茶庄开业后,周铨每天都要来华胜茶庄坐一会,俨然是太上老板。这个约定一直执行到几年后周铨去世,陈纶又为他们培养了一个姓傅的管理人,此事才算完结。
1930年,陈纶接手过去父亲的事业,成了芦茶会馆管事。芦茶会馆后部是神庙,神庙里供奉有孔明的塑像。还有一些住房,被租给铁路局和法国卜内门公司。这一部分陈纶未作改动,但对前院,却做了大手术。陈纶雇工将原来前院的戏台改造为四院住房,八间铺面,既可以防军队经常以这里空旷闲置而进来驻扎,也可以为芦茶帮所有会员增加一些收入。
华胜茶庄从茶行批发茶叶,回来后分拣、拼配、包装后销售散茶。同时,陈纶先生用自己在公益茶行、铨盛祥学到的技术和销售技巧,加上自己不断地钻研,开发出很多自己的再加工产品,包括沱茶、七子圆茶、方茶、各色花茶等。他们设计了自己的克己正心商标,并买来丝网印刷的设备,自己印刷自己的商标。在他的“克己正心”商标上,写有这样的文字:“专办普洱景谷勐库凤山名茶,专销川广贵黔闽杭赣秦等省”。他们还设计了自己的美寿商标包装盒,盒子外面是梅花鹿、童子、寿星、美女,即麻姑献寿;一打开盒子是一个喜鹊,寓意开盒见喜(与云霁茶庄的美寿商标应该有区别。陈佩仁先生的美寿商标在文化大革命被烧掉,我没有见到)。
1945年,高中毕业的陈佩仁回茶庄帮助父亲经营茶庄,并很快接替了父亲,成了茶庄的经理。在父亲的协助下,他把茶庄经营得风风火火。他们在刘家营现在的冶金机械厂附近买了厂房、仓库,规模化地生产,成了昆明中等规模的茶庄。同时,他们与别人合营染衣厂,为军队和民众大量印染衣服,生意相当红火。他们对新生事物绝不排斥,并且主动琢磨,悄悄试验。比如,抗战时期,他们看到进入云南的大量外省人喜欢花茶,就到昆明近郊的宜良购进珠兰花、茉莉花,自己用花窨花茶。听说有人需要茶膏,他们就用茶梗黄叶等粗老料浓缩熬制,熬成浓稠的膏状体,装入用过的茅台酒瓶,邮寄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看到马子舆经营的瑞丰茶庄销售一种味道很怪的茶,很受在昆明的广东、广西人的喜爱,这种茶应该类似现在的港仓普洱茶。他们也买一点回家琢磨,认为那不是被雨水淋坏的,而是有意为之。他们拿出一些茶叶,自己发酵、蒸、烘,终于做出了类似的茶品,由于没有销售渠道,他们这种发酵茶当时只停留在试验阶段,并没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