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沉浮300年

2020-12-25 16:47:19热度:113°C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比这棵古树的树龄还要古老,陆羽在《茶经》中就曾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中则有巴蜀地区进贡茶叶给西周王室的相关记载,唐宋以后关于饮茶、种茶以及茶叶贸易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些史籍中,总也少不了普洱茶的身影。而有关“普洱茶”名字的来源、茶叶产地以及古茶文化都与云南西双版纳境内神秘的古代“六大茶山”有着深厚的渊源。

  最古老的茶农

  普洱的“普”字是“濮”“朴”“蒲”的同音异写,音译自佤语,是当地布朗、佤(自称布饶、布幸)、德昂(自称布雷)等少数民族常用语言。而这些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即濮人,即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先民,也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茶农,开头提到的邦崴大茶树就是濮人种植栽培茶树的活化石。

  唐朝开始,在今思(茅)普(洱)地区设置银生府(今景东县),并派遣银生节度,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下辖地区为西双版纳与思茅。南诏唐使樊绰在《蛮书》中就曾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家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种饮茶方式至今保留在当地佤族饮用的擂茶制作当中。据记载,银生府产的茶为云南大叶种,与普洱茶相同。此外,清代的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更是明确指出“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将云南茶正式称作为普洱茶应该是在元代,当时普洱地区名为“步日部”,转为汉语音译即为“普洱”,到了明朝中期,“普茶”的说法已经基本固定了下来,万历年间的博物家谢肇淛在《滇略》中记载了“普茶”制作,称“蒸而成团”,这与现在我们所了解的普洱茶制作工艺很是相似。可见普洱茶历史悠久。

  六大古茶山

  西双版纳知名普洱茶山示意图

  六大茶山一般指的是普洱茶的产茶中心,位于西双版纳境内,历史上对于该地区具体位置的记述略有出入。1957年政府组织了专业茶叶普查工作队,对西双版纳地区进行了细致查访与地理考察,最终确定以澜沧江为天然分界线,以东为江内六大茶山,即以易武(曼撒)茶山为中心的革登、倚邦、攸乐(基诺)、莽枝、曼砖茶山,与古籍记录相符合;澜沧江以西则是以佛海(勐海)茶山为中心的南糯、勐宋、景迈、布朗、巴达茶山,即江外六大茶山,是后起之秀。

  从云南的种茶史来看,清中期以前,茶叶的主要产地就在滇西南的思茅与西双版纳的六大古茶山。嘉庆四年,檀萃著书《滇海虞衡志》,尤其记载了“六茶山”产茶的盛况:“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只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这里所指的六大茶山,主要集中在三个茶区,攸乐茶区、易武茶区(包括易武、曼撒茶山)和象明茶区(倚邦、曼砖、革登茶山)。

  六大茶山山水相连,地形、气候、茶叶行业概况植被相近,土地肥沃属于典型的红壤,气候又处于南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常青且鲜花不断。因为并未受到第四世纪冰川的破坏影响,山中保留了繁茂的山茶科植物,随处可见恐龙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桫椤,野生的茶树生长于其间,是典型的大叶种茶发源地。然而这里作为产茶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日照时间短,雾日长,因此从仲秋到孟春,无论是在高山还是深谷,满山云雾弥漫,经常是直到午后才会散去。秋冬时节站到山顶鸟瞰,漫无边际的云海仿佛身处仙境云端,十分壮观。这样的高山云雾也正是出好茶的主要原因。森林古朴,人烟罕至,生态祥和也让这里出产的茶除了本身色香味俱佳的茶质以外,还自带了一份悠远的意境。

  六大古茶山及易武七村八寨示意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