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普洱茶的进宫之路

2020-12-23 12:21:59热度:128°C

  如今喜爱普洱茶的人很多,那你是否知道普洱茶是如何从边陲之地的特产一步步变为宫廷贡茶的吗?

  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

  唐代乾符六年(879年),南诏国(极盛时的统治范围包括今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缅甸北部地区)附属大唐,因双方贸易往来故共设置了一个管理处,取名“步日赕[dǎn]”,“步日”一词在佤语中就是“普洱”的意思。

  那时茶已传至中原,并作为文成公主的陪嫁进入西藏。步日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可解毒散寒,还有消食去腻等功用,用来制作酥油茶是最佳的原料,故藏人视其为珍品,需求量也极大。为此,唐以马匹、乳制品、药材等前往步日交换茶叶,再送往西藏。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

  为了运输时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散茶蒸后压紧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团茶经千里运至西藏,长日驮运中,团茶内的茶多酚因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因此变为黑色,味生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渐渐成为藏区人民首选,这便是普洱陈茶的雏形。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普洱茶成为了促进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交流沟通的引子。

普洱茶的进宫之路

  茶马市场供不应求

  到了宋代,大理国将“步日赕”改为“步日部”。

  此时宋与金连年征战,急需战马,大理国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易与宋,换取绵缎珠玩。茶市的扩大促进了步日各地茶叶种植的面积,只为供应宋的需要。据《澜沧县志》记载:“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传入俄国

  元代时蒙古铁骑攻占云南,将“步日”改为“普日”,加设“普日思么甸司”,辖两甸及南方各地。

  元代中期,普日生产的茶叶随同以肉、乳为主食的蒙古人西上进入俄国。《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正名“普洱”士庶皆饮

  明朝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洱”,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一词和普洱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

  此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京城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着《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成为贡茶赠予外使

  清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等地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

  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府,并禁止私贩茶叶生意。《普洱府志·食货》记载:“普洱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按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茶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杜绝衅端,故不许私人上山作茶”

  云南总督鄂尔泰选取当地最好的茶菁,制成紧茶、茶膏,上供皇帝,皇帝喝了大呼好茶。自此,普洱在已普遍受大众欢迎的基础上,一跃成为宫廷贡茶。

  《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贡茶改为:“团茶、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使团,虽婉言不准所请,但出于礼尚往来,回赠了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大量普洱茶。

  时阮福所著《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的《本草拾遗》则记载了普洱茶的药用价值:“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毒,下气通泄”。

  这么多优点集于一身,也难怪普洱能一步步走进皇宫,成为红透天下的一等贡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