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制作工艺的历史发展
粗制“茶膏”
南唐时期,公元780年,“茶山御史”陆羽偶然间发现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分离继而出现膏化的现象,随即命令茶坊采用“采、蒸、捣、拍、焙、穿、封”的工艺制作茶饼。
其中“蒸、捣、拍”(高温蒸熟、手工捣碎、拍压成形)这3道工序使得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同时在空气氧化作用下,“膏”附于茶饼表面,形成皱纹状,谓之“含膏者皱”。
缺点:采用高温蒸茶等方式使茶的有益物质流失严重,而且并未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茶叶中的膏也只是依附于茶饼表面,与真正的茶膏相差甚远。
压榨制膏
北宋时期,赵汝砺在《北苑别录》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意思是说把蒸熟的茶叶(茶黄),用冷水使其冷却后放到小榨床上榨掉茶黄中的水份,最后再放到大榨床上榨取油膏。
缺点:高温蒸茶使茶的有益物质流失严重,工艺粗糙、工序繁复、产量极低,新制的茶膏“味薄”,品饮价值低。
大锅熬普洱茶膏
明清时期,茶膏经由“茶马古道”传入盛产普洱茶的云南,为了复刻茶膏,当地人以普洱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膏的方式制作茶膏,使普洱茶原叶与茶汁分离,制成历史上最早的“普洱茶膏”。
缺点:用大锅反复高温熬制,茶内所含的诸多的生物酶消失和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失;同时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茶道四要素指的是茶叶茶里茶靖宇体的伤害大。
宫廷秘制普洱茶膏
清乾隆年间,普洱茶膏开始进贡朝廷,深受皇室贵族喜爱,史册记载,雍正、乾隆、嘉庆等都嗜饮普洱茶膏,普洱茶膏还是清朝“八色贡品”之首。
后来,普洱茶膏被皇室引进,由皇室贡品变为皇室御品,着了迷的皇帝召集最好的茶艺师在借鉴宋代压榨制膏的基础上研制了186道工艺改良普洱茶膏,使得普洱茶膏的品质更为卓越。
缺点:皇家秘制普洱茶膏工艺极为神秘,是大清朝最为神秘的古老工艺之一,1925年,随着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普洱茶膏极有可能从此绝迹。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
现代茶膏的制作工艺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膏制作工艺。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
茶膏的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也是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支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