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包忠华解读“世界茶源”云南普洱茶

2020-12-22 17:48:54热度:173°C

  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

  普洱是“世界茶源”

  茶,源于中国,是中华之国饮。陆羽(728—804)《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遑遑数千年,茶孕于春秋,萌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与中华五千文明史同脉相承。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荼者,茶也。上述记载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发现了茶;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国已利用茶叶,并且作为贡品进诸周王室。《茶经》中还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说明,1300年前的中国西南巴山峡川曾经分布有广泛的乔木茶树。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这在国际上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原因是在1824年,国外一些学者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就引发了“茶树发源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争论。直到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去茶叶店自己泡茶怎么消费“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这场争论有了结果。

  “过渡型茶树”是由以肖时英、何仕华等一批普洱市的茶叶专家提出并得到国际公认,即茶树的花、果实等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茶树特征,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栽培型茶树特征。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栽培驯化成过渡型茶树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从此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名扬中外。

  茶树起源于何时?历史学家无从考证,被生物学家解决了。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在普洱市景谷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唯一没有受到第三纪冰川波级的区系,仅见于景谷盆地,距今有3540万年;在景东县锦屏镇文旧小组的田心、景谷县煤厂、澜沧县勐滨等地发现的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有2500万年;有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及117.8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有景东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有澜沧邦崴1800年和景东文岔15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成为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所以普洱是“世界茶源”。

  景东县丫口寨野生型大茶树“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

  “茶出银生”在景东

  中国的西南地区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历史悠久,也许是过去历代统治者及其委派的官员不屑记载农事,云南生产茶叶历史的相关记载就留下很少。《华阳国志、南中志》“平夷县……山出茶密……”(商周时称今富源旧称平彝)。这是云南最早记载有茶的资料。

  公元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诏王世隆派遣部队攻打安南(今越南河内),经略使王宽不能抵御,朝廷另派湖南观察使蔡袭取代王宽为经略使,将兵屯守。樊绰随行为蔡袭的幕僚,为了对付南诏,他受蔡袭之命,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并参考前人著作于公元863年写成《蛮书》又名《南夷志》、《南蛮志》等。此书共十卷,对南诏统治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山川、交通城镇及境外诸国作了详细记述,为现今仅存唐代著述中有关云南地区之专著,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樊绰《蛮书》(管内物产第七卷)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古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城,唐南诏国在景东设银生节度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和临沧市、大理州部分地区、缅甸景栋、老挝北部、越南莱州。“蒙舍蛮”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六诏之一南诏,其民族属于当时称“乌蛮”的一部分,无量山系和哀牢山系为唐南诏彝族政权辖区,隶属蒙舍诏。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由于樊绰太惜墨,寥寥数字留下给后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其实樊绰当年写《蛮书》时是以一个军事间谍的身份来完成的,他从越南河内一路跋山涉水潜入南诏搜集资料。由于受时间、环境、空间的限制,“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所指范围不可能是银生节度的管辖范围,而应该是银生节度的驻地景东县城周边的无量山、哀牢山等群山,也就是说不包括古六大茶山等茶区。比樊绰晚700多年的徐霞客,游历了云南的一些茶山后的游记文章也范围有限,到那写哪。用今天有飞机、卫星时代的视角去理解1200多年前用脚步丈量地球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茶树进化的活化石”——邦崴过渡型大茶树

  从“银生茶”到“普茶”再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

  几千年来中国的茶叶名称基本上根据产地命名,云南最早记载茶名的是《蛮书》。唐代贞元十年(794年)唐王朝与南诏和盟后,在南诏设银生节度,在银生节度辖区内的茶叶官方命名“银生茶”。元朝建置《元史?本纪》载:“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云南行省所定路、府、州、县:上路二、下路十一,下州四十九,中县一,下县五十。普日部(宁洱)、思摩部(思茅)、步腾部(普文)、步竭部(宁洱境内)等属元江府辖”。明朝建置《明史?地理志》载:“云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府五十八、州七十五、县五十五、蛮部六。镇沅府辖禄谷长官(恩乐)、者乐长官(新抚);元江府辖他郎寨长官司(墨江)、普日长官司(宁洱)、思摩甸长官司(思茅)、钮兀长官司(江城)”。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1620)卷三中云:“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这是“普茶”第一次作为专有名词在史书中出现。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为流官制;同年,将普洱通判移驻思茅,又在思茅兼设攸乐同知。清.赵学敏(1765)撰《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对普洱茶的产地区域已作了准确的判定,也是“普茶”到“普洱茶”的官方定义。

  从“银生茶”到“普茶”再到“普洱茶”的名称演变:“银生茶”使用应该从公元794年到公元1294年这期间的近500年;“普茶”的使用应该从公元1295年到1728年这430多年;“普洱茶”从公元1729年至今使用了近280年,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府因普洱茶而名扬天下。当然也不是地名演变了茶名称马上就会跟着演变,是过渐渐的过程。

  无量山、哀牢山是人类最早驯化栽培野生茶树的地区

  野生型茶树种质资源俗称野茶、山茶、大树茶等,多属大理茶和厚轴茶等。多产在西南地区澜沧江流域的原始森林和山凹箐边,呈无序状态,亦有早先居民挖掘野生茶树种植在房前屋后或栽培茶园中。茶叶内含成分中茶氨酸和脂型儿茶素含量比栽培型茶树偏低,故显得茶叶香气低沉,滋味淡雅,少鲜爽感。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以饮之”,今天“银生三道茶”还能诠释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一道为彝族百抖茶;二道糊米茶,就是把大米炒糊、红塘与炒过的茶一起饮用,此法一直用于治疗拉肚子(腹泻);三道椒姜茶,炒茶加姜片、花椒喝了发汗,治疗感冒,这些简单的方法千百年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广泛使用。

  最先人类利用茶为药用。“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经济的先民的集体化身,距今5500年—6000年。云贵高原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普洱市景东、镇沅、景谷、澜沧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器物。当地濮人最早发现茶树的药用,并人工栽培驯化了野生茶树,严格意义上讲古代濮人才是真正的茶祖。我理解的中华民族的茶祖依次为古代濮人、神农氏、帕岩冷、诸葛亮、陆羽等。

  “世界栽培型茶树王”——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大茶树

  云南茶树的“四大天王”

  一般从茶树的粗细是难以客观估算树龄的。茶树长的大小不仅受到土壤、水肥、海拔、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期的被采摘程度才是影响了茶树长的大小的主要原因。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各地都发现有很多大茶树,也就相互“争王”。比如普洱市说千家寨2700年“世界茶树王”,临沧市讲香竹箐有3200年“世界茶树王”等等。为了让外面更好理解,避免混淆,我跟新编《云茶大典》的编委们提议,按茶树类型的代表性植株进行“封王”,他们比较赞同。

  “世界野生茶树王”——生长于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千家寨,海拔2450米。树高25.6米,树幅22m×20m,基部干围2.82米,树龄约2700年。

  “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生长于普洱市景东县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树高8.9m,树幅7×6.6m,最大基部干围2.85米,属野生型古茶树。树生长在山梁上,土壤贫瘠,海拔1940米。是当地先民从野生茶移植栽培而成的大茶树,为目前发现最大的人工种植野生型古茶树,具体树龄待考证。

  “世界过渡型茶树王”——邦崴过渡型大茶树,生长于普洱市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海拔1900米。树高11.8m,树幅9.0×8.2m,最大基部干围3.58米。被誉为“茶树进化的活化石”,目前为国际普遍认可。

  “世界栽培型茶树王”——生长于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香竹箐,海拔2170米。最大基部干围5.82米,树高10.6米,树幅7×8米,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粗壮的栽培型古茶树。

  此外诸如景东县景屏镇龙树村凹路箐野生大茶树,海拔2470米,树高14m,最大基部干围7.83米(3个山字型分枝的围径),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干围最大的,但不能“封王”,这跟看人一样,不能见头发白了,就说年纪大。最重要的是王封多了没有价值。

  景东县凹路箐“山型”野生大茶树

  茶树种质资源的演变及茶文化传播的路径

  根据《走进茶树王国》普查资料分析,普洱市茶树基部干围超过300cm的分别是:野生型古茶树发现9株,最粗大是景东县锦屏镇凹路箐大茶树,树高14米,最大丛围783(3个分枝的干围);过渡型古茶树2株,邦崴过渡型茶树树高11.8m、基部干围358cm,景东县花山镇文岔村过渡型大茶树树高11.5m、基部干围330cm。

  在普查中栽培型古茶树基部干围300cm以上的普洱市没有发现,这可能以采摘度大有关,较大的有景东漫湾镇中山村大茶树,树高11.7米,基部干围273cm;澜沧县安康乡糯波大箐大茶树,树高7.8米,基部干围247cm;孟连县勐马镇东乃红芽茶,树高21米,基部干围240cm等。

  从普查情况分析:普洱市茶树种质资源分布规律,全市范围内都分布有野生型茶树群落,但以无量山、哀牢山更为集中,且茶树相较更大。过渡型茶树种植也是以无量山、哀牢山地区相较多、树大、栽培历史更久。在无量山、哀牢山地区茶树品种比较杂乱,人工种植野生茶和过渡型茶品种多,这些杂交品种通称为景东茶种,这类原始性品种大茶树多,小茶树少;越往南走的宁洱、澜沧、西双版纳方向(历史是属普洱),茶树品种越纯。

  根据茶界独立评论人李国标采访云南大学高照教授,写了《复兴景东茶,等待千年的轮回?》一文,他以高照教授的观点为基础,并加以发挥,认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但不是茶文化的原产地。云南的原住民利用茶树虽然非常早,但都是当食物与药物在简单利用,非常原始落后,谈不上有多少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巴蜀大地。因为在古代,巴蜀一直是整个西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的,拥有最先进的农耕文化。巴蜀人把茶叶进行大规模栽培与改良茶树品种,不断改进种植、加工与饮用方式,然后再将这种茶文化传播到其他地方去。为什么在云南各个产茶的地方,甚至包括缅甸与老挝的部分产茶区都流传着“孔明兴茶”的传说,这是因为三国时期,通过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大力治理南中,这对云南而言,是跟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的一次剧烈碰撞与交汇,巴蜀大地的茶种与种茶、制茶技术也首次传到了这个化外之邦,许多云南少数民族的先民感谢诸葛亮开发南中,带来了巴蜀先进的茶文化的贡献,因此把诸葛亮尊为“茶祖”,当成茶神来祭祀。

  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是云南的澜沧江流域。在史前云南的野生型茶树中的阿萨姆卡种,本来是只适应在比较湿热的地区生长,通过基因变异有个别茶树能适应温凉的气候,于是这些变异的茶树就能迁徙到巴蜀大地大量繁殖,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成了中小叶种。而巴蜀的先民们对这些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良种,逐渐形成茶文化的概念。在巴蜀先进的茶文化的不断参透、影响下,澜沧江流域的先民们也把那些当药和野菜使用的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进行规模化种植,并加工茶叶,改进品饮方法。”如在景东县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发现一颗大茶树,“树高8.9m,树幅7×6.6m,最大基部干围285cm,属野生型古茶树,是早先人们从深山中把野生茶苗人工移植而成,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野生型古茶树,被誉为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的活标本。

  云南省知名茶文化学者詹英佩老师,曾著《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等名著,她计划撰写一部《无量山》的书,为此于2014年1—3月深入景东无量山的景福、林街等乡镇实地考察50余天,走访近百个村寨。她计划再走访无量山中一百个村寨。这是她在云南看到大茶树最集中的地方,直径80—100公分发现有不少,直径30—40公分的比比皆是,这样的资源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她认为云南谈茶历史文化,茶树起源、演变,离开景东无量山、哀牢山和银生茶文化就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普洱是“世界茶源”,而无量山、哀牢山是“世界茶源”的核心。其茶种向中原地区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中小叶种,向云南其他地方传播过程中,茶树品种不断得以提纯。人们不断追求产量高,茶气重的品种进行推广。从推广路径上是以景东为中心(镇沅县过去大部归属景东)逐渐传入四周的景谷县、宁洱县、墨江县和相邻大理州南间县及一江之隔的凤庆县、云县等地,这些地区茶树品种纯度比景东高,也出现部分人工栽培野生型、过渡型茶树和中小叶种茶,只是比例比景东小。如在宁洱县困鹿山皇家茶园的400多株大茶树中间,具有大叶种和中小叶种混植,后来种植的茶树小叶种茶就更少了;从宁洱传到西双版纳、澜沧等地之后茶树品种又提升了大一步,以版纳六大古茶山,澜沧县景迈山、邦崴古茶山品种近似;版纳的良种与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也开始向北传播,到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版纳地区的茶种传入到双江县勐库镇,培育成为著名的勐库大叶种,再逐传到就是云县、凤庆等,最后回到祖先地景东。我这里只能从目前茶树品种情况和地域进行简述,实际茶种的推广是通过人类活动传播的。我到景东的很多老茶区采访,当地人总会说“这些连片种植,有三、四百年树龄的,据说是从勐库卖来的茶种,大的就不知道了”。勐库大叶种茶在清代之后成为云南茶的主推良种,成为历史上云南茶树品种的代表。

  普洱是茶马古道源头

  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年)中有“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叙述。西番指今西藏、青海、川西等地的藏族。说明普洱的茶叶早在唐代就远销西藏。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证过,在《茶经评述》中说到:“银生城古址在今云南景东县,唐时南诏国的重镇,是与波斯、婆罗门等国进行贸易的地方(波斯即伊朗,婆罗门指古印度)”。

  自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641)入藏之后,茶叶便成了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饮品,并形成了独特的饮用酥油茶的习惯。藏族“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是滞,三日无茶则病。”然而,藏区需要大量的茶叶却不产茶,只能依靠山水相连的云南和四川。唐王朝为更好控制吐蕃(西藏),要求四川和云南限量销售茶叶给吐蕃,但南诏毕竟是一个自主政权,不同于四川,并曾与唐朝反目而与吐蕃结盟,云南大量的茶叶通过人背马驮向大理、丽江、德钦进入西藏,云南的普洱茶就成了藏区主要的茶叶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了以普洱地区为中心的大规模的茶叶加工和贸易,普洱成为茶马古道源头。据《普洱府志》记载,明清时期,以普洱府(今宁洱县)为源头的茶马古道共有五条。

  (一)东北路—进京官马大道亦称“前路官马大道”,从普洱府驻地宁洱北上,经石桥寨—头酒房—菜庵塘—磨黑—四堂庙—孔雀屏—把边街—魁阁塘—把边江渡口(过铁索桥)—哨牌—通关—墨江—元江—清龙场—杨武—峨山—玉溪—呈贡—昆明后,经曲靖入石门关道(又称“五尺道”)进入四川成都,再经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

  (二)西北路—普洱西藏茶马大道,又称滇藏茶马古道或滇西后路茶马商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生命力最长、路途最为艰险、最富神秘感的古道。从宁洱出发—恩乐—景东—南涧—下关—丽江—中甸—德钦—拉萨,出境入锡金、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

  (三)西南路—宁洱澜沧茶马大道又称“旱季茶马大道”,从宁洱—思茅—六顺—糯扎渡过澜沧江—澜沧——达缅甸。

  (四)南路—宁洱易武茶马大道,从宁洱—思茅—麻梨坪—石膏箐—曼克老—整董—易武等六大茶山——老挝的琅勃拉邦—万象。注意东南路和南路从宁洱—思茅—整董段是重叠的。

  (五)东南路—宁洱江城茶马大道,是一条将普洱茶销往国外的重要运输商道。从宁洱—思茅—麻梨坪—石膏箐—曼克老—整董—营盘山—阿树寨—江城—坝溜渡口(沿李仙江而下)—越南莱洲—海防港口,全程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再经海防转运香港、澳门、南洋各地。特别在1901年到1942年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普洱茶销往国外距离最短,最快捷的一条通道,成为一条“水上国际茶叶之路”。是茶马古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

  后记:国际茶业大会是国内唯一经商务部呈报,外交部审核,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国际性茶业会议,自2005年首届在杭州成功举行之后,又分别在长沙、成都、杭州成功举办。2013国际茶业大会于2013年5月25—27日在普洱市召开,这是首次在州市级城市举办的国际性茶业会议。会上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与前任主席麦克?本斯顿共同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的称号。会后我负责完成了《2013国际茶业大会三个论坛汇编》,也努力着去解读“世界茶源”。一年后通过不断学习思考,重新修改、充实《解读“世界茶源”》。文中部分观点可能与前辈们的观点相左,同时由于水平有限,解读不到位、不准确的地方敬请谅解,也期望给予指正。

  作者:包忠华 来源:文汇网 发布时间:2014/7/1813:03:20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6925450 54502710 27102966 29662233 22330116 01164232 42322971 29711872 18725220 52200117 01175238'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93003) and MATCH(title) AGAINST('16925450 54502710 27102966 29662233 22330116 01164232 42322971 29711872 18725220 52200117 01175238'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