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秘境云南:寻找茶的发源地(上)

2020-12-22 17:04:50热度:168°C

  茶,源于中国,是中华之国饮。陆羽(728—804)《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遑遑数千年,茶孕于春秋,萌于秦汉,兴于唐,盛于宋,发展于明清,与中华五千文明史同脉相承。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其果实之珍者:--园有芳蒻、香茗”。荼者,茶也。上述记载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发现了茶;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国已利用茶叶,并且作为贡品进诸周王室。

  《茶经》中还写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这说明,1300年前的中国西南巴山峡川曾经分布有广泛的乔木茶树。

  茶源产地是中国还是印度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这在国际上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原因是在1824年,国外一些学者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茶树,从此在国际学术界就引发了“茶树发源地在印度还是在中国”的争论。

  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

  直到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地区(现普洱市)举办,来自亚洲、美洲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位专家学者亲临邦崴古茶树现场考察分析,达成共识:“澜沧邦崴古茶树通过分析其染色体组型,并与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的核型对比,结果发现邦崴大茶树核型的对称性比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对称性更高。

  景东县丫口寨野生型大茶树“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

  证明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权威论断,从而使得这场争论有了结果。

  “过渡型茶树”是由以肖时英、何仕华等一批普洱市的茶叶专家提出并得到国际公认,即茶树的花、果实等繁殖器官为野生型茶树特征,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栽培型茶树特征。

  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普洱市古代濮人早期栽培驯化成过渡型茶树存活至今的珍贵“文物”,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的《茶》邮票一套四枚,“澜沧邦崴古茶树”上了邮票,从此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名扬中外。

  茶树起源于何时?

  茶树起源于何时?历史学家无从考证,被生物学家解决了。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公布了在普洱市景谷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也是唯一没有受到第三纪冰川波级的区系,仅见于景谷盆地,距今有3540万年;

  在景东县锦屏镇文旧小组的田心、景谷县煤厂、澜沧县勐滨等地发现的中华木兰化石,时代为第三纪中新世,距今有2500万年;有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及117.8万亩的野生茶树群落;有景东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活标本”;

  有澜沧邦崴1800年和景东文岔1500年的过渡型古茶树;有以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为代表的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园,成为世界唯一的一条从宽叶木兰化石--中华木兰化石--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茶类植物垂直演变完整的生物链。所以普洱是“世界茶源”。(图文来源包忠华)

杭州茶叶博物馆暗访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5563019 30195238 52383647 36470326 03264916 49165350 53501872 18722136 21362302 23025220 52202156 21560308 03084147'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91797) and MATCH(title) AGAINST('35563019 30195238 52383647 36470326 03264916 49165350 53501872 18722136 21362302 23025220 52202156 21560308 03084147'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