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大滇说茶(103):当皮肤轻轻掠过茶二

2020-12-18 09:08:53热度:121°C

  昨天我们说的是毛茶加工过程,今天我们以饼茶的加工来说下,皮肤感觉在茶加工中的作用。

  在晒青结束之后,就成为了毛茶,毛茶经过筛选杂质以及黄片,就可以开始进入精制阶段。对于纯料茶来说,非常简单,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蒸茶,但是对于大多数茶来说,还有个拼配的环节。不同年份茶的拼配,不同地方茶的拼配,不同季节茶的拼配,这些配方多数来自于多年的实践。单纯就毛茶拼配,试图推断出紧压茶的口感,是不准确的,只有经过历年来的实践,了解压饼前,压饼后,存放后的完整变化,才能断言这个配方是否成熟。

  蒸茶这个环节,也许有很多茶友在茶博会上看到,用蒸锅蒸的,也有某些茶友DIY在家里蒸茶,然后压制,大滇一直有个偏见,即这些做法都是不适宜的工艺。我一直推崇锅炉蒸汽,在3-5秒内完成蒸茶这个过程,动辄蒸10多分钟,我不认为这个茶还有精神气。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即鲜奶用巴氏杀菌跟你自己用锅煮几分钟,最后的口感对比下,十多分钟的蒸茶,茶的活性大大降低了。对后续的存放不是很有利,因为普洱茶是用来长期存放的。

  我们在大厂生产线上看到,工人把称好的毛茶放到蒸汽下,几秒钟就接着放入布袋,然后开始揉饼,这个时候,又是考验技术的时候了,饼揉得圆不圆,面茶里茶是否适当,能否压紧都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不趁着茶的温度还比较高的时候,揉成型,并迅速压制,茶冷了,根本压不紧,只能二次加热,再压,茶的滋味损失相当重。我们曾经遇到这种情况,即同一批茶,经过不同茶厂压制,口感迥异。有茶商会质疑是否茶厂换料的问题,但实际上,如果茶厂新手较多,加工的茶饼需要二次返工的话,那么,茶的滋味完全不同,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一次压不好,打散,重新蒸压,再次成饼,这样的茶,新茶时期,香气扑鼻,但对于存放来说,基本上已经可以宣判死刑了。我想客观地说,这种情况,几乎会在大多数茶厂发生,只是这个比例有多高的问题。因为每个茶厂都会有新手。对于大滇来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苦笑!做一个艰难的取舍,一再叮嘱厂长,宁愿饼型不周正,千万别炒回锅肉,宁愿厚薄大小有差异,也不要回炉做。店里有片秋班章的废品,表明了废品的,我在茶厂自己标的。

  现在我们太多时候,去关注原料,关注鲜叶的加工,却往往忽略了在压制过程中导致的不良反应。这个错误,不仅仅是初级茶友,实际上,大部分高级茶友,老茶友,茶商都忽略了加工问题。看见许多茶商,非常舍得花钱买好料,但是却随便找个茶厂,以最快速度压制完茶,匆匆而去。我有时会感叹这些茶,对这些茶的命运表示担忧。由于在成品加工中,温度非常高,变化很巨大,实际上我们要给予更高的重视。蒸茶,要求温度高,时间短;揉茶,速度要快,眼疾手快。

  压茶,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我压坏了20多个饼才明白,一锤定音的重要性。石磨压上布袋那一瞬间,与其叫做压,不如叫做砸。讲究的是爆发力,我会建议在这些环节中,都别带手套,这种感觉的累积非常重要,以至于熟手最后完全可以闭着眼睛,凭感觉来完成整个工艺。

  最后,踩石磨,也许大家看过一些十八少女踩石磨,姿态优美。嗯,我必须得告诉她们,请露出你可爱的脚趾头,赤脚上阵。我当然无意与去评论女孩子的脚长得好看不好看,而是,皮肤接触到石磨,沿着石磨周边,你可以感觉到茶饼的轮廓正在成型,松紧,都是你的掌握之中。对于压制石磨饼来说,饼的边缘掉边,压不紧,是一个太正常不过的初级错误,但有人压制了几十年,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最后发狠,用了更大的石磨,用了很大的力气,把石磨饼压成了铁饼,完全丧失了石磨压制应该有的优势,所以,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最好沉默,用皮肤去感知。

  我对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嬉皮笑脸,谈笑风生的人缺乏好感,当然,我也会一起谈笑风生,但是绝对不会把这样做出来的茶,作为我收购的目标。在石磨压制成饼后,大体的关键工艺就茶叶和面包小说全集结束了。需要说明的只是干燥了。

  正常工艺手工石磨压制的茶,松紧适度,在西双版纳的春天,是完全可以阴干的,而对应压制过紧的茶,只能用烘干。回想起若干年前,跟台湾一个爱好者的争论,关于这个烘干,把烘干等同于烘青,台湾资深茶友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在大厂的茶都是烘青茶,因为都是机器压制,烘干的。事实上,这样的结论非常不公平,也非常不合乎实际。即便大厂的烘干,正常工艺也是利用锅炉的余温,用地热管来烘干,而不是明火烘干。想象下,北方的暖气管,大厂的烘房,实际上等同于用了暖气管,烘房的温度是可以调节的,如果烘房温度在40度左右,实际上是可以接受的。

  许多茶商催货的结果,使得厂家把烘房的温度提高,分分钟新鲜,秒秒钟出炉,实际上是对自己和茶友非常不负责的。对于铁饼或者压制较紧的茶,不烘干是不可以想象的,外面干了,里面不干,就是俗话说的外酥里嫩,中间一定会发霉的。同样,我对于大饼,1公斤以上以及瓜茶,超过几公斤,几十公斤,我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一个50公斤的大瓜,你让我如何衡量里面有有没有发霉?类似茶品,还有茶柱,如果说竹筒茶,因为直径不大的缘故,还能够保证干燥的话,几十厘米粗的茶柱请给我一个解释,中间如何干燥?不要告诉我,干茶不蒸就可以压制成型? 文/大滇飞扬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0832165 21654321 43211872 18720308 103 03090326 03262117 21173804 38042384 23843965 39653965 3965345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82214) and MATCH(title) AGAINST('20832165 21654321 43211872 18720308 103 03090326 03262117 21173804 38042384 23843965 39653965 3965345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