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升学堂|关于普洱茶的这些历史知识,你都知道吗?
然而,最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普洱茶的人,是唐代咸通三年(862年)曾亲自到过云南南诏的唐吏樊绰,在其著《蛮书》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城(今云南景东)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南宋李石撰《续博物志》卷七,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普洱茶”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在明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所著《滇略》中,第一次提到了“普洱茶”这个名词:“士庶所用,皆普茶也。”文中“普茶”即现在的“普洱茶”。
普洱,唐代为南诏所属银生节度的奉逸城;宋代大理时期基本沿袭不变;元代属元江万户府下的普日部;明代属元江府下的普日长官司。
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为留官制,下辖思茅、威远(今景谷县)、他郎(今墨江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管辖范围包括今云南普洱地区大部分和西双版纳全境。
普洱茶贸易起于何时?
据《普洱府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西蕃是指西南地区的藏族同胞,普茶即普洱茶)可见,唐代就有普洱茶的贸易了。
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同样记述了:“普雨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文中“普雨茶”即“普洱茶”)
历史上的普洱茶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之分。明代《滇略》和清代《普洱茶记》都有明确的记载。
在清代,普洱茶往往被加工成五斤、三斤、一斤、四两、一两、五钱等重量不同的团茶,还有茶膏、散茶等。是清宫中深受皇亲贵族喜欢的佳茗之一。早在乾隆年间,普洱茶就分别用瓶、锡筒、木匣装置,每年上贡到宫中。
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当年普洱贡茶精品——“人头茶”一个,其重约五斤,形状完整,色泽显明。
“普洱茶”之名从何而来?
清朝倪蜕在《滇云历年传》卷十二中写道:“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转行,由来久矣。”
据《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莾枝、五曰蛮嵩(今蛮砖)、六曰慢撒(今易武),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普洱茶在当时已是盛名已久,并且已经成为了“滇”(云南省)的一张亮丽名片。那么“普洱茶”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最被人们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因地(普洱)而得名”。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因此也制约了交通的发展,阻碍了普洱茶走向外界的步伐。
当盛产于滇南地区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茶叶走向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时,位于交通要道上的普洱就成为了运输与贸易的集散地。经普洱运往外界的茶叶,就被人们称之为“普洱茶”。
知识无价,乐在分享!本期陈升学堂就到这里,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