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鉴别(黑体普洱茶膏)
2、观察膏体外观。一是如果是黑色,表示生产时间不长;二是膏体表面泛出一层白霜,表示已有一段出产时间,而且白霜愈重,证明陈化时间愈长。至于能否依据挂霜的多少来明确年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挂霜的多少除了有时间因素外,也与存放方式和环境等因素有关,裸露在自然条件下,挂霜既少且慢;反之,在密闭的条件下则挂霜很快。是否挂霜不能作为陈化时间的依剧,也不是辩别普洱茶膏品质的主要条件。 3、观汤色,注重通透性与亮度。这是鉴赏茶膏很重要的环节。汤色通透,呈宝石红,完全溶解后无沉淀杂质,证明茶膏内含杂质极少,萃取的环节比较严谨,品质较好;反之,汤色发暗,且有悬浮物,无通透性,不完全溶解,杯底有沉淀,证明杂质较多,提取的手段相对落后(大锅熬制的茶膏绝大部分属于这种)。如汤色混浊、呈暗红色,并带有大量沉淀物和悬浮物,闻上去有不舒服的味道,不属于优质茶膏,不适合饮用。拣剔茶叶图片石美茶叶诈骗
4、注重口感的醇厚度与滑感及特有的沉香味。这是鉴赏茶膏最重要的环节。很多茶膏的汤色呈红色,也通透,但是一品,缺少一种厚重感,更缺少滑润度。这是茶膏内含物质太少,原因一可能是选料太差,二可能是高温状态下茶膏内的大量生物酶被破坏,至使茶膏缺乏后陈化的“动能”所致。因此好的茶膏一定是甘甜醇滑(果胶含量高),有一定的厚度(内含物质多)、有淡淡的一股中药香(沉香)。只有这样品质的茶膏才能达到入口即化、生津极快和回甘持久的特点。(这里所说的沉香是一种舒服的感觉,要与大锅熬的茶膏所产生的糊味区别开,现在作坊大锅熬制的茶膏因为温度不好掌握,熬出的茶膏一般都有一股糊味,呆子茶膏没有这种糊味。)
普洱茶膏是从普洱茶中萃取的精华,它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品饮价值。
同普洱茶相比,茶膏的吸收性更好,所以相对营养价值更高,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著作《本草纲目拾遗》对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几乎是“夸张”式的描述:“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可见,他认为普洱茶膏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显然赵学敏的描述得有点夸张,但恰恰证明了茶膏的珍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