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普洱茶膏的巅峰离不开乾隆皇帝的推波助澜!

2021-01-29 12:35:42热度:268°C

  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乾隆皇帝将普洱茶膏制作工艺迁入清朝皇宫自己制作,之所以这样做的愿意有两点:

  第一,当时的云南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反清复明”,加之地处在边陲,离京城路途遥远,统治者极为害怕投毒;

  第二,云南土法制作的茶膏基本上以熬制为主。这种反复的熬炼与“炼丹术”有点相似,其铅、砷的含量自然很大。加之这种高温会破坏茶叶多种营养物质,失去原有的价值。

  乾隆时期,乃至以后的茶膏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萃取、宜昌茶叶茶叶对比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贡的普洱茶。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了选料更精细,或者防范茶中投毒,竟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将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检验—解块—漂洗—检验”。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制作,其压榨的整个工艺极其复杂,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又称为“宫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普洱茶膏”由此正式确立。也就是我们现今俗称的“宫廷普洱茶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8532293 22931872 18722464 24642136 21366559 65592369 23693275 32751827 18273110 31103912 3912340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47659) and MATCH(title) AGAINST('38532293 22931872 18722464 24642136 21366559 65592369 23693275 32751827 18273110 31103912 3912340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