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为什么连古代皇帝都为它疯狂?
在《简述茶膏千年史读懂过往的兴起与没落》一文中,我们知道了茶膏在过去的大起大落,感叹一种文化在流传过程中的曲折变迁,不如再来听听那些鲜为人道的小故事,看看在古人眼中的茶膏的模样。
茶圣眼中的茶膏
唐朝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尽管当时的茶膏并不是现在这样独立存在,但从“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畏流其膏”等描述来看,茶膏成为了当时鉴别好茶的一个参考。茶圣认为,应挤压出茶汁形成膏状物并保留附在茶叶表面,使得茶的表面看起来光泽、有细腻的皱纹状,这样才是最好的饼茶。
学者眼中的茶膏
不仅是茶圣,北宋的蔡襄在《茶录》中也指出“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其中的“珍膏”就是茶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油膏其面”的做法就像破坏了一饼茶,但是古人似乎很热衷于将茶膏作为饼茶的陪衬,或者更应该说,茶膏使饼茶的价值提升了一个高度,这样一想,也还是挺有趣的。
不过北宋另一位茶学者陶谷倒是更关注已经成为独立产品的两款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还将其纳入自己的著作《茗荈录》之中。
皇帝眼中的茶膏
宋代饮茶风盛行,举国上下热衷于茶品,帝王之中嗜茶者也有不少,当中以宋徽宗赵佶最甚,还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书中有一段描写到茶膏的,大致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饼茶表面多皱纹;膏稠者,饼茶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就是宋代好茶的代表,茶膏的存在对饼茶好坏的评判已经列为标准了。
看过了在茶圣、学者、皇帝眼中的茶膏,从这几个典故中,小编感受到了茶膏在古人心中的分量,而且与现在相比,古时的茶膏似乎显得更为神秘和珍贵。不知道你读过以后又感受到了什么,对茶膏的好奇有没有又多了一点?感兴趣的话可以继续留意后续的介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