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黑茶 > 云南普洱> 正文

茶膏实属世界第一款速溶茶

2021-01-29 12:29:29热度:169°C

  茶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在清朝时更是成为皇家贡品,是皇室养生的专享品。南唐时的《十国春秋》、宋徽宗《大观茶论》、清朝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上均有茶膏的相关记载。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它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珍贵。

  因此可以说,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是其它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及,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归可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不过,当时的“含膏”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距离。

  茶膏真正形成于宋代。宋朝的制茶者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茶叶梗用途大红花茶叶”,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成为独立的产品。

  清朝出现的茶膏为“普洱茶膏”,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后来则有由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低温提取、低温干燥,“普洱茶膏”跃上新的台阶,“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现代茶膏的制作工艺则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方式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在更加繁复、细致的工序下,把茶汤的提取和浓缩,控制在常温40摄氏度左右。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这些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的溶解到茶汤再收敛成膏。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2464 24644221 42214284 42844232 42322971 29712158 21585027 50273178 31784357 43574060 4060187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147223)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2464 24644221 42214284 42844232 42322971 29712158 21585027 50273178 31784357 43574060 4060187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