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茶叶的时候如何装懂,避免受骗?
先说包装茶, 好点的茶包,都是整片原叶焙制再切碎,并非都是下脚料。
鉴别好茶通常采用看、闻、摸、品进行鉴别。即看外形、色泽,闻香气,摸条索,开汤品尝。
看色泽----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色泽特点。绿茶中的炒青应呈黄绿色,烘青应呈深绿色蒸青应呈翠绿色,龙井则应在鲜绿色中略带米黄色;如果绿茶色泽灰暗、深褐,质量必定不佳。绿茶的气色应呈浅绿或黄绿,清澈明亮;若为暗黄或混浊不清,肯定也不是好茶。红茶应乌黑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红茶,其茶汤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若汤色暗淡,混浊不清,必是下等红茶。乌龙茶则以色泽青褐光润为好。
看外形----从茶叶的外形可以判断茶叶的品质,因为茶叶的好坏与茶采摘的鲜叶直接相关,也与制茶相关,这都反应在茶叶的外形上。如好的龙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钉;好的珠茶,颗粒圆紧、均匀;好的工夫红茶条索紧齐,红碎茶颗粒齐整、划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锋露等等。如果条索松散,颗粒松泡,叶表粗糙,身骨轻飘,就算不上是好茶。
闻香气----各类茶叶本身都有香味,如绿茶具清香,上品绿茶还有兰花香、板栗香等,红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乌龙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气低沉,定为劣质茶;有陈气的为陈茶;有霉气等异味的为变质茶。就是苦丁茶,嗅起来也具有自然的香气。花茶则更以浓香吸引茶客。
尝滋味----或者叫茶叶的滋味,茶叶的本身滋味由苦、涩、甜、鲜、酸等多种成分构成。其成分比例得当,滋味就鲜醇可口,同时,不同的茶类,滋味也不一样,上等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则淡而无味,甚至涩口、麻舌。上等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低级红茶则平淡无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饮后口有回甜。
茶叶装腔的秘诀在于茶叶辨别知识,当然最好是全面学习茶叶知识,茶叶知识推荐阅读网址:
其实要得到茶的理论知识很简单,买本书看看就okay,中国茶文化理论上东西的很少,看着记下,来几句就nb了。去百度茶吧逛逛,收获也不少
这个我觉得多少还是需要一点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的,但是比较稳妥的方法是选择一些正规厂家的产品,QS,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齐全的产品,有时候茶农手里直接收来的茶叶不见得就是好茶叶,农残监测这一块无法保证,但是正规厂家的一般还是好些。
“茶没有好坏的,适合就好”“喝习惯就好了。”
原本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却很容易被茶商利用来忽悠。这句话实际上是有上下文的,这里所谓的“茶”是指“各种茶”,而所谓的“适”包括了口感、身体和价格的适应性等。确切的说:六大类茶、花茶、花草茶等等茶是各有千秋的,你不能说那种茶一定比别种茶好。但是,就某一种茶而言,绝对是有好坏之分,不然整个茶叶审评体系的基础就没有了。
“我这茶虽然香不好,但是韵好。”
香气是判断茶叶好坏的最基本标准,连香气都没有,还谈什么韵?
“不苦不涩不是茶”“不苦不涩不是岩茶”等等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哪个茶商还敢这么忽悠,呵呵。
“涩是茶汤力度的表现”“涩能衡量出茶汤的力度来”
就举出一个反例:好的普洱老茶,没有一个是涩的,但是没人敢说那样的茶汤没有力度。事实上,力度的大小不在于挥拳的幅度,而是最后击拳的效果。只有回甘强、生津长、滋味厚、留存久的茶汤,才是有力度的茶汤。
“我认识XXX茶叶大师”“我是XXX茶叶大师的亲戚“(言下之意,我的茶好哦)
你是卖茶,不是卖人情。张天福的亲友邻居就一定懂茶?更何况还未必是真亲戚。
“我这茶是纯天然的野生好茶”“野生茶才是好茶”
茶叶是人工驯化的经济作物。小乔木、灌木类的茶树都是长期人工驯化的结果。没有人管理茶园,无肥力、无除虫除草等,茶叶生长未必就好,质量不一定有保证。
“现在不好喝吧?我这茶放几个月(一两年)就好喝了。”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来说未必是忽悠,普洱茶、白茶、岩茶、凤凰单丛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存放后,会变得好喝,或是因为陈化,或是因为退火。但是,绝对不是所有茶存放后就一定好喝的。垃圾普洱,放100年也是垃圾。烤焦的岩茶,退100年火还是烤焦的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法。对于普通消费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一次买太多,等存放效果出来后,再来判断是否信任该茶商。
“我这个茶一喝会上瘾的。”“你喝习惯我这茶,就觉得别的茶没味道了。”
茶又不是鸦片。至于说“喝习惯”这个概念,确实,刘姥姥一辈子喝苦茶,习惯了,也就觉得老君眉不灵了。
“这个茶只有我家才有”“你只有在我这里才喝得到这样的茶”
这句话严格意义上也未必是忽悠,可是“独有”不等于“好”;不能因为所谓“私房定制”的概念就漫天要价。
最后小编要说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提法:茶农茶才是好茶。这个概念也有忽悠的成分,广大茶农的生产条件有限,没有完整的精制工艺,生产的毛茶未必就真的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