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茶之野,在于何处?
安溪茶叶批发市场——茶都夕阳
今天喝着一泡野茶的时候,想起之前在市场里的所见所闻,所以今天也想来聊聊野茶的一二事。
随着野枞、高枞、老枞等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在市场上喝茶,在同同学老师们交流时,也经常碰到野茶相关的产品。
但很多时候我所碰到的产品,不过都是采制一些粗老叶片所做成的,粗梗粗叶粗条索,确实看起来极具野感,但实际上一口下去,又不过只是单一品种采老叶制成的产品。
再者,很多商家在介绍野茶品质的时候,概括滋味香气也都只用一个很玄乎的词“野味”,但这野味如何,又在何种野茶产品中得以体现,这又一说再说说不清了。
令人迷茫的粗梗粗叶以及野味目前我们所大多接触到的野茶产品无非为以下两类:
1.天然型野生茶:自然野生繁殖的茶树
2.栽培型野生茶:人为种植后长时间未进行人工干预管理的茶树
前者目前自然界存有量较少,如云南的野生古茶树,每年生产量较低,我们也很难接触到,
后者可细分为:一种为为种植后就没有进行人工干预的茶树,另一种为种植后长时间未人工干预,又被人为接管干预的茶树。
这两者中,前者的接触可能性又较低,后者因其较高的产量而成为我们在市场上接触较多的茶产品。
老家的野茶树,为六七十年代荒废茶园移栽不论哪种茶树类型,因其生长环境的复杂性,其较为普遍的特点还是产品在香气和滋味上的特异性。
从生态环境上来说,野生古茶树在自然生长中需要面对环境的多种胁迫,例如病虫害,营养竞争等,故而相对人工干预下的茶树在内含物成分构成上会有所差异,往往在感官上表现会更加具有刺激性。
除此之外,除去单棵采制茶产品的情况,野茶树的采制中往往涉及到多株多种类的情况,多种类茶树在制成茶产品的过程中香气和滋味会进一步融合,最终产生层次感。
不同品种拼配完还能细品到原来的味道吗?此前因好奇而有同几位同学一起,将不同品种的茶叶进行拼配混匀,按各种不同的比例拼配出新的产品,再进行审评冲泡。
审评结果也表明,在香气表现上还是能够区分出不同品种的香气特性,并且有类似香水的前调后调的层次感表现。
故而在向其他人介绍野茶时,我也常会提及野茶因品种混制而体现的丰富层次感,具体可以描述为香气在2-3秒内初嗅、中嗅、后嗅表现的不同,同时在滋味上有从入口到吞下的层次感变化。
今天喝的传统野乌龙目前在我所饮过的野茶产品中均有这两点的表现,同时也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野茶并非就是粗梗粗叶的形状,也有较多依据茶类采摘标准采摘制成的茶产品,外观与非野茶产品大致相似,在实际品饮中还是需要综合判断评定。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个经验总结,言论判断如与各位的认知不符,不妨在实际实践中判断我的总结是否准确,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再多与我或朋友沟通交流,一同增进理解共同成长。
看到知乎上也有挺多厉害的茶人茶客,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