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茶资讯> 正文

茶业“第一县”是如何炼成的--贵州湄潭乡村产业振兴调查

2022-05-05 16:56:28热度:105°C

新华社贵阳6月22日电(记者段羡菊李惊亚李凡)大量农民工到沿海打工,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常见现象,然而,地处贵州山区的典型农业县湄潭不仅外出务工现象不突出,反倒吸引不少外县农民前来打工,不少人常年迁居于此。2020年贵州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约为3.1:1,湄潭约为2.3:1,是收入差距较小的县……

这些现象的直接根源是全县茶产业的繁荣所致。2020年,湄潭县在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荣登“十三五茶业发展十强县”榜首,从而由连续5年蝉联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二名后跃居第一位。湄潭如何炼就茶业发展“第一县”,对乡村产业振兴有何启示?《经济参考报》记者深入腹地一探究竟。

位于湄潭县郊的茶工业博物馆。记者 李惊亚 摄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6月,湄潭县漫山遍野的青翠山岭上,一片片整齐划一的茶园格外显眼。“现在已经到夏茶采摘时节,高温高湿,茶叶长得快,主要采大叶,我们一般采取人工加小型机械采收,这要持续到8月。”湄江街道核桃坝村茶农邓其双说。

早上7点,来自湄潭县各乡镇的茶叶加工企业,带着刚刚生产出来的干茶,进入位于县城的中国茶城寻找买家,同时到位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们。负责“贵州针·茶交易平台”运营的何兴俊说,自从2018年成立这个茶交易平台后,100多家县内茶叶加工企业、外地客商和本地收购企业都加入进来,解决了过去单打独斗和相互“打架”的问题,有了相互比较竞争,茶叶整体质量也有很大提升。

茶产业使得湄潭乡村呈现生机勃勃景象,乡村的大幅标牌除了“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还有“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40年前,核桃坝村是与世隔绝的穷山沟,如今,全村1.2万亩茶园一望无际、郁郁青青,人均茶园面积3.3亩,全村茶产业有4个省级龙头企业,62家小微企业,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长期居住在核桃坝采茶的外地人,有325户、1095人。村里不仅形成了茶叶交易一条街,还发展了乡村民宿、农家乐,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乡村振兴干部学院”。由于茶产业发展,“空心村”的现象在湄潭并不明显。

据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统计,目前,全县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共有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81家。2020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66万吨,产值60.6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50.13亿元。“2020年,湄潭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其中60%以上来自茶叶收入。”遵义市政协副主席、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说。

茶产业造就美丽乡村。走进湄潭县金花村,村民的房屋五彩斑斓,站在翠芽27度景区“茶海餐厅”远眺茶园,宛如童话世界。2015年开始,金花村统一流转土地、规划打造、运营管理、股份分红,发展茶旅一体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曾经产业单一、农民生活贫困、环境脏乱差的金花村,已成为美丽的新农村,每年吸引重庆、四川等地游客纷至沓来。

“退出玉米种茶树,谁先明白谁先富”

湄潭茶产业的振兴,首先得益于发挥比较优势。这里地处云贵高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有高原少见的连绵丘陵,土壤干净,地理气候适合种茶。这里种茶有历史源流和科技优势。地处县郊的茶工业博物馆内,原貌保存了1939年在此创办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红茶初制、精制、萎凋、名茶体验等车间场景。1949年后,实验茶场扩建为贵州省湄潭茶科所和贵州省国营湄潭茶场,成为全国8大重要茶叶出口基地之一。

其次,得益于农民的首创精神。1949年到1981年,湄潭种茶曾局限于国营茶场,规模小,比较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富民产业,农民靠耕种微薄的田土维持生计。为打破贫困“魔咒”,1981年,核桃坝村村支书何殿伦决意“吃第一口螃蟹”。他从茶科所引进优良茶树苗木,开发4.5亩良种茶园,试验最终获得成功。在他的带动下,经过几年努力,全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亩。种茶不仅带来可观的效益,还拉动就业,当地有农家张贴对联写道:一路行三载变成有钱人,跟着做四年达到万元户。

核桃坝村农民种茶的成功,点燃了湄潭农民向荒山要地的希望,在全县引发“星火燎原”之势,开启了40年来全县广为发展茶产业的起点。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湄潭流行一句话,荒山上“退出玉米种茶树,谁先明白谁先富”,小小的一片绿叶子,成了百姓致富的“金叶子”。

再次,得益于地方政府的久久为功。魏在平表示,虽然农业不像工业和矿产容易出GDP和税收,但农业是富民产业,认准这点,湄潭发展茶叶没有“杂音”。1997年,全县茶叶是3万多亩,之后四任县级领导一届接着一届干,克服困难筹集财力,对每亩茶叶种植的补贴由60元、120元到400元不断提高。从2007年到2012年,尽管当时县财政预算收入不到1亿元,但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投入茶产业。“特色在茶、出路在茶、希望在茶、优势在茶、成败在茶”始终统领着全县产业发展的思路。湄潭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发源地之一,对促进茶产业发展起保障作用,同时资金上也得到中央、省财政对茶叶重点县的支持。

除了给老百姓免费提供优质茶苗,多年来该县坚持派出技术人员至各镇(街)开展茶园管护、病虫害防治,积极策划“县长为地标代言”“521县长请您喝春茶”等带货活动,在茶企开设直播间,培养网红,积极推动茶叶出口。

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待化解

“湄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乡村振兴必须走‘活业—活人—活村’的道路。”长期跟踪研究湄潭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说,过去认为乡村要振兴必须走工业化道路,但湄潭实践充分证明,农业产业化也可殊途同归。

“绿色高效园区、生态文明茶城、美丽乡村典范、休闲养生胜地”。依此规划定位,湄潭正在依托茶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力争解决瓶颈、短板,使茶产业的振兴再上新台阶:

一是茶园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一些茶园处于散管状态,湄潭县正在引入专业的茶园管理公司,进行有偿标准化管理,大规模推广茶园生态健康管理技术,全面统一茶叶专用肥、有机肥,全面实现茶园清洁化、生态化,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是品牌建设任重道远。湄潭虽然拥有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在全国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但距离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品牌的知名度仍有差距,而且茶叶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生态优势和质量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部分茶产业仍处于“一流品质、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境地,不少产品靠贴牌入市。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企业生存是第一位,品牌培育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湄潭茶叶的品牌建设潜力亟待挖掘。

三是质量安全监控不容忽视。湄潭正在大力推广欧标茶园建设,凭此茶叶价格可以上涨20%。受制于质量安全监控和检测手段不完善,一些茶农质量安全观念较弱等因素,质量监管任务仍艰巨。记者了解到,一些重点发展茶产业的村庄,正千方百计增强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如核桃坝村今春组织了100人的防控队员严密监控。湄潭县政府也出台政策,对在茶园中违规使用草甘膦等除草剂的茶农进行处罚,推动砍除有毒有害茶园,定期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资源头整治工作。(完)

相关文章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18725021 50210116 01162158 21585027 50274756 47560117 01174239 42394071 40712646 26463322 3322194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359173) and MATCH(title) AGAINST('18725021 50210116 01162158 21585027 50274756 47560117 01174239 42394071 40712646 26463322 3322194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6